今年降温来得早,在正式供暖之前的那段时间,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开电热毯睡觉呀?
我开了几天,早上醒来最明显的感受就是嗓子特别干,不舒服。后来,也就没再开着电热毯过夜了。
虽然现在已经开始供暖,但关于咽喉的秋冬养护,还是值得我们重视的。
我身边就有朋友说,这段时间总觉得喉咙里感觉有血腥气,有时候就觉得嗓子像被什么东西糊上了,觉得憋得慌,其实,这些都是咽喉需要养护的信号。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咽喉养护这些小事。
为什么养护咽喉很重要?
咽喉,不仅仅是呼吸与饮食的通道,更是一面反映身体内部资源是否充沛,是否失衡的“显示器”。
一、咽喉是“身体的恒温加湿器”
我们吸入的每一口干冷空气,都要经过咽喉的“预处理”——在这里被充分加温、加湿后,再被身体利用。
而秋冬季节,寒燥之气盛行,无疑给咽喉的这份天然的工作带来了“双倍的负担”。
若本身属于肝火亢盛或是阴虚内热体质者,咽喉这道防线往往率先失守,从初期的干燥、干痒,逐渐发展为干痛、异物感,甚至黏膜受损,喉咙泛起血腥之气。
二、咽喉“肺之门户”
喉为肺系,肺脏娇嫩,喜润恶燥,咽喉作为它的门户,若是长期处于干燥失养的状态,就如同门失修,外界的病邪(如燥邪、风邪、寒邪)很容易趁虚而入,从而引发感冒,咳嗽等问题。
![]()
因此,在秋冬时节主动润喉,远不止是缓解一时的干痒不适,更是“未病先防”,为我们娇嫩的肺脏筑起防御外邪的屏障。
三、咽喉是“肾之镜”
咽喉不仅是呼吸的通道,它也像一面小镜子一样,可以映照出肾经的气血盛衰。
足少阴肾经“循喉咙,挟舌本”,肾之精,会沿经脉上达于咽喉,直接影响其濡润与通利。
无论是肾阴不足,虚火上冲咽喉,引发咽痛,还是寒邪直中咽喉气血不畅,出现的吞咽不利,都能直接在“咽喉部位”有所反馈。
所以,《伤寒论》少阴病篇章中有很重要一部分都是在解决“少阴咽痛”的,比如我们比较熟悉的苦酒汤,猪肤汤,桔梗汤,甘草汤等等。
四、咽喉也是“内环境”的缩影
如果说外界的“寒燥”是咽喉问题的导火索,那么,身体“内部的失衡”就是让咽喉问题愈演愈烈的“助燃剂”。
现代医学在解释为什么咽喉里会有血腥气,口中会有异味时,给出一个很有意思的答案。
说这股腥臭的味道可能是厌氧菌感染所致。
因为,厌氧菌在缺氧环境下(如厚厚的痰液、扁桃体隐窝深处)繁殖时,会产生含有硫的化合物,从而散发出腐败性、腥臭的味道。
![]()
可是,这看似合理的因果关系中,却忽略了一点:这些厌氧菌并非突如其来的“入侵者”,恰恰相反的是,它们本就是口腔与咽喉微生态环境中的“原住民”,而且还是口腔非常重要的菌落之一。
那么,为何平日里相安无事的菌群,会骤然“揭竿而起”,引起诸多不适呢?
其实,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细菌本身,而是它们赖以生存的“体内环境”失衡了。
那么,我们该如何调整这个“内环境”,让咽喉恢复往日的舒润与自在呢?
其实,只需八个字:减耗增润,平衡阴阳。
养护咽喉的小技巧
秋冬季节的咽喉不适大多与忽冷忽热的温度与干燥的自然气候相关,所以养护咽喉的思路也要以日常的,柔和的,清润的方法为主。
01
爱清嗓子
我们都知道西洋参是什么,那大家觉得有没有一种药材叫做“东洋参”呢?
据《本草纲目拾遗》记载,东洋参“其性平,其力不让辽参”。
那这个东洋参是我们“理解中的人参”吗?
并不是,东洋参并非五加科的人参,而是菊科植物——牛蒡,就是在超市里时常能见到、外形酷似山药的那种根茎蔬菜。秋末冬初,正是新鲜牛蒡采挖的好时节。
如果您每次开口说话之前,总是习惯清嗓子,或者近期总感觉喉咙不清爽,那么,这位应季的牛蒡或牛蒡子就很擅长解决此类问题。
● 牛蒡偏于食性,可炒菜可入汤,如果总觉得咽喉不爽利,那么,可以取一些牛蒡切丝,熬15分钟左右,日常温服,宣散风热又可清喉利咽,尤其适合于素有便秘体质者。
● 而牛蒡真正的入药部分在于其果实,《本草经疏》言牛蒡子;“散风、除热、解毒三要药”,牛蒡子擅长“宣肺祛痰”“利咽消肿”,特别适合喉咙肿痛,有痰粘之感,喉咙不爽利时选择。
日常使用时,只需取5克牛蒡子,捣碎后冲泡即可。因牛蒡子又善疏散风热,故《延年方》载治风龋牙痛“炒牛蒡子适量。水煎含漱吐之。”
当喉咙不舒服,连带着喉咙有异味,牙龈红肿出血,牙疼时,可以煮一大碗牛蒡子茶,早晚用这个汤漱口,白天温服茶汤。
02
嗓子干
早上起床后,总觉得嗓子干,甚至还会连带着鼻子干,耳朵痒,您会怎么办?
