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一艘沉在海底800多年的古船,打捞它竟然花了3个亿!
在2007年,这笔钱足够建十几所希望小学,可却要“浪费”这么多钱去捞一艘破船,引来骂声一片。
值吗?当船舱打开那一刻,所有质疑都消失了。
![]()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
作者-水
他至死未见,却为民族点燃了一盏不灭的灯
故事得从1987年那个夏天说起,广东阳江外海,一支中英打捞队本来在找荷兰的“莱茵堡号”,结果却意外挖出一条金灿灿的鎏金腰带,还有满满的中国瓷器。
英国人傻眼了,合同里写得明白,这是中国船,他们一分钱也拿不到。消息传到北京,时任中国历史博物馆馆长的俞伟超,连夜南下考察。
这位70多岁的老人,亲自下船勘测,回来后手都在发抖,激动地说出那句断言:“这条船,能改写历史。”他给它取名“南海一号”,一个注定载入史册的名字。
![]()
可那会儿的中国,一穷二白,水下考古要跟日本人学技术,连启动资金都得靠香港商人捐。俞伟超只能眼睁睁看着这艘国宝级的沉船,在海底一躺就是20年。
他不是没有努力过,1990年他跑到日本,在东京的会议上,指着投影里的沉船,向日本专家们讲述中国海域的复杂情况。
回国后,他亲自穿上潜水服,为第一批水下考古队员示范如何深呼吸调整气阀。资金紧张时,他四处拉赞助,一遍遍地给人讲保护这艘船的重大意义。
![]()
2000年,身体已经不允许他出海了,他躺在病床上手里还捧着沉船的档案,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2003年12月,这位为中国考古事业操劳一生的老人,在广州病逝,享年70岁。他最终还是没能看到“南海一号”被打捞出水的那一刻,这成了他最大的遗憾。
但是他早年定下的“整体保护、原址建馆”的基调,他那“这船能改写历史”的远见,就像一颗火种,被小心翼翼地传递了下去。他没看到打捞,可他为整个行动提供了最初的灵魂与方向。
![]()
他的办公室里,至今还摊着那艘船的图纸,墨迹仿佛还没干透。而千里之外的阳江海域,那艘承载了他晚年所有心血的沉船,正静静地等待着,一场属于整个国家的盛大接力。
一场备受争议的豪赌
时间来到2004年,国家正式批准了“南海一号”的整体打捞方案,预算3个亿。
这个数字在当时炸了锅。网上有人算账:3个亿能建多少希望小学,能修多少公里高速公路?一时间,质疑声、批评声铺天盖地。“疯了吧?”“等技术成熟点再捞不行吗?”这是当时最普遍的两种声音。
![]()
这笔账,其实不难算。打捞本身要1.5亿,租用两艘亚洲顶级起重船每天就要80万,再加上特制沉箱的钢材水泥人工,为了安放这艘船,广东还得在阳江海陵岛上专门建一座“水晶宫”博物馆,又是1.5亿。总账算下来,不多不少,正好3亿。
这还不算,当时常规的沉船打捞,几百万就能搞定,这个方案,贵了十几倍。
面对如此巨大的争议,为什么还要坚持?因为另一个更可怕的账本,正在无声地倒计时。海底的水流比预想的要湍急得多,对船体的冲刷日益加剧。
![]()
专家们反复勘察后得出一个令人心惊的结论:如果再不动手,这艘沉船可能随时散架,800年的完整信息,将化为乌有。这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输了,就什么都不剩了。
国家文物局、海洋局、交通运输部,三部委最终拍板:干!这一声“干”,是接过俞伟超递过来的接力棒,是一个国家对历史机遇的担当。
方案的执行,更是将这场豪赌的艰难推向了极致。团队要用一个重达540吨的巨型沉箱,把连着海底泥沙的沉船整个套住,再整体吊起。可沉箱沉到海底,才发现海泥硬得像水泥,根本切不下去。
![]()
怎么办?加重!人们在900吨的沉箱上不断堆砌水泥块,一直加到4000吨,巨大的压力才让沉箱缓缓下沉。
眼看就要成功,距离海底只剩2米时,沉箱又被卡住了。4000吨已经到了承重极限,不能再加。唯一的办法,就是人工挖。潜水员们穿上几十公斤重的潜水服,一次次潜入伸手不见五指的海底,用自己的双手,一铲一铲地挖开坚硬的淤泥。
![]()
这样的下潜,他们重复了整整3016次,累计水下工作时间长达19.8万分钟,相当于一个人在水下连续待了137天!
