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家园早上七点开门,我六点五十到,前面就仨人。”2025年11月5日,常年跑早市的“老潘”把视频发进朋友圈,配文——“又梦回马未都时代”。画面里,一排摊位只亮了两盏灯,地上摆着清晚期民窑碗,摊主喊价三百,老潘两百五成交,顺手把碗底朝天,露出“康熙年制”的青花楷书款。同一天,中国拍卖行业协会公布了三季度数据:全国文物艺术品拍卖成交总额18.4亿元,环比再降7%,比2020年同期缩水58%。一边是“史上最冷”,一边是“捡漏”热词,市场用两种声音告诉从业者——2025年的古玩行,正在复制1985年的剧本。
地摊上的“时间差”
“1983年我在玉渊潭东门花10块钱买过一个康熙碗,今天同样的碗300块就能拿下。”77岁的海淀区藏家李辰州把两只碗摆在一起,胎、釉、款一一对照,“除了我这只磕了口,没区别。”价格差被时间拉平,原因不是碗升值慢,而是市场水位下降快。中国商业联合会流通委监测显示,2025年10月北京古玩城平均租金跌至每天每平方米3.2元,回到2006年水平;而空置率仍徘徊在42%,相当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的峰值。房东们第一次主动把“押三付三”改成“押一付一”,只求别空着。老商户周建红把店铺缩成半个档口,“以前卖官窑,现在卖‘民国嫁妆瓷’,走量。”她指着货架上一排粉彩罐,“全品带盖600,比景德镇新瓷贵不了多少,年轻买家愿意掏这个钱。”
法律收紧后的“真空带”
2025年3月1日,新版《文物保护法》落地,元代以前文物全面禁售,明代以前须省级备案,1911年前文物禁止出境。政策一出,全国1129家古玩城在春季“空场”一次——商户把不确定年代的“高古”全部下架,只敢摆民国以后。监管收紧导致流通骤减,却意外留下价格洼地:明清民窑、民国名家瓷、晚清外销银器成了“安全区”。北京东三环的“小保利”无底价专场,10月31日拍出一件“光绪粉彩秋操杯”,落槌价4600元,而2021年同品种曾拍到2.2万元。“不是东西差了,是能合法买的人少了。”拍卖师刘洋说,全场686件拍品成交率78%,平均溢价只有1.7倍,“等于把佣金前利润全让给买方。”
直播里长出的“新地摊”
“家人们,晚清青花缠枝莲盖罐,全品无磕,799上车!”11月5日晚,抖音账号“老吴夜摊”同时在线1.2万人,半小时卖出43件。吴老板以前在潘家园有实体摊,2024年租约到期没续,把货全拉进河北燕郊仓库,专做直播。“线下一天见百来人,线上一场破万。”他展示后台数据——退货率8%,远低于行业平均22%。平台为了拉流量,把古玩从“特殊类目”降为“泛家居”,保证金从5万降到1万,算法还给“老物件”标签额外推流。2025年上半年,抖音、快手、微拍堂三家直播古玩GMV合计94亿元,已占民间交易总量63%,而2020年这个数字只有15%。“屏幕代替了地摊,但‘捡漏’心理没变。”中国文物学会法律专委会副会长李劲松提醒,直播里依旧假货混杂,可价格透明、7天无理由,让“小漏”可退,“降低了试错成本,反而激活了大众消费。”
回流文物“关税窗口”
11月1日,首都机场T3航站到港旅客杨帆随身携带一件日本大正时期铁壶,申报价值3800元,关员对照单证,直接放行,并免缴关税。2025年起,财政部将“海外回流的1911年后文物”列入暂定税率清单,单件价值不超过50万元可享零关税。消息传出后,日本、英国、德国的古玩展会出现一批“中国面孔”。北京藏家王春生10月初赴东京“大江户秋季拍卖”,以22万日元(约合人民币1.04万元)拍得一件“明治时期铜镶嵌银花鸟纹花瓶”,比国内同类便宜四成。“海外生货+免税”成了新套利模型,据海关统计,前三季度北京关区以“回流文物”方式申报进境的器物达1.36万件,同比增长210%,平均单价1.1万元,远低于国内拍卖行情。
资金挤出效应
“房子套住了,股票不敢加,古玩成了‘小目标’。”在国贸做私募的赵倩11月3日花3.8万元在北京瀚海四季拍卖会上买了一组1950年代外销“主席像章”珐琅盘,“就当配置文化资产,总比理财收益高。”地产下行、A股震荡,使一部分中产资金转向实物收藏。招商银行与贝恩联合发布的《2025中国私人财富报告》显示,高净值人群配置“艺术品及收藏品”的比例由2023年的6%升至2025年的11%,但单件预算从过去平均65万元降到18万元,呈现“小额高频”特征。市场观察人士指出,正是这部分“溢出”资金托住了中低端行情,让“千元级”老物件有了成交量。
断代与补位
“50后”藏家逐渐离场,“90后”还没接棒,中间“70后”“80后”成为事实上的主力。北京荣宝2025春拍客户年龄结构显示,40—55岁买家占到62%,他们多数在2003—2013年地产、互联网红利期完成原始积累,如今反身填补上一辈让出的空缺。荣宝拍卖总经理王倚山说:“这一代人没经历过‘文革’破坏期,对‘老物件’有天然亲近感,又具备法律意识,只买‘干净’、‘有出版’、‘有传承’的器物。”结果就是:高端明清官窑继续流拍,中档民国精品稳定成交,低价晚清民窑甚至被“团购”——几个人合买一整份“遗产房”旧货,再分头零售。
技术带来的“鉴定平权”
10月底,深圳“文物AI眼”公开测试,对500件瓷器进行图像识别,准确率92%,其中“一眼新”的赝品被全部剔除。系统由中科院光机所与腾讯联合开发,手机拍照即可出报告,单次费用29元。技术降低了“打眼”成本,也放大了真品溢价——同一件“康熙青花山水盘”,有AI证书的卖3800,没有的只敢开价1500。中国拍卖行业协会秘书长贺利认为,2025年可以视为“文物AI鉴定元年”,“技术信任”正在替代“专家信任”,让普通人敢于出手。线下实体店则把AI报告当成“销售工具”,潘家园“雅古斋”老板张凯把平板架在店口,买家扫码就能看“体检表”,“客流少了,成交率反而从15%升到34%。”
寒冬里的“马未都回忆”
“1985年冬天,我在北海北门地摊花1600元买了四扇钧瓷挂屏,那时候我一个月工资36块。”马未都在2025年9月的一场直播里再次讲起这段往事,当晚有280万人观看,钧瓷挂屏冲上微博热搜。故事带来的情绪投射,让“抄底”成为流行话术——抖音话题播放量2.7亿,小红书“千元捡漏”笔记超过12万篇。业内评价:市场越冷,越需要“马未都式”的示范效应,让新人相信“老东西未来值钱”。历史似乎完成了循环:40年前,他用稿费在地摊淘金;40年后,年轻人用工资在直播间“淘老”。不同介质,同样逻辑——低价建仓,时间换空间。
结语
2025年的古玩行,没有“国宝帮”的喧嚣,也没有“亿元夜场”的神话,只剩一条被政策、经济、技术反复冲刷后的河床:法律把高古瓷请出市场,AI把赝品打出原形,直播把地摊搬进手机,关税把海外老货拉回国内。多重作用力下,价格水分被挤出,留下的是可对比、可流通、可消费的文化商品。对于真正的藏家而言,当下或许不是最热闹的时代,却是可以“用买新瓷的价买老瓷”的窗口期——就像马未都在1985年那个冬天遇到的一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