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仔细翻阅近几个月的行业动态,“陕鼓”的名字正在不同场景中高频亮相。
10月末,“陕鼓—西安交大联合研究院”揭牌仪式在西安交通大学举行。这是一次顶尖强校和“链主”企业的深度联合,是产学研协同攻坚的典型样本。同时,10月中旬,陕鼓集团获得了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颁发的“城市创新奖”。
9月份,陕鼓动力先后斩获两项颇具分量的认可,先是入选2025中国工业数据治理“领跑者”企业;随后又在2025第三届中国长时储能大会上,斩获含金量极高的“长时储能先锋企业大奖”,全国仅四家企业获此殊荣。
再将时间线稍向前推,8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公示的《国家级绿色低碳先进技术成果目录》中,陕鼓自主研发的“固废资源化利用耦合二氧化碳捕集封存利用(CCUS)技术”入选。
这几起看似独立的事件,恰似一块块关键拼图,共同勾勒出这家老牌制造企业在“双碳”目标下的清晰转型路径。
走过57年的陕鼓集团,历经多个发展阶段,已然从单一装备制造商逐步转身,成为国家重大装备系统解决方案商与服务商,并持续布局绿色低碳能源全产业链。
这家在传统认知中向来以透平设备制造见长的老牌制造企业,正凭借扎实的技术积累与接连落地的成果,悄然打破固有标签,向外界展示其硬核的绿色竞争力。
01▶
核心设备优势凸显
两项荣誉与技术入选接连落地,表面横跨工业数据、长时储能与碳捕集三大板块,内核却紧密相连。
最具技术代表性的,是陕鼓的CCUS技术入选国家级目录。
作为一种系统性减排技术,CCUS旨在将二氧化碳从工业排放、能源利用等场景中分离出来,经过运输、封存或资源化利用,从而实现碳的“捕获”与“价值再生”。
然而,其规模化推广长期受制于捕集环节的高能耗与高成本,尤其在化工等领域,二氧化碳需严格提纯,技术壁垒极高,成为行业“卡脖子”难题。
实现这一技术目标,对核心设备尤其是压缩机提出了极高要求。一位行业人士指出:“压缩机作为工艺中的核心设备,是能耗最大的环节,其技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系统整体的运行效率与经济效益。”
![]()
陕鼓成功签订国内某顶尖能源企业之一的百万吨“新能源+煤电+CCUS”一体化项目
而这正是陕鼓的强项。其前身是成立于1968年的陕西鼓风机厂,长期深耕压缩机、鼓风机等关键设备制造,技术积淀深厚,具备全球领先的大流量、高效率轴流与离心压缩机的研发与制造能力。
截至2025年年初,其轴流压缩机在全球市场的销量累计已达2600余台(套),也是中国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其自主研发的AV140轴流压缩机组,是目前全球规模领先、技术先进的机型,刷新了工业压缩设备的世界纪录。
基于在压缩机领域的“硬实力”,陕鼓跻身压缩空气储能领域的第一梯队,入选多家央企主导的“中国新型储能压缩空气储能企业TOP10”榜单,并获得“长时储能先锋企业大奖”。
压缩空气储能是目前除抽水蓄能外,唯一可实现大规模长时储能的物理储能技术。其原理是,在用电低谷期,通过压缩机将空气压缩至高压状态,存入储气装置;在用电高峰时,释放高压空气驱动膨胀机发电,实现对电网的灵活调节。
目前,依托从中温到高温、从小型10MW级别到大型660MW规模,陕鼓已具备全系列设计制造能力,可覆盖大、中、小不同规模的压缩空气储能系统需求。陕鼓提供核心压缩机组的湖北应城“能储一号”——全球首台套300MW级压缩空气储能示范电站已全容量并网发电,该项目刷新了三项世界纪录,实现多项国际首创。
上半年,陕鼓接连签订某350MW压缩空气储能电站配套机组,是目前全球单体规模和流量最大的项目之一;同时完成某100MW项目签约,并中标200MW及3×350MW项目集群,持续扩大其在储能市场的领先优势。
02▶
“大象”两度转身
在多数人印象中,扎根于透平设备制造的陕鼓,似乎与“储能”“减碳”这类新兴词汇相隔甚远。
但事实上,这家走过57年的老牌制造企业,历经两轮战略转型,早已从单一风机设备供应商,跃升为面向国家重大装备领域的系统解决方案商和系统服务商,并持续布局绿色低碳能源全产业链运营。
具体来看,2001年,陕鼓率先跳出单一设备制造的局限,向工业服务商拓展,围绕风机主业延伸出工程总包、工业服务、运营服务、金融配套等增值业务。