每一次下潜,都是对那位在天之灵的老人最深切的回应。每一次挖泥,都是对“整体保护”这一遗愿最坚定的履行。这场豪赌,赌的是国力,更是人心。最终,他们赌赢了。
一次石破天惊的出水,一份名扬世界的荣光
![]()
2007年12月22日,一个将被载入史册的日子。上午10点整,亚洲第一吊“华天龙”号的巨臂,在万众瞩目下开始上扬。现场所有人都屏住呼吸,时间仿佛静止了。10分钟,20分钟,海面波澜不惊,巨大的沉箱纹丝不动,空气里弥漫着紧张的寂静。
突然,海面冒出了一串串气泡,紧接着,一个黑乎乎的巨大轮廓,带着泥沙,缓缓地从海水中升起!“起来了!有人大喊一声,瞬间打破了凝固的空气。
![]()
11点30分,巨大的橙色沉箱完全浮出水面,那一刻,现场先是短暂的寂静,几秒钟后,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和欢呼声!有人激动得跳了起来,有人相拥而泣,更有老工程师,看着这一幕,泪流满面。
这个在海底躺了800年的老朋友,终于重见天日。它重达4000吨,是“华天龙”号能够起吊的极限。这不仅仅是一次打捞的成功,更是中国水下考古技术的一次巅峰展示,是一次从零到世界领先的伟大跨越。
![]()
沉箱被小心翼翼地运往阳江的“水晶宫”,泡进特制的水池,等待着一个更激动人心的时刻。
2014年,船舱的发掘工作正式启动。考古队员们穿上防护服,拿着小刷子,像对待绝世珍宝一样,一点点清理船体表面的淤泥。
![]()
2015年1月28日,当船舱内部的轮廓终于清晰时,所有人都倒吸一口凉气。那是一种怎样的景象啊!密密麻麻的瓷器,层层叠叠、整整齐齐地堆放在船舱里,像一座座小山。6万多件瓷器,几乎没有一件是破碎的,碗、盘、壶、罐,应有尽有。
景德镇窑的青白瓷,龙泉窑的弟窑,德化窑的白瓷,磁灶窑的黑釉瓷……宋代最顶尖的窑口产品,在这里几乎都能找到。这哪里是一艘商船,这分明是一座流动的宋代官窑博物馆!这还只是开始,继续往下挖,是更惊人的发现。
![]()
130吨铁器!铁锅、铁钉、铁条,各种铁质工具堆积如山。要知道,南宋明令禁止铁器出口,这艘船却偷偷装了这么多,说明当时海上贸易的走私活动已经非常猖獗。
还有上百件金银器,金手镯粗得像小孩胳膊,金腰带长达1.7米,金戒指、金耳环更是不计其数。船上甚至发现了一整套精巧的天平和砝码,和沙特塞林港出土的铜砝码几乎一模一样!这说明,早在800年前,国际贸易已经有了统一的度量衡标准。
![]()
船员们的生活也清晰地呈现在我们眼前:86只绵羊,46只家鸡,40只家鹅,9头猪的骨头,说明他们带着活畜上船,既是食物来源,也可能满足某些宗教需求。
所有这些细节,都在无声地诉说着一个事实:这是一艘满载着整个南宋时代商业气息、生活气息和科技气息的“时间胶囊”。它的出水,不仅震撼了中国,也震惊了世界。
受“南海一号”的启发,中国在南海的考古发现已经进入“批量时代”。就在不远处的西北陆坡,一艘明代的沉船“南海二号”已被发现,出水文物预计将超过10万件。
![]()
可以预见,未来,还会有更多的“南海X号”被发现,我们与海洋文明的对话才刚刚开始。
从俞伟超一个人的执念,到一个国家的行动,再到全世界的认可,再到更多未来的发现。“南海一号”的故事,就像一颗投入历史长河的石子,激起的涟漪正在一圈圈地扩大。
800年前,我们的祖先敢想敢闯,用22米的木船驶向星辰大海;800年后的今天,我们继承了这份勇气,用更先进的技术更广阔的胸怀,继续着这场伟大的远航。
![]()
这,或许就是“南海一号”留给我们的,最宝贵的启示。它让我们明白,寻根的终点,是为了更好地出发。
结语
个人的遗憾,终以国家的荣光得以慰藉。俞伟超看到的不是船,而是一个民族失落的文明记忆,他为此燃尽了生命的最后光焰。
从寻宝到寻根,我们找回了的,不仅是18万件文物,更是一种面向海洋的开放与自信,一个民族曾经拥有过、也必将再次拥有的壮丽与辉煌。
800年前,22米木船敢闯天涯;今天,我们该如何继承这份勇气,驾驭着时代巨轮,驶向更辽阔的星辰大海?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