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8日,南太平洋的阳光洒在阿瓦蒂尤港的珊瑚礁上,中国科考船“大洋号”缓缓停靠库克群岛。这艘常年穿梭于深海的科考 vessel,此次肩负的不仅是地质勘探任务,更牵动着全球关键矿产供应链的神经——海底沉睡的多金属结核,正成为电动车电池与先进技术领域不可或缺的战略资源,也让南太平洋这片宁静海域,成为大国资源竞争的新舞台。
![]()
一、深海采矿:从科学探索到战略必争
人类对深海矿产的关注,早在上世纪中叶就已萌芽。上世纪50年代,美国科学家首次在东太平洋发现富含镍、钴、锰的多金属结核,但受限于技术与成本,勘探长期停留在实验室阶段。彼时,陆地矿产尚能满足全球工业需求,深海资源的战略价值尚未凸显。
转折点出现在21世纪后。随着新能源革命的爆发,电动车与储能产业对镍、钴、锰的需求呈指数级增长,而这些金属的陆地储量分布极不均衡。库克群岛所在的南太平洋海域,逐渐进入各国视野——国际海底管理局数据显示,该区域海底蕴藏约270亿吨锰结核和钴结壳,价值约2770亿美元,其镍、钴储量足以支撑全球新能源产业数十年需求。
中国的深海布局始终紧跟产业发展步伐。2016年《深海海底区域资源勘探开发法》的颁布,将深海采矿纳入“海洋强国”战略;“大洋号”作为核心科考平台,已完成数十次深海探测,积累了多金属结核开采的关键技术数据。而美国的动作更为急切,2025年4月,特朗普政府签署行政命令,允许本国公司绕过联合国框架直接申请深海采矿许可,试图在太平洋克拉里昂-克利珀顿区等资源富集区抢占先机。
这场深海探索的背后,是全球资源格局的深刻变革。当陆地资源争夺进入白热化,占地球表面积71%的海洋,已成为保障供应链安全的“第二疆场”。
![]()
二、利益交织:中库合作的双重逻辑
库克群岛的选择,本质上是一场基于发展需求的理性决策。这个由15个岛屿组成的南太平洋国家,陆地面积仅240平方公里,1.5万本土居民中,近七成依赖旅游业与渔业维生。尽管拥有广阔的海洋专属经济区,但缺乏技术与资金的支撑,海底矿产长期处于“沉睡”状态。
中国的到来,恰好填补了这一空白。此前,中库合作已结出硕果:拉罗汤加岛供水项目改写了当地百年供水困境,阿皮尼考学校成为当地最先进的公立学府,这些民生工程为深海合作奠定了信任基础。对库克群岛而言,与中国合作开发深海矿产,不仅能获得技术转移与资金注入,更能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可持续的经济收益,摆脱对外部援助的依赖。
中国的战略诉求则更为清晰:破解关键矿产的“卡脖子”困境。人民日报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镍、钴、锂的对外依存度分别高达90%、77%、58%,预计到2030年仍将维持高位。当前,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已占据全球60%以上的市场份额,但核心矿产供应高度依赖澳大利亚、刚果(金)等国家,供应链易受贸易纠纷冲击。库克群岛的深海矿产,正是构建多元化供应体系的重要一环。
这种合作形成了双赢的利益闭环:库克群岛获得发展机遇,中国补强供应链短板,而这一切都建立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与部分国家附加政治条件的合作模式不同,中库合作不干涉内政,仅聚焦资源开发与民生改善。
三、深层动因:供应链安全与规则博弈
深海采矿的竞争,本质上是供应链安全的博弈。现有国际关键矿产供应链中,贸易壁垒与地缘政治因素时常引发波动。以钴矿为例,我国97%的进口依赖刚果(金),而当地的战乱与政策变动,曾多次导致钴价大幅波动,直接影响动力电池企业的生产成本。
深海资源的开发,为打破这种格局提供了可能。与陆地矿产不同,深海多金属结核的开采无需大规模占地,且伴生矿种丰富,一次开采可同时获取镍、钴、锰等多种资源。中国主导研发的“生态采矿+CCUS”技术,不仅能将采矿过程中的沉积物扰动减少40%,还能降低15%-20%的成本,被国际海底管理局列为“碳中和采矿”示范方案,这种技术优势让中国在深海开发中具备了独特竞争力。
规则制定权的争夺则更为隐蔽。《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深海矿产是“人类共同继承财产”,需由国际海底管理局统筹管理。但美国作为非缔约国,却通过单边行政命令推动深海采矿,试图绕开国际规则。与之相对,中国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制定,主导出台《深海采矿环境影响评估方法》等7项国际标准,推动设立“绿色采矿技术转移基金”,主张在环保框架下有序开发。
这种差异背后,是两种发展理念的碰撞:一种是“资源优先”的单边主义,另一种是“合作共赢+生态保护”的多边主义。而库克群岛选择与中国合作,正是对后一种理念的认可。
![]()
四、未来趋势:深海开发的三重走向
这场南太平洋的资源探索,预示着全球深海采矿将进入加速期,未来发展将呈现三大趋势。
首先,合作模式将走向“技术+资源”的深度绑定。中国与库克群岛的合作,大概率会复制“勘探-技术转移-联合开发-收益共享”的模式,既保障中国的资源获取,又助力库克群岛实现产业升级。这种模式可能被推广到巴布亚新几内亚、汤加等其他南太平洋岛国,形成区域合作网络。
其次,国际竞争将聚焦技术与规则双重维度。技术上,深海采矿的机器人作业、深海环保、矿产提炼等核心环节,将成为中美等国的竞争焦点;规则上,围绕国际海底管理局的监管框架,多边主义与单边主义的博弈将持续,而环保标准将成为重要的博弈筹码——欧盟已明确禁止进口未附带生物多样性影响声明的深海矿产,倒逼开采国提升环保水平。
最后,生态保护将成为不可逾越的红线。深海是地球上最脆弱的生态系统之一,采矿可能影响珊瑚礁、深海鱼类等生物的生存。未来,只有具备成熟环保技术的国家,才能在深海开发中获得国际社会认可。中国的“生态采矿”技术,或将成为全球深海开发的通用标准,推动行业从“野蛮开采”走向“可持续开发”。
![]()
从“大洋号”停靠阿瓦蒂尤港的那一刻起,南太平洋的深海不再只是科学探索的秘境,更是全球资源安全与发展正义的试金石。这场博弈中,谁能平衡资源需求与生态保护,谁能坚持合作共赢与规则导向,谁就能在未来的全球资源格局中占据主动。而中国与库克群岛的合作,正为这场深海探索提供了一种更具包容性的可能。
参考文章
看看地球村:《欧美吵得不可开交,中国干成一件大事,拿下太平洋海底矿产合作》
人民网财经:《提升有色金属回收水平,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
人民日报:《关键矿产回收体系建设需求迫切》
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各国纷纷出手!矿产博弈新阵地竟在这里?》
中国环境:《特朗普签署行政命令推动深海采矿,被指无视国际规则,引发环境担忧》
北京日报客户端:《这国只有4个常住中国人!总理十年来首次访华却备受瞩目》
新华社:《瞭望 | 美国如何强推“深海挖矿”》
抖音百科:《库克群岛-大洋洲的群岛国家》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