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美国养牛业经历了一场“完美风暴”:新冠疫情打乱供应链、持续干旱摧毁牧场、生产成本飙升至历史高位、低牛价让农场主苦不堪言……更别提如今又面临一种曾被根除的致命害虫——新大陆螺旋蝇(New World Screwworm)卷土重来。
然而,就在2025年,事情似乎出现了转机。多年未见的盈利机会终于回归,美国养牛户首次在多年亏损后迎来“赚钱窗口”。但这一曙光却异常脆弱——稍有风吹草动,就可能再次滑入亏损深渊。
牛群数量跌至74年最低
截至2025年1月1日,美国牛群总数仅为8670万头,创下自1951年以来的最低纪录。这背后是长达7年的连续缩减,也是近12年一轮“牛周期”中的深度收缩阶段。
牛周期是一种典型的农业经济现象:当牛价高、利润好时,农民愿意留母牛繁殖,牛群扩张;反之则大量出售母牛,牛群萎缩。而这一次,干旱、高成本和低利润共同推动了史上最艰难的一轮去产能。
![]()
干旱逼得农民“卖祖业”
牧场是养牛的基础。一旦干旱来袭,草场退化,农民不得不从数百甚至上千英里外高价运草喂牛。有些牧场主甚至靠卡车运水维持牲畜生命。在这种极端压力下,许多家庭忍痛卖掉精心培育数十年的优质母牛——这不是简单的买卖,而是几代人心血的终结。
更要命的是,重建牛群极其缓慢。一头小母牛(heifer)若今天被留下用于繁殖,要等到30个月后才能产下第一头可育肥的小牛。也就是说,即使现在开始全力复产,真正反映到市场供应也要等到2028年。
![]()
高牛肉价格=养牛户的救命稻草?
目前,美国牛肉消费依然强劲。2025年预计消费量达286亿磅,尽管2026年可能小幅下滑,但整体需求仍是支撑牛价的关键。
正是这种“供不应求+需求坚挺”的局面,推高了牛肉零售价,也带动了活牛、育肥牛和犊牛的价格上涨。这让养牛户终于能喘口气,重建营运资金,考虑补栏扩群。
但问题在于:利润薄如纸。
一旦价格稍有回落,或政策干预压低肉价(比如增加进口),养牛户立刻重回亏损。而最近的一次政策动作,已经敲响了警钟。
![]()
⚠️ 政策干预反伤本土产业?
2025年10月23日,美国政府宣布大幅提高阿根廷牛肉的低关税进口配额,从每年2万吨增至8万吨,名义上是为了“平抑消费者牛肉价格”。
但实际上,阿根廷牛肉仅占美国总消费的0.6%,对终端价格影响微乎其微。真正受伤的是本土养牛户——消息一出,未来育肥牛期货价格应声下跌7%。这种“为降几美分肉价而牺牲农场主生计”的做法,可能适得其反:农民因利润消失而继续卖牛,牛群进一步萎缩,最终导致牛肉价格更高、进口依赖更强。
![]()
新威胁:边境关闭,防虫如防虎
更令人担忧的是,曾于1966年在美国被根除的新大陆螺旋蝇,如今已逼近美墨边境仅70英里。这种寄生虫可致牲畜大面积感染甚至死亡。为防疫情传入,美国自2025年7月起全面禁止从墨西哥进口牛、野牛和马。
要知道,美国每年从墨西哥进口约130万头牛,这一禁令不仅加剧供应紧张,也为行业增添巨大不确定性。
![]()
未来何去何从?
当前,美国养牛业站在十字路口:
向好 :若高价格持续、天气好转、政策支持本土生产,牛群有望缓慢恢复;
向坏 :若需求减弱、进口激增、虫害入侵或干旱再临,牛群或将继续萎缩,牛肉价格或再创新高。
每一口美国牛肉的背后,都是一群在极端气候与市场波动中挣扎求生的牧场家庭。
他们需要的不是短期压价的政治口号,而是稳定的市场信号、合理的政策支持,以及消费者对本土农业的理解与信任。
强健的本土牛群 = 更安全、更可控的食品供应。 保护养牛户,就是保护我们自己的餐桌。
参考资料:USDA WASDE报告、美国农业部数据、行业分析(截至2025年11月)
编辑:农观天下 | 图片来源:Unsplash(牧场实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