大口喝水吗?不太好用。
加湿器吗?如果也不敢用呢(担心加湿器肺炎)。
其实,想要长时间留住津液,滋养润燥,那么,“吃水”就比“喝水”更好用,因为单单大量喝水,可能只是促进了尿液排出。
而多吃富含“津液”“胶质”的食物,才能让水分更长时间地留在体内,让津液转化阴液,从内而外滋润脏腑。
若晨起感觉口干,不妨在饮水中调入一勺蜂蜜,温和开启一日滋润;
若白日里唇干喉燥,便冲饮一勺秋梨膏,让津液缓缓濡养咽喉。
若是喉咙干涸明显,甚至带有些许血腥之气,则不妨连服几日阿胶粉,借其养血润燥之力,濡养肺络。
若身处咳嗽频发的环境,自觉喉间发痒、似有外邪扰动,此时不妨煮上一锅王孟英先生所传的“青龙白虎汤”,既能消肿止痛,亦可疏散风热,防患于未然。
“青龙”实为橄榄,入药时又称青果,《滇南本草》言其可“治一切喉火上炎”,因橄榄色青,能够清除足厥阴肝经内寄之火风,故王氏称其为“青龙”;“白虎”则指鲜白萝卜,其色白性润,专入肺经,能清解外袭之燥热,兼有通降下气之能,正合“白虎”肃降之象。
因此,这“青龙白虎汤”实则以3-5颗青橄榄,配上一节鲜白萝卜,共同熬煮而成。一碗温汤入喉,既能疏散外邪,又能消肿止痛,在秋燥袭人或时气不正之时,恰是一道轻灵妥帖的防病良方。
03
小习惯
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习惯,实则是守护咽喉健康的坚实防线。它们不费时、不费力,却能从根本上改善咽喉的“内部环境”。
保暖颈部:颈部是诸多经脉循行之处,尤其是下耳垂所在的水平线上,风池、风府等穴位都在此处,很容易受外邪侵袭。
秋季多风,冬季多寒,这段时间出门时,不妨戴一条柔软的围巾或者可以盖住后颈的帽子,为脖颈轻轻披上一件“天然铠甲”。
睡前泡脚,引火归元:很多人咽喉不适的背后的根源在于“虚火浮越”,这种情况较典型的表现是:服用如知柏地黄丸、玄麦甘桔颗粒等滋阴降火的药物后,能舒服两天,可一旦停药,干痛、异物感等不适便很快卷土重来。
遇到此类问题时,我们不妨加入一个小习惯,睡前泡脚,泡至身体微微出汗为止。
这样能够有效地引导头面部的虚热下行,温暖足部与肾经,帮助身体重建“水火既济”的平衡。这一习惯不仅能够温暖身体,也对于缓解虚火咽痛、咽喉异物感大有裨益。
足浴的同时,我们的手也别闲着,足底有一个足少阴肾经的要穴,八脉交会穴之一——照海,此穴专职“滋阴降火”,堪称身体的“滋阴消炎药”。
照海穴位于内脚踝尖正下方凹陷处。每日多次,用拇指按揉此穴,感到微微酸胀为宜,每次3-5分钟。对于肾阴不足、虚火上炎导致的咽喉干痛、声音嘶哑。
“闭嘴呼吸”与“吞津”:躺在床上时,我们可以有意识地进行“吞津”练习——用舌尖轻轻抵住上颚,或如搅海般在口腔内缓缓搅动,待口中津液充盈,分三次徐徐咽下,并意想将其送入丹田。
这个简单的动作,不仅能湿润咽喉,更是道家传承的一种滋阴养生功法,能有效促进人体津液的化生与输布。睡觉时也要尽量避免张嘴呼吸,这样也可以避免干燥空气刺激咽喉。
![]()
其实,养护咽喉,并非需要大动干戈的进补,而在于几个日常的小习惯。
一杯应季的牛蒡茶,一碗润燥的青龙白虎汤,一条保暖的围巾,一次温和的按揉,一个良好的习惯……
自然地融入生活,一点一滴的积累,这才是安养身心的底气。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