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陆弃
远远看去,那列满载62个集装箱的货运列车,仿佛一条延展数千公里的铁龙,从俄罗斯北方出发、穿越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最后抵达伊朗德黑兰附近的陆港──阿普林陆港。这是国际北‑南运输走廊(INSTC)东线迈出的实质性一步。报道中写,这趟列车“是‘北‑南’国际运输走廊物流服务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出发地位于莫斯科以北约900公里处。列车装载硫酸盐纸浆(或报道中称纸浆及相关纸制品)62个集装箱,从起点出发,用时约13天(部分报道写12天)抵达阿普林陆港。 阿普林陆港位于伊朗“东西”“北南”两条铁路走廊的交汇处,是伊朗目前最大的物流项目之一,今年5月刚投运,吞吐量正在逐步提升。俄方强调,这趟列车是俄罗斯铁路物流公司在北‑南走廊基础上打造的一款“综合物流解决方案”的一环。
你可能觉得:好物流,好基础设施,贸易便利化。但再细看,会发现这列车背后并非“单纯经济”那么简单,它透露了几个耐人寻味的地缘信号。
![]()
先说伊朗。阿普林陆港不是“偏远”项目,而是坐落在“东西走廊”与“北南走廊”这个交汇点。伊朗借这个节点,显然想打造自己成为区域物流枢纽:不仅是进出口,还要做“过境+转运”。伊朗铁道局副局长提到,自今年6月以来,已有30列货运列车从中国抵达阿普林。也就是说,阿普林从“投运”变“有样儿可看”正在加速。对于伊朗而言——在国际制裁、物流被动依赖海上通道的背景下——能把货运从陆路拉进来,就是一种突破。
再说俄罗斯。为什么选择这条“北–南”走廊?传统上,俄罗斯的货物多依赖海运北极航道、或者经欧洲、西欧港口。但在国际政治、制裁、运输成本、生存环境都在变化时,寻找新的通道变得尤为重要。穿越中亚、到达伊朗,再向南或西亚延伸,这意味着俄罗斯正在“补漏”自己在物流和贸易上的被动:少了对欧美港口的单一依赖,多了一条从北到南、从俄罗斯腹地直接通向中东、印度洋方向的陆路+海运组合。报道指出,这条路线正是INSTC的一部分。
中亚国家也在其中。列车途经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它们曾经是“过境国”,但在这条物流线上,角色愈发关键。中亚国家在地缘政治中更难忽视,它们天然就是连接俄罗斯与伊朗、甚至更南的桥梁。俄罗斯、伊朗搭台,它们配合、允许、或者必须配合——这本身就体现了力量结构的微妙变化。
同时,这条路线还在悄然挑战传统海运“西向”格局。如果你一直以为货物从俄罗斯往南、往中东就只能转海运,那么现在你要承认:陆路+铁路+中亚国家配合的混合物流方案正在成形。报道指出,这趟列车从起点到阿普林约用了12–13 天。 在现代物流考量中,这是一个可操作、可预期的运行周期。
![]()
然而,别急着击掌庆祝。结构性的问题、地缘的风险也在暗处潜伏。阿普林虽已投运,但仍在“逐步达到计划吞吐量”的过程中——也就是说,从“开张”到“大规模运作”之间还差距离。俄方提及这是“综合物流解决方案的一部分”,而不是“已经全面运转”。要实现“常态化、大规模”运行,必须解决:边境通关、轨距转换、中亚国家政策协调、基础设施兼容、安保风险等等。
再看地缘政治维度。伊朗成为枢纽听起来诱人,但意味着它承担更多的责任和压力。扮演“过境+转运”角色,它就必须在波譎云诡的中东政治中保持一定的“中立”或者“平衡”。俄罗斯则通过这条路线获得更大的战略自主性:海运被制裁、港口被封锁的情况下,有条陆上通道就不会那么容易被动。当然,“有条”并不等于“万无一失”。中亚国家、伊朗的同意需要续费、谈判和合作,而这些国家也有各自的倾向、利益、有时与美国、中国或土耳其有着复杂交集。
更值得注意的是,物流变身战略。铁轨上滚动的不只是纸浆、集装箱,还有国家意志、区域联盟、规则制定权。当俄罗斯说这是“北‑南”国际运输走廊物流服务发展的里程碑,它不仅在说“我们能运货”——还在说“我们在重新划定我们在这块大陆上的角色”。对于伊朗而言,这也明显是一份“自我定位”的报告:我不仅是资源输出国,也可以当中转平台。我在沉默中说:我是枢纽、我是门槛、我是通道。
对中国、对印度、对欧洲来说,这种多极物流通道的生长值得密切关注。因为当一条路线从“想象中的战略棋子”变为“实实在在的列车”——就意味着传统的物流、地缘政治与经济链条发生了“可视化”移动。今天一列俄罗斯货车,明天可能是印度货物通过伊朗,再出海或再北上;今天是纸浆,明天可能是更多高价值或者战略物资。
![]()
当然,这条路线还很年轻。要成为可与传统海运、欧亚大陆横贯铁路线竞争的通道,还需要时间、资本、制度。沿途的国家政策波动、基础设施老旧、边境手续繁琐、转运换轨问题、清关延误、保险风险,这些都不是拍板一时能解决的。列车到达只是起点,不是终点。
但在这个起点所在的位置,就已经说明一个趋势:世界物流通道正在被重新洗牌。过去,“从起点A出发,绕道洋面,到终点B”的思路正在被“从腹地出发,直穿中亚,再转中东、南亚”的模式所补充、挑战、甚至有可能超越。对于俄罗斯来说,这可能是“规避路径”的一个选择;对于伊朗,这是“抓住机会成为节点”的一场游戏;对于中亚国家,这是“从边缘向中心”的一次潜力跃升。
夜色中,阿普林陆港的货车灯光、铁轨上的车轮声,正像一曲轻快却有意味的前奏。它不喊“终章”,也不吹“凯歌”;它只是提醒:物流不是经济冷冰冰的算子,而是一场地缘、制度、科技、国家意志交织的演出。从此以后,被动等待海运或港口的国家,可能要多看看这条从俄罗斯腹地直通中东的铁路线。
未来几个月,这条线路是否能稳定运行、是否能增加班列频次、货物种类是否多样、吞吐量是否快速上升、沿途国家是否推进配套设施——都将是判断它是否“从起步”迈向“规模化”的关键。铁路不是风口,但铁轨一旦铺好,车轮一旦开启,它承载的远比货物重。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