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23年6月,美国最高法院作出一项震动全美的裁决,以6:3的投票结果宣布哈佛大学与北卡罗来纳大学在招生中考虑种族因素的做法违反宪法。这项判决终结了近六十年来高等教育领域内对“affirmative action”(平权行动)的实践传统,成为该政策历史性退潮的关键节点。
2. 此次裁定如同投入静水中的巨石,在美国社会激起层层涟漪,不仅引发了关于教育公平的大范围讨论,也让身处太平洋另一端的我们重新思考这一常被简化为“政治正确”的复杂议题。
3. 平权政策的初衷源于一次充满道义感召力的社会改革尝试。1961年,肯尼迪总统签署第10925号行政命令,首次将“affirmative action”概念正式引入国家治理框架,要求联邦承包商主动采取措施,确保不同族裔在就业中享有平等机会。
4. 这一理念植根于一个基本共识:历史积累的系统性不公使得各族群并未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若仅强调形式上的“人人平等”,实则可能延续甚至加剧既有的结构性差距。
![]()
5. 约翰逊总统曾用一个极具画面感的比喻阐明此理:将一位刚从镣铐中解脱的人推入百米赛道,却要求他与早已起跑的选手公平竞争,这种所谓的“中立规则”本身就是一种深层不公。
6. 不同国家在回应此类不公时选择了迥异的路径。在美国,法律始终禁止设定明确的种族配额,高校在录取过程中仅允许将种族作为促进校园多样性的众多参考因素之一,并非决定性标准。
7. 尽管如此,争议始终伴随其左右。在2014年针对哈佛大学提起的诉讼中,原告指控校方系统性地压低亚裔申请者在“个人品格评分”等主观维度的得分;而BBC披露的数据更令人震惊:亚裔学生需比非裔申请人高出约450分的SAT成绩,才有可能获得相近的录取概率。
8. 这种被广泛称为“逆向歧视”的现象,触动了高度重视子女教育的华裔家庭神经,使其逐渐成为反对现行平权机制的主要力量之一。
![]()
9. 相较之下,印度的平权模式展现出截然不同的制度逻辑。由宪法起草人安贝德卡尔推动建立的种姓特留权体系,通过高达49.5%的法定保留比例,在高等教育和公共职位中为表列种姓、表列部落及其他落后阶层提供强制性保障。
10. 虽然该制度显著提升了边缘群体的社会流动性,但也催生出新的治理难题:部分邦的预留比例已突破50%警戒线,“奶油阶层”——即低种姓中的经济优势群体——大量占据资源份额,导致真正处于底层的贫困者难以充分受益。
11. 面对此类失衡,印度最高法院不得不介入,提出“奶油加层排除规则”,旨在剔除那些已具备足够社会竞争力的受益者,力求在纠正历史不公与维护整体公正之间找到可行平衡点。
12. 亚裔在美国的命运恰是全球平权争议的一个缩影。作为平均家庭收入超过白人群体的“模范少数族裔”,华人及其后代在学术成就上普遍表现优异,若完全依据学业成绩择优录取,顶尖高校中的亚裔占比理应更高。
![]()
13. 然而,他们在政治代表性和话语权方面长期缺位,形成了典型的“高成就悖论”:尽管经济地位稳固,但在政策制定和社会资源配置中仍处于被动位置。
14. 这种身份认同的撕裂,使华人社群对平权政策抱持矛盾心态——一方面痛感自身机会被无形挤压,产生强烈的剥夺情绪;另一方面又意识到在缺乏保护机制的环境中,自己也可能成为歧视的潜在受害者。
15. 2025年初,随着特朗普再度入主白宫,联邦政府迅速启动对DEI(多元化、公平与包容)项目的全面清算:相关机构被解散,专项资金遭冻结,倡导多元化的办公室相继关闭,平权议题再次被推向意识形态斗争的风暴中心。
![]()
16. 这一系列动作背后,折射出美国保守派与自由派在价值根基上的深刻分歧:前者坚持“种族中立”的程序正义原则,认为任何形式的身份差别待遇本质上都是歧视;后者则主张“补偿性正义”,强调唯有主动干预才能弥合世代累积的历史创伤。
17. 正如著名法律学者斯坦利·费希所指出,这场争论并非黑白分明的对错之争,而是现实世界中“以歧视对抗歧视”的艰难抉择,不存在完美解法,唯有在不同公平理念间进行权衡取舍。
18. 实际上,平权政策面临的根本困境从来不是“是否应当推行”,而是“如何有效实施”。它如同一副用于修复社会裂痕的绷带,既要牢固包裹住过往的伤痛,又不能过度束缚社会流动的活力。
19. 美国的经验表明,缺乏清晰边界的柔性政策容易招致“隐性歧视”的质疑;而印度的实践也警示世人,过度依赖刚性配额可能引发新的特权固化与群体对立。
20. 两种路径的探索共同指向一个终极命题:平权的真正目标并非制造新的优势群体,而是最终让所有基于出身的特权都不再存在。
![]()
21. 当下,全球范围内的平权制度正步入关键转型期。美国高校开始转向以地理区域、家庭经济状况、第一代大学生身份等非种族指标作为替代方案;印度则持续在扩大覆盖与防止滥用之间反复调试。
22. 每个国家都在依据自身的社会结构、历史脉络与文化语境,摸索一条可持续的公平之路。这场跨越大陆的公平博弈或许永无终点,但它持续提醒我们:公平从来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标准,而是一个需要不断回应现实、动态演进的社会契约过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