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人和穷人也是不一样的,很多人应该都听过这么个说法,美国的社会福利好,所以穷人的生活也有保障,甚至穷人可以反过来剥削中产阶级,事实真的是这样的么?
不同世界,不同的穷
中美的穷人确实活得像是两个世界的人,背后的逻辑完全不同。简单讲就是,中国的目标是尽量不让一个人掉队,兜住生存的底线,而美国的社会体系则更像一个巨大的筛选机制,一不小心就会跌落,哪怕原来是体面的中产也可能会万劫不复。
![]()
在中国,即便是零收入的极端贫困人群,也能通过低保获得基本生活费,同时享有公租房、临时救助和基本医疗的兜底保障。这意味着,在中国的穷人基本不会流落街头或饿肚子,生存有最起码的尊严。
反观美国,根据其住房与城市发展部的数据,全国有超过65万无家可归者,其中约20万人常年露宿街头,大城市的帐篷、睡袋和流浪汉营地是常见景象。对美国底层民众而言,一场突发疾病或一次失业,就可能因为无力支付高昂的医疗费用或房租而直接滑向流浪的深渊。
![]()
早个十几年,中国的城市里还是经常可以看到流浪汉的身影的,但现在几乎已经没有了,这并不是说只是单纯的把流浪汉给驱逐了。美国城市同样会驱赶流浪汉,甚至会专门设置一些设施让流浪汉没办法居住,但如果不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流浪汉只会越赶越多。
![]()
福利的区别
一般来说我们对“福利”两个字的理解就是发钱发东西,美国确实也是这么做的,流浪汉是可以到固定的场所领取食物和物资,但治标不治本。
美国的福利政策很多时候是“救急”性质的,比如食品券、住房补贴。但问题在于,其福利政策有时会设计成:一旦你的收入超过某个很低的门槛,所有福利可能会被骤然切断。这导致一些人为了不失去福利,宁愿将收入保持在贫困线以下,缺乏向上晋升的强烈动力。
![]()
有观点认为,这某种程度上使得“保持贫困”成为一种看似理性的选择。这种模式也被一些学者批评为“福利民粹主义”,即政客为争取选票过度承诺福利,但并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反而加重了依赖。
中国的扶贫策略不仅仅是“发钱”,更强调“造血”,通过为贫困地区修建道路、提供教育和医疗资源,并支持发展特色产业,目标是帮助贫困人口获得持续发展的能力,从根本上摆脱贫困。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如果在家乡能生活,谁会愿意跑去城市里流浪呢?
![]()
被“剥削”的中产
美国的中产阶级在福利体系中常常感到自己是最尴尬的群体,因为收入超过贫困线,他们无法享受政府提供给低收入阶层的丰厚福利。但与此同时,他们又是税负的主要承担者之一。结果就出现了一种看似不公平的现象,辛苦工作、依法纳税的中产阶级,可能发现自己退休后的生活质量,反而不如那些完全依赖政府福利的低收入老人。
美国中产阶级表面光鲜,但实际非常脆弱,他们背负着沉重的房贷、车贷、学生贷款和高昂的医疗保险费用。一场大病或一次失业,拥有医保的中产家庭仍可能因高额的自付费用而面临破产风险。因此,当中产阶级看到自己辛勤工作却负担沉重,而部分福利制度似乎“奖励”不工作或低收入时,便容易产生“被榨干”和“被反向剥削”的感受。
![]()
中国的穷人,活在一个由国家尽力兜底的社会,目标是摆脱贫困、努力向上。而美国的穷人,则处在一个更为残酷的市场化环境中,虽然有一定的福利保障,但整个体系缺乏有效的提升通道,甚至可能陷入“贫困陷阱”,而支撑福利的成本很大程度上由倍感压力的中产阶层承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