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广西高水平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 激活区域开放合作“新引擎”

0
分享至

“十四五”时期,广西将高水平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作为开放发展的牵引工程,积极打造连接中国与东盟时间最短、服务最好、价格最优的陆海新通道,坚持建通道强运营并重、效率提升与质量优化同步、合作拓展与区域融合并举,持续增强通道的凝聚力和竞争力。如今,西部陆海新通道不仅将内陆腹地转变为开放前沿,更为区域协调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补齐短板,运输网络持续织密

站在钦州市钦南区平山岛边坡远眺,百米宽的平陆运河,疏浚船舶轰鸣作业,护岸施工人员往来穿梭,房建工程塔吊铁臂飞舞,西部陆海新通道的骨干工程——平陆运河雄姿已现。

目前,平陆运河建设已进入全面攻坚关键期,建设团队正全力推进三大枢纽混凝土浇筑、金属结构安装及航道桥梁工程。经过近3年建设,平陆运河项目已完成投资超83%,预计2026年建成通航。

“十四五”时期,一批重大项目加速推进、基础设施短板加快补齐,一条贯通两广、连接西南、通达港澳、对接东盟的陆海空数一体化综合运输大通道正加速成形:陆上,61条陆路大通道让出省出海出边更加畅通;海上,北部湾港96条集装箱航线提升运量运力;空中,南宁吴圩国际机场航线基本通达东盟各国,助力构建南宁至东盟“四小时航空物流圈”;线上,12条通达东盟国家的国际陆地光缆提供优质跨境网络服务。

如今,西部陆海新通道交通运输网络不断延伸,已辐射我国18个省份75个城市163个站点,通达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多个港口,实现了从“一条线”向“一张网”的华丽蜕变。当前,西部陆海新通道已形成北部湾港海铁联运班列、中越跨境班列班车、国际航空货运等多种物流组织模式,进出口的货物品类达1200余种,涵盖电子产品、整车及零部件、机械、小家电、食品等品类。西部陆海新通道已成为中国西部地区货物出海出边的主通道,成为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框架下连接中国与东盟地区快速便捷的国际物流通道。

做强港口,枢纽布局日渐成熟

伴随着汽笛长鸣,一艘载着东风柳汽、三一重工等企业整车和工程机械的“常安口”轮,从北部湾港钦州港区大榄坪作业区缓缓起航,前往阿联酋杰贝阿里港、沙特阿拉伯达曼港。

至此,北部湾港再添一条至中东的滚装航线。航线开通后,前往阿联酋的航程较之前缩短了4天至10天。北部湾港是西部陆海新通道的重要出海口。“十四五”时期,广西着力加强北部湾港港航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密延伸航线网络,提升港口集疏运能力和水平。

当前,北部湾港万吨级以上泊位达119个,钦州港20万吨级自动化集装箱码头、防城港20万吨级散货码头、北海港邮轮母港等重大项目建成使用,实现30万吨级油船、20万吨级集装箱和散货船、15万吨级液化天然气船等世界主流大型船舶通航靠泊,港口设施能级显著增强,综合吞吐能力超3.6亿吨,稳居全国前列。

为破解港口和铁路衔接效率不高的瓶颈难题,广西创新开展北部湾港海铁联运一体化改革,推动钦州中心站与码头物理隔离、数据壁垒成功打通,综合作业效率提升约30%,初步实现“作业区域、海关监管、业务营销、信息系统、生产组织”五个一体化,有力促进物流提质增效,降低通道综合物流成本。

随着港航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港口通过能力不断提高,北部湾港门户枢纽功能加速凸显。柬埔寨大米、泰国榴莲以及中国的新能源汽车、食糖、茶叶、板材……越来越多的我国西部地区和东盟国家的货物在此中转。北部湾港年货物吞吐量、集装箱吞吐量分别从2020年的2.96亿吨、505万标箱,增长到2024年的4.5亿吨、902万标箱,“千万标箱大港”目标有望今年内实现。