这一转变不仅帮助陕鼓摆脱了红海竞争,更推动其从“生产什么卖什么”到“客户需要什么就提供什么”的理念升级。
![]()
陕鼓“能源互联岛”示范项目斩获分布式能源领域唯一中国工业大奖
2016年前后,伴随能源结构调整与低碳转型浪潮,陕鼓提出从设备制造商向系统解决方案商转型。“能量转换设备制造、工业服务、能源基础设施运营”三大业务板块在这一时期逐渐清晰,并形成协同效应。
“大象转身”向来不易,同样,大型企业在面对转型时,往往受制于原有组织结构、资源配置等所带来的摩擦阻力,但陕鼓却展现出难得的灵活性与战略耐性。
深入观察发现,其成功的关键在于,始终围绕核心设备能力展开延伸。无论是早年布局工业服务,还是后来拓展压缩空气储能、高端化工业务,压缩机技术始终是陕鼓的根本基因。
当一家企业拥有全球领先的核心设备时,其基于此为客户提供系统解决方案和全生命周期服务,便具备了天然的信服力与协同效应。
与此同时,陕鼓持续在研发上高投入,筑牢技术护城河。
据了解,其在欧洲、美国、日本等地布局海外研发基地,并建设国家级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院士工作站和博士后流动站等。
拉长周期来看,陕鼓的每一次战略调整,都不是被动应对市场波动,而是以10到15年为周期进行前瞻性布局,在既有业务做深做透的过程中,逐步拓展新边界。
这种长周期、主动求变的战略布局,使其在行业起伏中始终保持稳健,持续站立于产业发展的前沿。
03▶
进入第三轮转型
当下,陕鼓也已启动第三轮转型。
此前半年度经营工作会议上,陕鼓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陕鼓动力董事长任矿强调,第三轮转型要“聚焦主责主业,深化服务型制造转型”。其核心是强化关键技术创新,持续提升核心高端制造能力,以金融赋能产业发展,推动先进工艺、数智化技术与生产制造深度融合,实现装备制造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加速培育新质生产力,全方位为用户提供全生命周期的产品和服务。
陕鼓对“服务型制造”的探索已持续二十余年。从“微笑曲线”来看,服务环节处于价值链的高端,而生产加工则处于低端。早在21世纪初,陕鼓就意识到,其出路不在于低附加值加工制造,而是要自己做“服务商”,以技术和管理构筑市场竞争壁垒。
![]()
陕鼓创新研制的工业用AV140轴流压缩机组,居全球工业压缩机领域全新高度,获中国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
如今,这一模式被注入了更深层的内涵。外部市场加速变革,客户需求日益变化,且越来越精细化,正成为陕鼓启动第三轮转型的底层动力。
以石化领域为例,客户对设备产品质量和控制精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陕鼓为海上平台量身打造的天然气压缩机组,覆盖了海油湿气预增压、湿气、干气等客户全场景需求,凭借国际先进水平的气动方案与高度集成化的橇装设计,实现了机组的极致紧凑。更关键的是,它针对海洋高湿、高盐的严苛环境,采用了特殊的耐腐蚀材料与涂装工艺,最终达成了“一键启动,无人值守”的智能化运营。
目前,陕鼓的技术与装备已深度嵌入石化、钢铁、有色等传统高耗能产业,并积极布局储能、CCUS等新能源赛道,持续助推工业节能降碳与绿色转型。其战略路径也愈发清晰,聚焦主责主业,市场开拓引领,技术创新驱动,高端制造保障,金融赋能产业,不断延伸产业链、做深价值链。
具体来看,陕鼓以高端装备制造、工业服务、能源基础设施运营三大业务板块为支点,通过制造与服务的融合创新,不仅为陕鼓开辟了新的利润增长点,实现差异化竞争,也倒逼企业整合技术、金融、质量、智能化与服务等多领域能力,形成持续创新的正向循环。
有所为,有所不为。对于陕鼓而言,设备始终是产业链的核心载体,因此,强化核心高端制造能力也是陕鼓第三轮转型的重点。柔性产线、黑灯工厂、全流程自动化……陕鼓正在生产制造端全力推进智能化升级。同时,也将灵活运用金融工具和手段,围绕主业赋能产业链延伸。
当下,陕鼓正在将传统压缩设备与技术应用于新场景新业态,构建核心竞争壁垒。
如在CCUS领域,响应国家“双碳”目标,陕鼓正在开发大型多轴压缩机和高压单轴压缩机。同时,研究适用海上各类场景的天然气压缩机关键技术,为我国能源转型提供可持续的解决方案。
转型之路,从来道阻且长。但对于这家已跨越半个多世纪的企业而言,破界之旅,已然渐入佳境,且备受期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