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剧,退休人员变得越来越多,大家逐渐对退休养老金等事情的关注度不断增强,“养老金今年涨了2%,明年还能接着涨吗?”这可能是近期众多退休人员最关心的话题之一。
![]()
人社部 2025 年三季度新闻发布会后,2026 年养老金迎来重要预期:职工养老金与城乡居民养老金有望 “双轮上涨”,且调整将侧重结构性优化,重点向低收入群体倾斜,让补贴更精准落地。2026 年养老金双涨是否可期?低收入群体能否多涨?这两个问题的答案,藏在坚实的支撑基础里。
2026 年养老金调整并非空谈,而是有充分的政策与物质保障。政策上,二十届四中全会明确 “加大民生保障、推进共同富裕”,为调整定调;《社会保险法》也规定,养老金需根据职工平均工资增长和物价变动适时调整,提供了法律依据。经济层面,2025 年前三季度全国 GDP 增长 5.2%,居民收入同步提升,为养老金上涨筑牢了经济根基。资金支撑上,截至 2025 年 9 月底,基本养老等三项社保基金累计结余达 9.85 万亿元,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基金结余 5.8 万亿元,且投资收益稳定在 5% 以上。再加上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机制持续发力,进一步为养老金调整增添了底气。
![]()
回归核心疑问:养老金偏低的退休人员,2026 年能多涨吗?答案很明确 —— 政策大概率会持续向这部分群体倾斜。
倾斜力度的三大支撑
定额调整天然利好低收入群体。同一地区按统一标准上涨,比如每月定额涨 40 元,养老金 2000 元的老人相对涨幅达 2%,而 5000 元养老金的群体仅 0.8%,低收入者的实际收益更明显。
专项倾斜政策或全国推广。2025 年江苏、河南已试点对月养老金低于 2500 元的群体额外涨 2%-3%,2026 年若普及,2000 元养老金每月可多领 40-60 元,能有效缓解基本生活压力。
挂钩调整规则优化缩差距。“与养老金水平挂钩” 的比例从往年 1.2% 降至 0.8%-1%,同时多地推行 “控高补低”,比如江苏对低于当地平均水平 50% 的群体额外增发 10%,进一步拉近高低收入群体涨幅。
兼顾公平与激励的底层逻辑
政策倾斜并非 “越低越涨”,而是要平衡公平与激励。养老金调整需呼应 “多缴多得、长缴多得” 的计发原则,引导在职人员积极参保缴费。若单纯按 “越低多涨” 执行,可能影响制度可持续性,反而不利于长期保障。
![]()
实际上,工龄长、缴费基数高的退休人员在调整中依然具有其合理优势。以挂钩调整为例,工龄成为决定养老金调整额度的核心因素之一,直接体现“长缴多得”原则。因此,2026年养老金调整预计将继续保持“定额调整保公平、挂钩调整保激励、倾斜调整保照顾”的平衡之道,在缩小绝对差距的同时,尊重历史贡献差异。
从2005年到2025年,养老金已连续21年上涨,2026年的双轮上涨更是给退休人员吃了颗定心丸,回首过去二十一年的持续调整,养老金制度已从单一保障转向多层次保障,从普遍普涨转向精准倾斜,对于养老金偏低者而言,2026年的调整或许不能完全整合差距,但国家正通过政策工具,让养老金的阳光更加温暖那些最需要它的角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