数字赋能,通道能级不断提升

北部湾畔,钦州港自动化集装箱码头,一字排开停靠着来自世界各地的万吨货轮,巨型桥吊在“智慧大脑”控制下精准作业,集装箱卡车在U形道路上穿梭忙碌。

这是全国首个海铁联运自动化集装箱码头,采用U形作业方式,相比传统方案,作业效率提高约30%,相比人工码头,操作人员数量减少90%。此外,码头还应用智慧安防系统,全国首创柔性智动充电机器人,整合机器视觉智能AI分析、大数据等技术,识别精准度达95%以上。

智慧化转型已应用于北部湾港各重要环节。防城港数字化散货堆场全面应用智能装卸系统,实现港口全流程自动化作业和数字化管理,作业效率较传统码头提升30%以上;研发西部陆海新通道智慧水运大模型,建设覆盖全域船舶航行的统一调度系统,打造“数据融合+决策调度+控制反馈”的智慧水运新模式……人工智能让通道运行更高效、更智能。

在跨境通关环节,便利化改革也在持续深化。友谊关口岸作为通往东盟国家最便捷的陆路通道之一,近年来通关量逐年攀升。友谊关口岸创新探索全信息智能通关及进出口货物“提前申报、卡口验放”新模式,可实现“15秒过卡,一站式通关”。

当前,广西正全力推进中越友谊关—友谊智慧口岸项目中方段建设,持续提升口岸通关效率。项目建成后,借助自动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等技术手段口岸通关可实现24小时不间断作业,届时,中越跨境贸易将迎来通关“不打烊”“零等待”的新阶段。

浦寨—新清智慧口岸、东兴—芒街智慧口岸等项目也正有序推进,全区智慧口岸指挥调度平台已完成主体功能建设,建成后将实现数据汇聚、监测预警和智能调度。

随着一系列聚焦贸易便利化改革的创新举措加速落地,通道运行效率和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应用场景不断拓展,凝聚力和竞争力持续增强,构建起高效便捷的综合物流大通道,助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产业集聚,经济走廊加速成形

目前,随着西部陆海新通道的加快建设,广西凭借陆海交汇门户的独特优势,面向东盟释放产业“磁吸力”,吸引越来越多企业落户发展。

依托西部陆海新通道运输优势,南非矿产品、澳大利亚锂辉石、东南亚橡胶等进口货物快速增长,食糖、汽配、板材等广西优势产业产品加速出海;平陆运河经济带加快建设,初步形成了新能源、绿色化工、先进装备制造等年产值超百亿元的主导产业;沿边临港产业园区加快建设,比亚迪动力电池及储能系统等投资超百亿元的重大产业项目落地,装备制造、新材料、电子信息、轻工纺织等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加速集聚。中柬(北海)产业园、广西—文莱经济走廊纵深推进,“粤港澳大湾区研发—广西制造—东盟组装”“柳州研发和零部件生产—印度尼西亚整车组装和市场销售”“海外原材料—广西精深加工”等跨区域跨境产业链供应链加快构建。

如今,西部陆海新通道不仅是一条物流大通道,更是一条资源要素高效整合、产业规模化布局的经济走廊。“十四五”时期,通道沿线省份经广西进出口贸易额累计超3.2万亿元,通道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

新程将启,锚定目标砥砺前行

北部湾畔,巨轮扬帆起航,班列驰骋不息,货物高效流通,西部陆海新通道活力涌动。

面向“十五五”,广西将锚定目标再出发,继续以高水平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为牵引,持续扩大对内对外开放,以人工智能赋能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持续推动港口扩能优服、通道高效畅通、物流提质增效、产业融合发展,推动通道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效,更好地服务构建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

数据来源:广西壮族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人民网 incentive-icons
人民网
报道全球 传播中国 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
433392文章数 1180891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