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最近和一位朋友聊天,他说了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我现在特别不敢夸人,总觉得一开口就显得假、肉麻、不真诚。”
我问他为什么。
他说:“从小被教育要谦虚,不能拍马屁;长大后又觉得成年人之间讲好话太油腻,怕别人误会我别有用心。”
这让我意识到——他可能患上了“嘴甜羞耻症”。
什么是“嘴甜羞耻症”?
不是真的病,而是一种心理状态:明明心里认可对方,也想表达善意,却因为害怕被误解、显得浮夸或不够“硬核”,而选择沉默、克制,甚至故意冷淡。
这种症状,在中国职场和家庭中尤为普遍。我们崇尚“实干”,鄙视“巧言”;推崇“沉默是金”,警惕“花言巧语”。久而久之,很多人把“嘴甜”等同于“虚伪”,把“赞美”等同于“讨好”。
但我想说:这是一种巨大的认知偏差。嘴甜,不是虚伪;赞美,也不是讨好。恰恰相反,嘴甜是一种高情商的沟通能力,是一种稀缺的社交资本,更是一种对他人价值的看见与尊重。
一、嘴甜,是对他人价值的“看见”
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被看见的需求”。每个人都渴望被理解、被认可、被欣赏。哪怕是一个简单的“你今天发型真精神”,也可能让对方一整天心情愉悦。
嘴甜的本质,不是奉承,而是“看见”。
看见同事熬夜改方案的努力,看见伴侣默默收拾家务的付出,看见朋友在低谷中依然坚持的勇气。这些“看见”,如果不说出来,对方可能永远不知道你注意到了。
我曾经在一次内部会议上,看到一位年轻同事做了非常扎实的数据分析,但因为性格内向,汇报时声音很小,几乎没人回应。散会后,我特意走到他面前说:“你刚才那份报告逻辑特别清晰,数据也很扎实,帮我们节省了很多试错成本,谢谢你。”
他愣了一下,然后眼睛亮了。后来他告诉我,那是他入职三个月以来第一次被明确肯定,那一刻他觉得自己“值得”。
你看,一句嘴甜的话,成本几乎为零,却可能点燃一个人的信心。
二、嘴甜,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
有人担心:“我说好话,别人会觉得我有目的。”
但真相是:大多数人根本没那么在意你的动机。他们更在意的是——你有没有让他们感受到善意。
嘴甜不是为了操控别人,而是为了建立连接。
在家庭中,一句“老婆你做的饭真香”,可能比洗十次碗更能缓解她的疲惫;在团队里,一句“这个点子太棒了,你是怎么想到的?”,可能比发奖金更能激发创造力。
哈佛商学院的研究显示:高绩效团队的一个共同特征,就是成员之间的“积极互动比例”远高于消极互动。而“积极互动”的核心,往往就是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肯定、感谢和赞美。
嘴甜,不是软弱,而是智慧。它能让冲突降温,让合作升温,让冷漠的关系重新流动起来。
三、嘴甜羞耻症,正在悄悄消耗你的社会资本
反过来看,如果你长期压抑表达善意的冲动,会有什么后果?
第一,别人会觉得你冷漠、难以接近。
第二,你错失了建立信任的机会。
第三,你会陷入“只有做事才有价值”的思维陷阱,忽视了“关系”本身也是生产力。
我见过太多技术大牛、业务骨干,能力极强,却因为不善表达欣赏,导致团队士气低迷,合作效率低下。他们总说:“我把活干好就行了,何必说那些虚的?”
但现实是——没有人愿意长期和一个“看不见自己价值”的人共事。
嘴甜羞耻症,本质上是一种“情感吝啬”。你舍不得付出几句温暖的话,却希望别人对你热情、忠诚、全力以赴。这不公平,也不现实。
四、如何克服嘴甜羞耻症?
首先,请区分“真诚的赞美”和“虚假的奉承”。
前者基于事实,具体、走心;后者空洞、夸张、功利。嘴甜不等于无脑吹捧,而是“精准看见+真诚表达”。
其次,从小事开始练习。
比如对快递小哥说“辛苦了”,对下属说“这个细节处理得很到位”,对父母说“你们做的决定我一直很佩服”。一开始可能会尴尬,但坚持一周,你会发现自己和世界的关系变得更柔软。
最后,记住:嘴甜不是讨好世界,而是温柔地参与世界。
真正的强者,既有锋芒,也有温度。既能解决问题,也能温暖人心。
结语
这个时代,硬技能固然重要,但软实力越#热点观察家#来越成为拉开差距的关键。而“嘴甜”,正是软实力中最基础、最易学、也最容易被低估的一项。
所以,请放下羞耻,大胆表达你的欣赏。
不要让“不好意思”成为你与他人之间的墙。
不要让你的善意,因为沉默而失效。
人生建议:千万不要有嘴甜羞耻症。
因为这个世界,已经够冷了。
而你的一句温暖,或许就是别人坚持下去的理由。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