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沧桑,《背影》犹新。2025年适逢朱自清先生经典名篇《背影》发表一百周年。这位从扬州走出的文学巨匠,其背影穿越时空,依然清晰而伟岸。先生的事迹与作品,早已融入扬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血脉,成为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更是激励后辈砥砺前行的不竭精神源泉。10月26日,扬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扬州市作家协会、高邮市文联联袂举办“陈武《朱自清大传》创作交流会”,共缅先贤风范,分享创作心得。
![]()
最初知道朱自清先生,是因为他的文学作品,比如《背影》《荷塘月色》《春》《匆匆》等。对于文学爱好者而言,这些语言清新自然、情感真挚动人的经典佳作,不仅会带来生命的勃勃成长,而且还能在文学创作上有好的引领。
后来上大学读中文系时,因为信息并不发达,所以对外面的世界了解并不多。就文学热爱而言,我对作品的关注往往要远大于对作者的关注。
大学二年级时,因为单身且为外地人的班主任生病住院,班上的学生便自发分组去医院照顾老师。轮到我和另一位男同学值班时,乐观开朗的班主任说自己已经恢复得差不多了,他不要我们陪,而是建议我们趁着周末去医院附近的朱自清纪念馆看看。直到此时,我才惊喜地知晓,朱自清先生原本是扬州人。扬州人为了纪念他,还专门修缮了他的故居,供世界各地的人来瞻仰和缅怀。
我和同学去参观朱自清先生故居时,看到他并不大的家里摆着各式的老物件,立马产生一种恍惚感,仿佛书籍里描述的历史一下子就鲜活了起来,仿佛朱自清先生仍然活着,并且还很年轻,依然在写作和治学。参观朱自清故居的感觉美妙极了!它一下子让我觉得自己与扬州这座城市有着天然的亲近感,从此不再觉得就读求学的扬州是异乡。
后来又读到了朱自清的《我是扬州人》,此时的我已经在扬州求学十年并且留在扬州大学工作多年。我从此对朱自清先生又多了一份同为老乡的自豪感!
从读研究生时开始,我常会听到老师们提及朱自清先生,提及的原因有二:一是因为朱自清先生在古典文学研究方面学术造诣深并有丰硕的研究成果;二是他与扬州大学文科泰斗、国学大师任半塘先生有过生命的交汇。
凡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的,都不能不去研读《诗言志辨》《三诗歌笺释三种》;凡是关注文化普及工作的人,都不能不去读《经典常谈》《雅俗共赏》,凡是研究新诗的,不能不去研究《新诗杂话》。这些学术经典著作,是中国文学治学的入门必读书。在研读这些经典学术著作时,我真切地感受到中国传统治学方法的恒久魅力,对朱自清先生学贯古今、融通中外及雅俗兼容的学术能力深深敬佩。
作为在扬州大学求学十年的我,自然会关注自己的学术传承。我本硕博师从的都是李昌集先生。尽管因为诸种原因,李老师在我博士毕业那年去江苏师大工作了,但是我常能见到李老师对扬州大学博士点的首创者、他的恩师国学大师任半塘先生的由衷敬重和深情缅怀。
跟从李老师求学期间,每每提及任半塘先生,李老师的言语中尽是敬重。李老师常会给我们讲起任先生“五四”时期赤诚救国的勇敢壮举、流亡大后方时坚持办学的可贵实践以及年迈时在四川和扬州两地开展的架构宏大、体系完整的学术事业。我博士毕业时,李老师还带我们几位博士去给任先生扫墓。
凡是了解朱自清的,都敬佩朱自清先生朋友圈的强大,而任半塘先生就是他朋友圈的一员。朱自清先生曾在日记里提到过任半塘先生,他当年就赞誉过这位跟他同在北京大学求学的青年老乡。
![]()
回顾任半塘先生的人生,我们会发现朱自清先生真是目光如炬,识人精准。任半塘先生的一生至大至刚,卓越辉煌!在积贫积弱的时代,他虽然年轻却积极投入学生运动,为推翻反动政权而不畏生死;在抗战动荡时期,他虽然颠沛流离却毅然投身教育事业,建立汉民中学;在和平时期,他虽然年迈却奋力投身学术事业,在曲学、敦煌学、唐艺学等方面均开出了大花结出了硕果。
如今,任半塘先生的雕像一直屹立在扬州大学瘦西湖校区,供来到扬州和扬州大学的人们瞻仰。
因为这些或是文学或是学术或是师承等原因,我对朱自清先生极为关注。我感觉无论是朱自清先生还是任半塘先生,他们身上都葆有自古典时代以来就有的,在孔子、屈原、杜甫、欧阳修、陆游、顾炎武等人身上一直长存的“士”的气质:始终会将自己的人生与同胞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能一直专注于斯文事业,既忘我投入又精益求精,人虽逝风骨却能长存。
