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和一个朋友聊起他的网购心得,他向我谈起他在拼多多上搜罗各种地方特产的经验,这勾起了我的兴趣,照着他的法子,我也在网上寻到了许多地方风味小吃,分享给亲朋好友后,获得一致好评。
后来,读了一些媒体报道我得知,各种地方风味走红网络,已经成为一种现象。有网友把拼多多称为“中国土特产仓库”,足不出户,各种地道家乡味就能直接送到家,如贵州酸汤、湖南辣条、惠州月饼等产品,年销纷纷突破千万,从小县城奔向全国市场。
1
这些地方风味的走红,不单是因为网购的方便。作家汪曾祺曾说过,在一盘咸菜里,能看到活着的中国文化。同样,每一种地方风味背后,也浓缩着当地人的生存智慧和历史文化,正是靠着这种厚重的传统积淀,才征服了当代消费者的味蕾。
以贵州酸汤为例,它其实是一种有着当地特色的发酵食品,其核心原料为当地特色的西红柿及辣椒。贵州人喜酸食、擅长制酸,当地有句民谣叫“三天不吃酸,走路打蹿蹿。顿顿若有酸,日行一百三”。(“打蹿蹿”就是走路不稳当的意思)
![]()
关于贵州人为何爱食酸,与当地独特的地理气候有很大关系,贵州气候潮湿温暖,是天然的微生物的天堂。
这些微生物按理说是食物生产和保存的死敌,但是聪明的贵州人却发现,利用微生物自然发酵的酸汤,不仅是一道美味食材,而且,能弥补食盐摄入不足的问题,正所谓“以酸代盐”。
从科学上讲,酸是无法替代盐的,但贵州人发现,只要天天有酸汤喝,就会身体舒畅、有力气又精神,酸汤中看不见的益生菌大军,帮助贵州人打开了被湿气困住的脾胃,也打开了美食的新世界。
只需一个月,米汤便可发酵成白酸。三分红酸,混入七分白酸,再煮一尾鲜鱼,便是一锅堪称黔菜名片的酸汤鱼;腌鱼,在用糯米粉、甜酒、辣椒,混合发酵过后,呈现微微发红的肉质,撞上一锅热油,咸麻辛辣酸甜交汇舌尖,极致开胃。
除酸汤鱼之外,包括酸汤牛肉、酸汤猪脚、素酸汤、酸鲊肉等等以酸汤为底料的菜品,都是贵州人餐桌上的当家菜。四处可见的酸汤馆子,飘散出酸汤浓浓的香气,这几乎成了贵州城市和乡村的独特风景。
酸汤折射着贵州人性格特点,它醇厚、热烈、富有生命力,展现着贵州人勤劳朴实,而又乐天的一面。
酸食对于贵州人而言,不仅有着食物的功用,也是情感与礼仪的表达方式,谁家女儿出嫁,那红酸汤便成了宴席上的主角,谁家办丧宴,白酸汤便以其素雅之姿登场。
吃什么酸,因何而酸成为了贵州人的生活哲学,记录着芸芸众生的喜怒哀乐。
2
网络热销的湖南辣条背后的辣文化,也是湖南的一个文化标签。
辣椒原产于南美洲热带地区,明末传入中国。湖南地理环境上古称“卑湿之地”,多雨潮湿。而辣椒可以直接刺激到唾液分泌,开胃振食欲,于是成为湖南人发汗祛湿、生津开胃的良品。
目前所知国内最早关于辣椒的记载,就见于湖南——康熙二十三年的《宝庆府志》和《邵阳县志》中,将辣椒称作“海椒”。历史学家考证,很可能是明末清初的沿海移民,将辣椒带到了湖南。
辣椒种植对土地要求低、产量高,在山多地少的湖南尤其受欢迎,四百年的食辣风潮一直影响到现在,嗜辣的重口味成为湖南饮食文化的常态,湖南遍地辣味美食,如臭豆腐、酱板鸭、豆干、辣酱、豆腐乳、麻辣鱼,等等。
![]()
辣条最早诞生于湖南平江,平江人素来喜爱麻辣,同时平江人也爱吃豆制品酱干,据《平江县志》记载,酱香浓郁、回味无穷的平江酱干一度是朝廷贡品。
上世纪90年代,湖南平江大豆减产,大豆价格飞涨,平江酱干行业陷入空前困境。当地人于是尝试将豆粉换成小麦粉,意外创造出辣条这种香辣有嚼劲的小吃。
湖南人对于辣条的热爱,简直是到了痴迷的程度,这也使得辣条和湘菜一起,成为湖南辣文化的扛把子存在。当辣条的美味被国人广泛认可后,其独特的味型也逐渐成为人们心中的味觉印记。
湘菜、辣条是湖南文化抹不去的印记,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湖南人的性格,倔强、直率、敢爱敢恨,湖南的姑娘也被称为了“辣妹子”,有着更加独立、自信、敢拼的女性魅力。
3
惠州月饼从小众出圈,成为拼多多上的热销地方土特产,堪称一个传奇。
惠州有着不少“好吃不贵”老字号月饼,这些月饼坚持手工制作,相比机器压制,饼皮更加Q弹,但由于这些手工制作难以保证精致的外形,在市场竞争中往往难以做大,面临“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困境。
惠州有着百年历史的非遗月饼“郭师傅”,就是典型例子。1905年,郭师傅起家于女鞋产业集中的惠东县吉隆镇,上世纪90年代,第四代传人郭汉光接手后,从一个作坊式饼店做起,将一块饼做成当地堪比茅台的“硬通货”。
郭汉光有着对“老味道”的执着,他曾对记者说:“做月饼跟做人一样,材料不能骗。”
在“郭师傅”月饼的工厂,工人像包饺子一样小心捏合饼皮与馅料,要时刻注意力度,以免馅料溢出,这就让月饼生产速度变慢,且人力成本大幅增加。
![]()
但郭汉光坚持“慢就是快”,从未放弃手工制作的传统。“郭师傅”热销的叉烧皇五仁月饼,由于人工包制无法做到完美,出烤炉的背后有形状不一的裂纹,也被粉丝们戏称为“裂饼”。
郭师傅月饼的包装一度很简陋,用的是成本低廉的直筒纸盒,因为郭汉光很实在的认为“过度包装是浪费”。
但后来,在拼多多小二的建议下,郭师傅月饼尝试改用铁盒包装,既解决了月饼渗油问题,还提升了产品档次。包装升级后的郭师傅月饼,迅速在网上卖爆了。
是金子终究会发光,以惠州月饼为代表的广式月饼的网络热销,再次证明了这一点。惠州老字号月饼百年以来坚持手工制作,也折射出广东人重信明义,务实至上的性格特质。
4
其实,拼多多上的地方风味特产,还有很多还很多,从东北的玉米浆包,到青海的青稞酸奶,从天津的奶皮酥,到湖北的鱼糕,从广东的鸡仔饼,到湖南的腊猪脸。
这些地方风味特产不仅是味蕾的盛宴,它们还浓缩了当地人生存智慧,包括对物产的“因地制宜”和“物尽其用”,包括对古老制作手艺的坚持和传承等等。
地方风味特产也彰显着独特的地域文化,塑造着一个地方的人文底蕴。如果桂花糖藕蕴含了江南人的内敛和细腻的韵味,麻辣火锅展现出巴蜀人热情奔放的个性……
从这意义上说,在拼多多上吃遍大江南北的地方特产,何尝不是一次次独特的文化体验呢?让我们能够更直观、更深刻地感受地方文化的多元,感受不同物产风俗的独特魅力。
这,就是我在拼多多上发现的秘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