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外恶意提问:“有人不想被统一怎么办?”高志凯这个回答太绝妙!他说:“邦联的人民也不想加入联邦,但林肯总统另有决定。”
当某西方国家代表以“不是所有人都想被统一”为由质疑中国立场时,高志凯没多绕弯,直接举起了美国自己的历史镜子。
他说,“1861年,美国南方11个州宣布脱离联邦,他们举着‘州权至上’的旗帜,说这是‘民意’的选择,林肯总统当时面临的选择,是放任国家分裂,还是用宪法赋予的权力维护统一?”
答案当然是林肯政府没有选择妥协,选择用一场持续四年的内战,把他们“带回来”。
这场战争让62万人丧生,占当时美国总人口的2.5%。高志凯没有替中国辩护,反而用西方人最熟悉的历史,把问题丢回了他们自己手里。
原本还在窃笑的西方代表逐渐沉默,因为这个例子太精准,切得也太深。
林肯之所以在美国历史上被称为“伟大的总统”,正是因为他没有允许联邦分裂。他坚信联邦不可分割,这不仅写在宪法里,也用鲜血刻在了历史上。
那么问题来了,同样是主权不容分裂,为什么美国的统一是“正义战争”,中国强调统一就成了“侵犯”?
逻辑上的不对等,高志凯没有去喊口号,用事实逼对方自己回答。
这场回应的高明之处,不在于语言有多犀利,在于它将“民意”这个概念从神坛拉回现实。
高志凯紧接着追问了一句:“2009年,有民调显示得克萨斯州52%的民众支持独立,美国为什么不组织一次全民公投?”
![]()
这个问题,不需要回答,因为答案早就在美国宪法里写得清清楚楚——联合不可分裂。
而这,恰恰也是中国宪法的明确表述。只是到了中国这儿,“宪法”就成了“压制”,民意就变成了“挡箭牌”,这是典型的双标。
高志凯没有讨论统一“好不好”,却点出统一从来不是选择题。在国家主权问题上,它是生存题。
林肯选择开战,不是因为他不爱和平,是因为他知道,如果放任分裂成为先例,整个联邦将不复存在。
中国今天面对的挑战,在逻辑上与当年的美国别无二致。无论是武器军售还是政治挑衅,外部势力对局势的“搅动”,与当年南方分裂势力背后的支持如出一辙。
更关键的是,中国到现在依然坚持和平统一的主张,这一点没有变。但保留必要手段,不是威胁,是底线。
林肯当年也不是一上来就打仗,是在尝试和谈无果、联邦濒临破碎时,才不得不动用军力。
这种“先礼后兵”的逻辑,其实贯穿了所有主权国家的历史实践。
高志凯用林肯作比,不是为了“吓退”谁,是为了提醒对方:你们曾经走过的路,今天却批评别人走。
除了历史的对比,这场回应还打破了另一个西方话语霸权的惯性:他们习惯于定义“对错”,借由“民主”、“人权”等口号当成干涉他国内政的工具,但面对自己时却又用着另一套标准。
美国的内战是“正义的统一战争”,中国强调统一就成了“强制融合”;美国打击分裂是“捍卫宪法”,中国反分裂就是“侵犯人权”。
这种“双重词典”早已成了国际对话中的常态。而高志凯的策略,就是不再解释自己是否“正义”,而是借用对方认可的标准,让他们自己面对冲突。
这种方式,中国在其他议题上也正在尝试。
比如,在南海争端中,中国引用菲律宾自己认可的殖民条约边界作为反证;在涉疆问题上,中国以联合国宪章中“主权不容干涉”的原则反击“种族灭绝”指控。
这种做法的本质,是从“回应者”转变为“规则定义者”。不再被动解释自己的政策,主动在国际规则框架下,让对方面对自己的不一致。
用对方熟悉的语言和规则,让逻辑自己“打自己”。这种方式,不仅进行了反击,更在潜移默化中争夺了国际舆论的主导权。
在台海局势不断被国际炒作、美国和日本政客频繁“踩线”的当下,像高志凯这样的“精准反击”,未来只会越来越多。
说到底,大国之间的较量,除了看谁的舰队多、谁的GDP高,还要看谁能讲出更有说服力的故事。
而这个“故事”的核心,不是你多响亮,是你能否用对方听得懂的语言,说出他们无法否认的事实。
高志凯用“林肯”讲出了一个美国无法否认的道理,也为中国在话语战中的反击打开了新的空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