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兰州一家连锁药店,店员向顾客推荐一款“医用敷料”:“补水、修护、敏感肌专用,医保能刷。”顾客结账时,医保个人账户瞬间扣款。可这盒所谓的“医用产品”,实则是普通面膜,包装上赫然印着“兰肌慕”三个字。同一时刻,河南生产的“医用隔离垫”正通过全国近两万家药店流入市场——它的真实身份,是夏日防晒用的冰袖。
![]()
一场以医保名义进行的消费游戏,早已悄然铺开。
央视2025年11月9日曝光,多地药店与企业合谋,将牙刷、牙线、面膜、美瞳等日常用品,包装成第一类或第二类医疗器械,获取医保编码后上架销售,明示“可刷医保卡”。海王星辰、大参林等知名连锁药店涉案其中。河南超亚公司一款“医用隔离垫”合同金额达9000万元,实为普通袖套;湖南慕雪时代将护肤品备案为“术后护理敷料”,六成销售额来自医保结算,单渠道年套刷基金约600万元。四川省医保局明确禁止美瞳刷医保,但部分药店仍照刷不误。
![]()
这些操作并非个别门店的临时起意,而是产业链式的系统性侵蚀。
调查发现,药店员工并非被动执行者,而是深度参与者。他们清楚知道“牙科用毛刷”就是牙刷,“医用洁治器”就是牙线。面对顾客疑问,店员直言:“叫医用,就是为了能刷医保。”销售话术完全脱离医疗场景,主打“美白”“保湿”“敏感肌护理”,与备案用途毫无关联。生产商提供统一宣传物料,药店照本宣科,形成“企业申报—药店推广—医保结算”的闭环。更有甚者,部分药店员工与套现中介建立微信群,远程刷码售卖高价药品,协助邮寄,按单分成。医保支付本为治病,如今却成了变相消费甚至套现的通道。
![]()
这种“合法外衣下的违规操作”,暴露的是监管缝隙与激励错位。
医保个人账户资金依法只能用于医疗相关支出,这是《社会保险法》第二十八条的明确规定。但现实中,大量非医疗商品获得医疗器械备案,本质是利用审批标准模糊地带打擦边球。一类医疗器械备案由市级药监部门负责,门槛低、审查松,企业只需提交材料即可获批。一旦拿到医保编码,就能在全国药店结算。而药店则乐见其成:既能提升客流量,又能完成销售指标,医保支付还“不占现金流”。多方受益之下,规则成了摆设。
![]()
国家医保局11月5日刚公布五起个人骗保案例,多人因倒卖药品被判诈骗罪。可当企业与药店联手“合规包装”时,责任边界变得模糊。个人刷医保买牙刷,是骗保;企业把牙刷变成“医疗器械”再刷医保,就变成了“合规销售”?这不仅是文字游戏,更是对制度公信力的消解。
![]()
医保基金不是唐僧肉,更不该成为商业套利的工具。
![]()
要斩断这条灰色链条,必须从源头堵住漏洞。医疗器械备案不能沦为形式审查,应建立医保、药监、市场监管三方联动机制,对备案产品开展用途真实性评估。凡无明确医疗功能、日常用途为主的产品,一律不得纳入医保支付范围。同时,强化药店终端责任,要求其对所售医保商品进行实质性审核,而非仅凭编码放行。
![]()
更重要的是,公众需要一个清晰的答案:哪些能刷,哪些不能?规则模糊之处,便是腐败滋生之所。
当一张医保卡能买到牙刷、面膜、冰袖,却买不了急需的胰岛素配送费时,我们失去的不只是钱,还有对制度的信任。
医保的每一分钱,都该流向真正的病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