这样的精神,其实是中国人自古就有的“仁者”气质,它兼具浓浓的书卷气和铮铮的风骨。在当代,这样的气质正变得稀缺可贵,亟需后来者彰显和弘扬。
当赵德清主席说陈武先生要来扬州举办《朱自清大传》新书发布会,并盛情邀请我出席时,我倍觉荣幸。我相信在那样的场域,可以通过这些专业人士的辛苦劳动,了解到更加丰满立体的朱自清先生。
朱自清先生的传记文学,在《朱自清大传》之前,已经有过几部。发布会上,不少同道还事先细心地将几本书进行了对读,然后指出此本《朱自清大传》的不同之处。
但凡一代文杰,有人作传有人研究,当然是好事;很多人去研究去作传,更是大好事!朱自清的传记,不断地被人撰写,于扬州这座城市的名牌宣传,于仁者斯文精神的当代传播,都极富意义。
发布会上,谦和勤奋的作家陈武先生仅用简洁的言语说明了他的写作动机。他说因为朱自清是自己的老乡,曾给予自己的文学创作事业无限的影响,所以他内心一直敬佩朱自清,一直注意朱自清材料的收集和研读,自己做这些时并无任何功利的想法。待材料收集到了一定的程度以后,他便决心放下最擅长的小说创作,转而专心投入到此传记的写作。传记原来是一百二十万字,出版时作了压缩,最终以八十万字来成稿。
听到已近古稀的前辈动情地的讲述,我特别地感动。
文艺之事,要的就是这份纯粹!唯有纯粹才能塑造出美的艺术品。一等文艺家的人物传记写作,不同于一般的纪实文学,它需要撰写者心灵的深度介入和情感的真切共鸣。凭着这份纯粹,《朱自清大传》在资料收集上要远远甚于前人;在资料的细密勾连上要远远甚于前人;在朱自清人生各阶段的呈现上要远远甚于前人,这些都是纯粹敬重和真情流露加持的硕果。
一本名人的传记,唯有对传主本人有真敬佩真理解,才会有真言语和真塑造。
古语有言,大而为美。这本大传,史料充实,结构严密,解读有温度,所以勾勒出来的朱自清先生更富有细节、更饱满立体,在发布会上得到了一致的好评。
大家在阅读时《朱自清大传》时,还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就是作为文学家、学问家和教育家的朱自清先生,从他留存下来的日记以及他身边人的回忆交往看,他是位极日常的人。
处在特定的政治生态环境以及特定的职业环境里,朱自清不喜欢吊书袋,也不喜欢谈专业,更不会发表爱国言论。相反,他更喜欢的是谈日常生活,特别是谈些美食经验。他会谈及自己喜欢吃的美食,有杏仁豆腐、菜烘、鲫鱼、酥面萝卜丝饼、苔菜饼、油炸京江脐、芋艿煨鸭、苔菜饼等;端午节时,他会谈及各地的粽子;他会评价南京的干丝不如扬州的;在国外看到伦敦的咖啡馆时,他想到家乡的茶点店,看到甜烧饼会想到国内的火烧等。在扬州时,他去过富春茶社。当年,他离开扬州,也不是求大志向,而是生计无法维持,为了养家才奔波四方的。
![]()
如此日常化的朱自清先生,让读过《朱自清大传》的与会同道们甚是惊讶。
这让我不仅又想起了任半塘先生。关于国学大师任先生的事件,记在文字中、流在人口头的事迹也有很多,但是最让我的老师们津津乐道的,竟然不是他的煌煌大作,而是在时局最艰难的时期,他在成都街上卖茴香的事。为了活下去,一代名士任半塘先生用精美的书法写个了招牌,然后去摆地摊了。因为书法太好,所以一下子就引起了当地人的关注。人们能够关注到他的书法,自然也会留意到他的茴香豆。虽然大家都没有言及任先生茴香豆卖得如何,但相信来自盛产美食之地扬州的任先生所制的茴香豆应当也是卖相不错的。
同为扬州人,同为大学者,无论是朱自清日常好谈美食还是任半塘艰难时摆地摊,他们身上除了常见的斯文书卷气之外,还有极接地气的一面。真可谓:既能食得人间最浓烟火,又可做得天下最高学问。其实,朱自清先生和任半塘先生,身上所散发出来的气质又何尝不是扬州的学人气质!它是仁者精神更富有地域特质的体现。
扬州自唐至清,一向是繁荣富庶地。居于此城的人,向来过着富足闲适的生活。这份富足闲适有的是祖辈厚赠的,也有的是后人自己努力的,这使得此城的人性格非常鲜明——娴静且沉着。一旦爱上了斯文学术之事,便能心无鹜地投入。名利心常寡淡,坚持心极恒久。我常想,若是朱自清先生生活的时代不是如此动荡艰难,若是他能和任半塘先生一样的高寿,相信无论是学术事业还是文学创作,如此热爱日常生活的他,肯定能做出更傲人的成就。
在朱自清、任半塘之前,就有很多扬州的学者身上融有书卷气、风骨气和烟火气。正得益于这样的气质,才会在扬州产生出了显赫的“《文选》学”,才能刊刻出功德无量的《全唐诗》,才会涌现出如王艮、王念孙、汪中、焦循、阮元等名垂千古的学术大师。
扬州城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这里一直绵延承载着的、始终默默涵养着的学人气质,如此迷人芬香,我们应当让它飘溢四方,充实并振奋起现代人的精神。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