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们都盼着孩子个头蹭蹭长,可您知道吗?过快的生长速度,也许是疾病的危险信号!温医大附一院神经外科团队就接诊了一位身高超 200 厘米的小伙小刘(化名),家人一直引以为傲的身高,背后竟是巨人症在作祟。
小刘来自福建,是一名大学生。小时候的他身高平平,可进入青春期后,仿佛被施了魔法,身高一路飙升,最快时一年能长 25 厘米。今年 20 岁的他,身高已达 223 厘米,远超家人。凭借身高优势,小刘被送往体校打篮球。然而,训练中他逐渐体力不支,起初以为是运动过度,并未在意。但随着身体越发难以承受,家长这才带他就医。
![]()
这一查,问题可不小:血糖水平极度增高,每天需注射 80 单位胰岛素才能控制;生长激素竟增高了 300 多倍;头颅核磁共振显示垂体大腺瘤,累及左侧海绵窦、蝶窦,情况危急,必须手术。
在朋友推荐下,小刘来到温医大附一院神经外科。经综合诊断,小刘被确诊为垂体良性肿瘤、肢端肥大症、垂体性巨人症以及糖尿病。鉴于口服药物难以控制病情,团队决定为他进行手术。术后,小刘的激素水平显著下降,血糖得到良好控制,无需再注射胰岛素,身体各项指标稳定后康复出院。
脑垂体,作为人体内分泌的中枢,掌管着所有激素的分泌,包括促进身高发育的生长激素。一旦脑垂体细胞过度增生形成垂体腺瘤,垂体变大,生长激素分泌增多,巨人症就可能找上门。
![]()
神经外科主任苏志鹏透露,科室近几年已为多例 “巨人症” 患者成功手术,异常增高的激素得到有效控制。别看巨人症被定义为罕见病,其实它离我们并不遥远。
生长激素超量分泌,若发生在青少年时期,就会出现巨人症,孩子身高增长速度远超同龄人;若在成人时期,则会导致肢端肥大症,表现为手指变粗、面容变丑等。不仅如此,还可能引发多器官、系统的并发症,像外表改变、头痛、关节痛,以及代谢、心血管、骨关节合并症,结肠息肉、甲状腺结节等肿瘤生长风险也会增加。心血管疾病和恶性肿瘤,更是未治疗患者死亡率增加的主要原因,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而且,巨人症和肢端肥大症都极易误诊。
苏志鹏提醒家长:“青春期前,孩子每年增高幅度一般在 5 - 7 厘米,青春期每年可长高 10 厘米左右。” 孩子若异常长高,家长一定要高度重视。
目前,手术切除肿瘤是首选治疗方式,放射治疗和药物治疗可作为辅助。经过有效治疗,多数患者生长激素能得到控制,各种危害可逐渐减轻甚至逆转,寿命也有望显著延长。苏志鹏强调:“最新共识推荐,治疗策略应由神经外科、内分泌科、放射肿瘤科和影像科等多学科专家团队综合讨论决定,这样才能精准治疗,降低手术风险。”
然而,预防和早期干预才是对抗巨人症的关键。许多家长对孩子的身高增长存在误区,认为“长得快”就是“长得好”,甚至盲目给孩子补充营养品或增高药物,殊不知这些行为可能掩盖潜在的健康风险。苏志鹏医生指出,除了关注身高增长速度,家长还应留意孩子是否伴随其他异常症状,比如频繁头痛、视力下降、手脚异常肥大等,这些都可能是垂体瘤的早期信号。
值得注意的是,巨人症并非只与遗传有关,环境因素也可能诱发疾病。例如,长期接触某些化学物质或辐射,可能增加垂体细胞异常增生的风险。因此,从孕期开始,避免接触有害物质,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对预防内分泌疾病至关重要。
![]()
此外,社会对“高个子”的过度追捧,也可能延误患者的就医时机。像小刘这样的患者,往往因为身高优势被鼓励从事体育行业,而忽略了身体的不适。苏志鹏建议,学校和体育机构在选拔运动员时,应增加健康筛查环节,尤其是对异常高大的青少年,需进行激素水平和垂体功能的评估,避免因运动训练加重病情。
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巨人症的诊断和治疗已更加精准。除了传统的手术和药物治疗,近年来,靶向药物和微创手术的应用,进一步提高了治疗效果,减少了并发症。但苏志鹏强调,无论采用哪种治疗方式,术后的长期随访同样重要,患者需定期监测激素水平,防止肿瘤复发或代谢异常。
最后,公众科普同样不可忽视。许多人对巨人症的认识仍停留在“罕见病”层面,导致许多患者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医疗机构和媒体应加强相关知识的普及,帮助家长和教师提高警惕,让更多“隐匿的巨人”尽早被发现、尽早接受治疗。孩子的健康,远比身高数字更重要。科学关注成长,才能让每一个孩子真正茁壮成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