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T2DM治疗方案的选择需要多维度、个体化决策。每周一次IcoSema在复杂临床场景中的表现如何?本文将结合多项循证证据进行深度分析。
2型糖尿病(T2DM)发病机制复杂,治疗手段选择众多,临床管理需考虑多方面因素,在制定治疗方案时,除疗效与安全性外,常需综合考虑患者的肾功能、合并用药、血糖波动特征及治疗依从性等多种因素。
其中,每周一次的IcoSema作为全球首个基础胰岛素与胰高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P-1RA)的联合周制剂,自研发伊始便备受瞩目。它创新性地将胰岛素周制剂依柯胰岛素与GLP-1RA周制剂司美格鲁肽这两种作用机制互补的分子组合一体,旨在通过一周一次给药,同步实现强效降糖、低血糖风险降低与体重获益,极大提升了治疗便利性。基于其III期COMBINE研究项目在受试者人群中展现出的疗效与安全性数据,IcoSema有望成为T2DM治疗路径中一个极具潜力的新选择。
然而,真实临床实践远不止于对整体数据的审视。面对日益复杂的患者群体,临床医生在制定治疗方案时,更像是在下一盘多维的棋局,必须通盘考虑患者的血糖波动特征、肝肾功能状态、合并用药情况以及长期治疗依从性等诸多因素。在2025年美国糖尿病学会(ADA)与欧洲糖尿病研究协会(EASD)年会上,基于COMBINE系列研究的事后分析结果相继发布,涵盖了持续葡萄糖监测、餐后血糖控制等关键指标,还特别聚焦于不同肾功能状态、基线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SGLT2i)合并用药等临床常见场景,为每周一次的IcoSema在真实临床场景中的应用提供了扎实的循证依据。本文旨在系统梳理这些循证证据,为推进T2DM的个体化管理提供全新视角。
CGM相关指标更优:IcoSema实现高质量血糖管理
持续葡萄糖监测技术(CGM)的普及,标志着糖尿病管理进入了“看得见”的血糖新时代。与传统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相比,CGM提供的葡萄糖目标范围内时间(TIR)、葡萄糖高于目标范围时间(TAR)、葡萄糖低于目标范围内时间(TBR)等指标更能反映血糖的全貌,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更全面的血糖控制信息[1]。
在COMBINE 1研究中,IcoSema组的TAR、TIR以及TiTR均显著高于依柯胰岛素;在COMBINE 3研究中,与基础-餐时胰岛素方案相比,IcoSema组的TIR及TBR显著更优(图1)[1]。这表明IcoSema与基础胰岛素相比,能够更有效地将血糖控制在严格范围内,减少血糖波动,与基础-餐时胰岛素方案相比,良好控糖的同时低血糖风险更低。
![]()
图1 COMBINE1&3中基于连续葡萄糖监测(CGM)的第48至52周的相关指标
在CGM复合达标率(TIR 3.9–10mmol/L >70%,TAR >10mmol/L <25%且TBR <3.9mmol/L <4%)方面,COMBINE 1和3研究中显示,IcoSema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图2) [1] 。
![]()
图2 COMBINE1&3中自第48周至第52周实现CGM复合达标的患者比例
血糖变异性是评估血糖控制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在COMBINE 1和3研究中,IcoSema组的血糖变异系数(CV)均达到ADA推荐目标(CV≤36%) [1] 。这表明IcoSema在实现平稳控糖,减少血糖波动方面也具有优势。
以上结果表明,IcoSema在CGM相关指标方面优于或相当于基础胰岛素周制剂和基础-餐时胰岛素治疗方案,CGM复合达标率更高,血糖变异系数较低。因此,IcoSema或可成为追求更严格平稳的血糖控制、减少低血糖风险患者的理想选择。
特殊人群广泛适用:肾功能不全患者与基线合并使用SGLT2i患者中的应用
临床实践中,多数T2DM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肾功能损害,慢性肾脏疾病是T2DM最常见的合并症之一[2]。肾功能不全不仅影响药物代谢,也常伴随更高的低血糖风险。COMBINE1-3研究的汇总事后分析,根据基线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将患者分为肾功能正常(eGFR≥90mL/min/1.73 m²)、轻度受损(eGFR 60-<90mL/min/1.73 m²)、中度或重度受损(eGFR<60mL/min/1.73 m²)亚组,深入评估了在不同肾功能亚组患者中IcoSema的疗效与安全性[3]。
分析结果显示,在各肾功能亚组间,IcoSema相较于对照组在HbA1c改善以及达到HbA1c<7.0%且无体重增加及无临床意义或严重低血糖的复合终点方面均表现基本一致,亚组间无显著治疗差异(图3)。
![]()
图3 COMBINE 1~3中不同肾功能亚组实现HbA1c<7.0%且无体重增加及无临床显著或严重低血糖的患者比例
SGLT2i是T2DM常用的口服降糖药物,COMBINE研究的事后分析显示,在全部2653名参与者中,40.1%的患者在入组筛查时正在使用SGLT2i(IcoSema组40.3%,对照组39.8%),这也反映了当前的真实临床实践现状 [4] 。
事后分析结果表明,无论基线是否合并使用SGLT2i,IcoSema在降低HbA 1c 方面与对照组药物相似,疗效与SGLT2i使用状态之间无显著交互作用(图4);在低血糖风险方面,无论试验前是否使用SGLT2i,IcoSema组中有临床意义或严重低血糖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药物组(COMBINE 1和3)或与对照药物组相似(COMBINE 2),且未观察到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治疗-亚组交互作用。该项研究结果提示,IcoSema可以与SGLT2i安全、有效地联合使用,实现机制互补。
