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嘉兴日报)
转自:嘉兴日报
■本报评论记者 郑小梅
以“共筑开放合作、安全普惠的数智未来——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为主题,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吸引了全球目光。乌镇峰会12年奋进之路,既像记录全球数字技术进步的“时空盒子”,更跨越国界推动从侧重国内治理效率提升的技术赋权向关注全球科技公平的技术平权演进。
“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提出十年来,已在网络世界这个“第五空间”落地生根。乌镇峰会不仅见证了数字技术的快速增长,更记录着人类对技术价值的深层思考——技术的终极意义从来不是少数人的特权,而是让每个个体、每个民族、每个国家都能共享技术红利。
技术赋权曾是数字时代的核心命题,它以创新之刃打破发展桎梏。如今的乌镇,AI翻译眼镜让跨语言沟通零障碍,集成智能预警投影、智慧斑马线守护出行安全;秀洲本土企业嘉兴七牛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持续推动青少年AI教育,培育“AI未来家”;腾讯音乐旗下腾远嘉音运营的“腾讯音乐·启明星”AI作歌业务让歌曲创作“零门槛”……历届“互联网之光”博览会上的“黑科技”无不彰显着技术赋能生活与产业的强大势能,而今年重点展示的“人工智能+”的场景应用更让人惊喜和惊叹。不可否认,技术赋权使效率提升、体验升级,为数字经济发展注入时代伟力,创造着无限可能。
技术本身是中性的,若缺乏普惠导向,便可能加剧“数字鸿沟”。消弭“数字鸿沟”的声音在乌镇峰会上被提出、被重视,相关技术和项目在升级和推进。技术平权的声音越来越大。我们看到,在全球范围内,发达与发展中国家的数字基础设施差距、不同群体的技术使用能力差异,仍是亟待破解的难题。正是看清了这一点,乌镇峰会为技术平权创造了更开放的舞台——中兴通讯以“网强算”构建算力集群,助力算力普惠;中国移动主导的2Africa海缆成为连接33国的“超级信息高速公路”;“万村通”项目为非洲村庄打开信息之窗。这些实践印证着,技术平权不是简单的技术输出,而是通过基础设施共建、技术能力共享,让数字红利跨越国界、穿透阶层。
技术平权的实现既需要技术创新的“硬支撑”,更需要治理理念的“软保障”。面对AI快速迭代带来的治理挑战,中国提出的《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秉持“以人为本”“智能向善”宗旨,为技术发展划定了普惠边界。国际电信联盟代表肯定中国理念契合“技术惠及大众”的核心诉求,这表明技术平权已成为全球共识。“共享”是弥合“数字鸿沟”、推动包容性发展的关键。从算力互联的技术突破到多边合作的治理框架,从“人工智能+”的产业赋能到数字技能的普及推广,乌镇峰会上的诸多共识与行动,正在构建一个更公平、更包容的数字生态。
从技术赋权到技术平权,是数字文明的进阶,更是人类共同价值的彰显。当沉浸式光影让古画“活起来”,当硅基智能的AIGC虚拟数字人成为普通人身边的虚拟老师、虚拟导购、虚拟伙伴,我们看到技术平权不仅带来了物质层面的普惠,更带来了文化传播、发展机会的平等共享。在没有国界的网络信息空间,唯有坚持开放合作、坚守公平正义,让技术创新与普惠导向同频共振,才能让数字时代真正成为人人参与、人人共享的美好时代,让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在全球范围内结出更丰硕的果实。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