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召开的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阿斯利康携三款罕见病领域的“进博宝宝”亮相,以“多方携手,共筑无‘罕’未来”为主题,与产学研医患各界共同探讨中国罕见病保障的现状与未来路径。
![]()
在“健康中国2030”战略迈入关键阶段、“十五五”规划即将开启之际,罕见病——这个曾长期处于医疗体系边缘的领域,正逐渐走向政策、产业与社会共治的聚光灯下。
弗若斯特沙利文与北京病痛挑战公益基金会在年初联合发布的《2025中国罕见病行业趋势观察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中指出,全球已知罕见病超7000种,据估计,中国的罕见病患者群体已超过2000万。
高额的治疗与照护成本成为罕见病患者家庭不可承受之重。如何让“每一个生命都不被落下”,已成为中国构建全民健康体系的重要议题。
从“展品”到“药品”:“进博宝宝”背后的中国速度
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自创办以来,始终是全球创新成果落地中国的“加速器”。对于罕见病领域而言,这个平台更成为连接全球创新与中国患者需求的关键桥梁。
阿斯利康凭借进博会显著的“溢出效应”,加快推动罕见病药品上市,并深度融入中国罕见病诊疗发展进程。借助这一广阔平台和强大影响力,阿斯利康在罕见病领域开启“加速模式”。通过历届进博会,罕见病领域的舒立瑞、科赛优、伟立瑞实现“展品变商品”。以阿斯利康的“进博宝宝”伟立瑞为例,去年该药品完成中国首展,今年已在华获批上市并携双适应症再次亮相进博舞台,充分体现了“中国速度”助力全球创新成果惠及更多患者。
这些药物被称为“进博宝宝”,不仅因为它们曾在进博会首发亮相,更因为它们从“展品”到“药品”,再到“患者可及”的转化速度,生动体现了进博会的“创新溢出效应”与中国药品审评审批制度改革的成果。
在进博会现场,泡泡宝贝患儿家属邹杨分享了儿子满满的故事。满满出生后不久被确诊为I型神经纤维瘤病(NF1)。医生曾预言他“活不过三岁”。但满满用稚嫩的声音对妈妈说:“我不想死。”这句话成为邹杨坚持下去的全部动力。
每年的5月17日是世界神经纤维瘤病关爱日,在其三种主要分型中,I型神经纤维瘤病(NF1)最常见,新生儿发病率约1/3000,因体表瘤体形似泡泡,也被称为“泡泡病”。随着病情进展,患儿可出现牛奶咖啡斑、多发性神经纤维瘤等症状,甚至累及全身多个系统。
近年来,中国在罕见病防治与保障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报告》显示,先后发布两批罕见病目录中已纳入207种疾病截至2024年底,已有101种罕见病在国内获批上市药物,涉及68种罕见病的126种药物已纳入医保,罕见病患者的用药保障逐步改善。
“进博会让前沿科技和创新药物在中国被更早看见,也推动多方携手、合作共赢,让更多罕见病患者从科学突破中受益。”阿斯利康中国副总裁、罕见病业务负责人胡轶清的这番话,道出了“进博宝宝”背后的深层意义。
![]()
这些药物的成功落地,不仅体现了进博会的创新溢出效应,更诠释了中国在罕见病领域“加速引进、快速获批、医保衔接”的高效机制。以I型神经纤维瘤病为例,此前该疾病因缺乏有效治疗手段被视为“不治之症”,患者只能在反复复发的痛苦中挣扎,而相关创新药物通过进博会平台进入中国后,迅速获批并纳入医保,让像“满满”这样的患儿获得了希望。
在全球范围内,阿斯利康已推出6款罕见病创新疗法。在中国,公司正同步推进超过10项Ⅲ期临床研究,并计划未来5年内引入10款以上新产品或新适应症,覆盖罕见血液与肾脏疾病、骨骼与内分泌疾病、罕见心肌病与淀粉样变性、罕见神经性疾病及罕见肿瘤等领域,预计惠及超过5万名中国患者。
创新可持续与患者可支付的良性循环
罕见病防治是一项任重道远的事业,既需要政策持续完善、产业协同创新,也离不开社会多方共同参与与责任共担。在进博会现场的圆桌讨论中,多位专家呼吁,应进一步强化儿童罕见病保障,并探索设立罕见病专项基金,以建立更加系统化、可持续的支持机制。
北京病痛挑战公益基金会创始人、理事长王奕鸥指出,罕见病平均确诊周期超过四年,很多药物价格高昂,即便已纳入医保的罕见病,部分患者长期自付压力仍然沉重。她呼吁,除了基本医保和社会慈善,更应推动将罕见病保障系统性地全面纳入国家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根据全球最大的罕见病数据库Orphanet在2019年对6172种罕见病统计后发现,71.9%的罕见病与基因有关,69.9%的罕见病在儿童期发病。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院长王艺教授指出,药价高、疗程长、家庭经济和生活照护负担重仍是现实挑战,建议国家进一步加大对儿童和弱势群体的专项保障力度。
从疾病特征来看,神经系统类罕见病数量多、病程长、复诊频繁、合并症多,对长期用药与门诊保障提出了更高要求。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罕见病中心工作小组主任赵重波教授指出,以全身型重症肌无力(gMG)为例,患者院外自我管理不足,易因复发增加额外医疗费用。他建议强化院外随访和长期管理体系,提升治疗连续性与疾病管理质量,以进一步提升罕见病保障投入的健康产出。
对此,阿斯利康联合医疗界专家,推动强化院外随访和长期管理体系,提升治疗连续性与疾病管理质量,让用药保障从“药品可及”延伸至“疗效可控”。
通过将全球领先的治疗方案加速引入中国,并积极推动药物纳入医保,阿斯利康正让更多罕见病患者告别“无药可医”“有药难及”的困境。
阿斯利康中国副总裁、罕见病业务负责人胡轶清表示:“我们对中国的罕见病事业的承诺始终坚定。开放带来机遇,合作激发创新。进博会不仅是展示创新的平台,更是推动全球健康事业携手前行的重要力量。”
罕见病保障的终极目标,是实现“患者可及、科学有温”。这一目标的达成,需要打破机构与行业壁垒,构建一个涵盖研发、诊疗、支付、照护等全环节的生态体系。阿斯利康深知这一点,在推动创新药物落地的同时,积极携手产、学、研、患、公益组织等多方力量,深耕罕见病生态体系建设。
2025年,国际罕见病日已迎来第18个年头。从“罕见”被看见,到“罕见”被保障,中国罕见病事业的每一步进展,都凝聚着各方的努力与坚守。未来,随着创新与协作的深度融合,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罕见病将不再是“绝望”的代名词,而是能够被科学有效管控、患者能够有尊严生活的“普通疾病”,真正实现无“罕”未来的美好愿景。
文/杨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