![]()
图4 COMBINE1~3中根据基线SGLT2i使用情况分组的从基线到第52周的HbA1c变化及低血糖发生情况
全面控糖同时关注患者治疗体验:改善餐后血糖,提升治疗满意度
理想的糖尿病管理方案,需要最终转化为患者认可的高质量治疗体验,从而保证长期的依从性与治疗成功。而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控制空腹血糖的同时兼顾餐后血糖,不仅是一个临床指标的改善,更是对于降低糖尿病并发症的获益,同时也是糖尿病患者心理负担的改善——在吃饭时担忧血糖飙升,时刻计算着何时需要补打胰岛素或服用降糖药,这种状态极大地影响了生活质量。因此,能否有效、简便地控全面控糖,提升患者治疗满意度十分重要。
在COMBINE 1研究中,与每周一次基础胰岛素相比,IcoSema能显著降低餐后血糖峰值[5]:
估计平均餐后血糖峰值:IcoSema组为61.57mg/dL,显著低于依柯胰岛素组的65.73mg/dL(ETD=-4.16,95%CI:-5.51;-2.81,p<0.0001)。
估计平均餐后90分钟血糖增幅:IcoSema组为53.44mg/dL,显著低于依柯胰岛素组的59.14mg/dL(ETD=-5.70,95%CI:-7.34;-4.07,p<0.0001)。
在COMBINE 3研究中,与每日基础-餐时胰岛素方案相比,IcoSema展现出了相似的餐后血糖控制水平(图5) [5] :
估计平均餐后血糖峰值:IcoSema组为62.31mg/dL,与基础-餐时胰岛素方案的62.28mg/dL相当(ETD=0.03,95%CI:−1.77; 1.84,p=0.9708)。
估计平均餐后90分钟血糖增幅:IcoSema组为53.82mg/dL,与基础-餐时胰岛素方案的54.90mg/dL相当(ETD=−1.08,95%CI:−3.23; 1.07,p=0.3234)。
![]()
图5 COMBINE 1&3中基于CGM衍生模型的餐后血糖结果
该结果表明,相较于基础胰岛素周制剂,IcoSema餐后血糖控制更优,并且可以达到与基础-餐时胰岛素治疗方案相似的餐后血糖控制水平。
IcoSema为患者带来的治疗获益也得到了患者治疗满意度的证实。COMBINE 3研究使用糖尿病治疗满意度问卷(DTSQs),评估了患者使用IcoSema治疗相较于对照组的治疗满意度[6]。结果表明,IcoSema组在治疗满意度评分的提升显著优于基础-餐时胰岛素方案,具体来看,患者对当前治疗的满意度、便利性、灵活性、受试者向他人推荐当前治疗的意愿度和继续当前治疗的满意度显著优于对照组(图6);同时患者对高血糖和低血糖的感知也显著更少。
该结果也表明,每周一次的给药频率和良好的治疗体验,使得患者更愿意坚持使用该治疗方案,这对于提高治疗依从性和长期血糖管理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
图6 COMBINE 3研究自基线至第52周患者治疗满意度评分的变化
小结
IcoSema作为一种周制剂的联合制剂,结合了依柯胰岛素和司美格鲁肽的优势,为T2DM患者提供了更全面、更有效的血糖管理方案。系统的循证证据和多项事后分析结果均显示,在多种临床场景与特殊患者中,IcoSema具有的良好疗效,安全性以及简便性能够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具针对性和全面性的治疗选择,有望在未来T2DM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为广大T2DM患者带来广泛获益。
专家简介
![]()
余学锋 教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内分泌科内科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分会常务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分会常务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分会神经免疫内分泌学组组长
中华预防医学会健康生活方式与社区卫生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湖北省内分泌学会主任委员
《内科急危重症杂志》副主编、《药品评价》常务编委;《临床内科杂志》、《中华糖尿病杂志》、《中国糖尿病杂志》、《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华科大学报》英文版、《中国医学论坛报社》内分泌专家委员会及《糖尿病天地》编委
参考文献:
[1]Irace C et al. ADA 85th Scientific Sessions. June 20–23, 2025, Chicago, IL, USA. 830-P.
[2]Grams M E, Yang W, Rebholz C M, et al. Am J Kidney Dis, 2017, 70(3): 337-346.
[3]Linong J et al. ADA 85th Scientific Sessions. June 20–23, 2025, Chicago, IL, USA. 804-P.
[4]Linong J et al. EASD 61st Annual Meeting. Sept 16–19, 2025, Vienna, Aust. SO-079 (869).
[5]De Block C et al. ADA 85th Scientific Sessions. June 20–23, 2025, Chicago, IL, USA. 815-P.
[6]Fiorina P et al. EASD 61st Annual Meeting. Sept 16–19, 2025, Vienna, Aust. SO-079 (873).
“此文仅用于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提供科学信息,不代表平台立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