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是要发电的,结果最后……养起了羊?当年说要干一件大事,结果电站建着建着,成了草场,草长得疯,羊跑得欢,连牧民都跟着“杀”回来了——这事如果不是发生在青海共和的塔拉滩,估计谁听了都要笑喷。
但这场看起来像是“乌龙”的转折,其实是中国工程界一次意外却精准的“打偏”,打出了个生态奇迹,也打出了个全球都在眼红的可持续发展范本。
得从塔拉滩这片地说起,青海海南藏族自治州,一片荒得能让风都打滑的地方,之前荒漠化率高达98.5%,说白了就是风一吹,地皮都跟着跑。
2012年,专家们盯上了这里的太阳——不是说风景好,是因为日照时间长得离谱,年平均日照超过3000小时,干脆就决定:建个光伏电站吧,靠太阳赚钱。
![]()
于是,大片大片的太阳能板被铺在荒滩上,原本想着搞清洁能源,顺带治个沙。可没想到,电站一开工,问题也跟着来了。
太阳能板遮住了地表,风速一下子降了50%,水分蒸发量也少了三成,本来干巴巴的土地突然就变了性,草开始自己蹿出来。
一开始没人管,觉得草就草嘛,结果第二年草长得比人还高,光伏板直接给“吞”了进去,一到冬天,草干了还容易引发火灾,发电效率也跟着跳水。
园区工作人员开始天天薅草,简直成了“光伏园除草队”。直到有一天,牧民路过这里,看着密密麻麻的草和低头不语的光伏板,一众没吃饱的羊一溜烟的跑了进去大快朵颐。
就这么一件事,点醒了搞技术的园区团队。人家原本想着怎么把草弄死,结果现在一看能喂羊啊。
于是,“牧光互补”这玩意儿就这么被整出来了。
![]()
电板间距从3米拉到5米,板子离地也从50厘米升到150厘米,方便羊钻进去吃草。
园区还和牧民签了免费放牧协议,牧民带羊来“除草”,企业省下维护费,羊吃得高兴,草也不再抢阳光。
到2025年,这片地年产草量11.8万吨,能养20万只羊,牧民收入年年涨,平均一个人能多挣10万元。
这还没完,园区还整上了红外无人机监控,羊耳朵上挂着芯片,一只羊从哪儿来,到哪儿去,吃了多少草,全都能查。连牧业都玩出了科技感。
可这事儿要是只是养羊,也就成了个笑谈。但塔拉滩的价值,远不止“电厂养羊”这么简单。
背后还有个“水光互补”的骚操作,塔拉滩电站和附近的龙羊峡水电站是“搭档”,白天太阳狠的时候,光伏发电优先;一到阴天夜里,水电就接上。
中间还有个毫秒级响应系统,能把光伏这种“性子急”的电,调成稳定的供电。一整年下来,光伏发了60亿千瓦时的电,水电站的利用小时也从4600多飙到5000多。
![]()
算下来,这片地一年能让340万户家庭亮灯,还能省下311万吨标煤,少排二氧化碳780万吨,硬是把发电、环保和稳定,全给打包了。
荒地变电站,电站变草场,草场变牧场,牧场再反哺电站,这一套连招下来,塔拉滩原本那张“荒漠脸”也换了模样。
原来不足5%的植被覆盖率,现在干到80%,风沙天气少了,水土稳定了,土壤固碳能力也上来了,连生态系统都开始有了活力。
更重要的是,老百姓也跟着搭上了这趟车。园区吸纳了3000名农牧民就业,建了扶贫电站,覆盖7000多户家庭,每个村一年能分个30万。
到这时候,塔拉滩已不只是个发电的地方,成了“光伏+”的试验田。有人放牧、有人治沙、有人搞农业,光伏成了底盘,其他产业搭在上面,互相拉着一起跑。
这事传出去,不少地方也坐不住了。内蒙古、新疆都在研究怎么复制塔拉滩的模式。
就连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都把这事列成了典型案例,说这是干旱地区“发电-治沙-富民”一体化的新路径。
有人调侃说,这次中国工程师“走偏了”,结果走出一条新道。
其实这“乌龙”背后,是一次从错误中生出的智慧,是一场生态、能源、经济的交叉实验,最后恰好都对了。
塔拉滩的故事听起来像个笑话,但它笑着笑着,就成了一个范本,成了别人想学都学不来的“意外成功”。
在这个电比油还贵、资源越来越紧的年代,能靠太阳、靠羊、靠科技养活土地和人,这样的“乌龙”,要是多来几个,全世界都得鼓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