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嵛》的调研是在一年前的十月份。因此,再次踏入昆嵛山拍摄秋季时,我们心中少了些初见的仓促,多了几分从容与底气,想着要在这座山最斑斓的时刻,赋予其最鲜活的表达。创作伊始,我们是奔着一个“圆满的秋天”去的。
拍纪录片的人,脑子里大都有一个剧本。尽管要记录真实,但心里还是会对这个“真实模样”略做勾勒。我们想要的秋天,得是红色的、黄色的,得是沉甸甸的、看得见摸得着的收获。我们想找一个符合当下宏大叙事的“样本”:一个关于丰收、关于变革、关于新时代人民奋斗的故事。
昆嵛山下的孙雪萍,就是这个故事的完美人选。第一次见她时,就觉得“有劲儿”。她爱笑、爱聊、爱操劳,拿着手机到处直播,把昆嵛山的苹果卖到天南海北,这是“乡村振兴”最生动的注脚。然而,开机没两天,态势就变了。苹果虽好但销路不畅,收购商挑剔,客商失约。一时间,镜头内外,丰收的喜悦变成了滞销的沉默。我们跟着孙雪萍,看着她一箱一箱地搬苹果,看着她一遍一遍地打电话,看着她脸上的笑,一点点变得勉强。所有人的情绪都在下沉,而转机一直没来。我们心里的那个圆满,就这么“卡”住了。
雨最大的那天,我们帮着把淋透的果箱往棚下搬,所有人精疲力尽。孙雪萍反倒撑起伞,走到园子中间,毫无征兆地打开手机直播。摄像老师手忙脚乱地架机器,麦克风都没来得及挂在她身前,雨声里,一个清晰的声音就传了出来:“大家好,我是昆嵛山下一个种苹果的七零后的新农人……”
那一刻,我没觉得她在卖苹果,我觉得她在和天对话。我们想要的“圆满”,被大雨冲垮了,但在废墟上,我看到了一个更真实的东西——那是一种扎在土地里的、不得不如此的生命力。就像苹果树,风来了,雨来了,果子可能会掉,但根,你摇不动它。
我们总想给生活找个漂亮的说法,但生活本身,往往没什么说法。
如果说在果园里,我们被现实打乱了阵脚;那么到了林场,我们陷入了更深的创作困境。王俊伟是昆嵛山林场的林业工程师,负责山中树木的监测预警与虫害防控。遥感技术几分钟就能定位一棵病树,但后续的防护处置,仍需他们翻山越岭、夜以继日地完成。
跟拍了一段时间,我开始慌了。我们似乎太习惯于讲述那些立竿见影的“成果”,以至于我发现,拍到的画面总是单调的、重复的——每天都在走一样的山路,找相似的病树。于是我反复问王俊伟一个问题:“这项工作的结果是什么?或者说,我们这个故事的结尾,应该落在哪儿?”
某一天,他忽然对我说:“你好像没明白我的工作是什么。”
这句话,噎得我半天没说出话来。是啊,我真没明白。我们每天跟拍他,想要给他的工作安一个起承转合,配一个圆满结局。可虫害年年有,防控无止尽,他从来也不是在奔赴一个结局。
那之后,我们不再追问“结果”。只是时常跟着他们,在这个过程中,开始听他们聊起几十年前的病虫害,聊起为了改造这片林子,一代代林场人种下了多少树,又经历了多少次失败。渐渐地,我发现我们想找的“结尾”,其实早已写在每一棵树的年轮里,刻在每一条被踩出来的巡山路上。但它太安静了,安静到我们的镜头,捕捉不到它的声音。
拍摄到这里,我特别挫败。这个秋天,没什么声响。
直到2024年10月,我们遇上了昆嵛山林场成立八十周年的庆典。山里来了一群老人,他们是昆嵛山第一代林场人。这些老人一看到眼前的山,眼泪就下来了。他们指着一片林子说,这里当年是秃的,是我们一棵棵栽起来的。他们摸着一棵树,就像摸着自己孩子的脸,念叨着“长这么大了……”他们哭着看山,哭着看树,哭着看那些早已废弃的护林旧址。
他们的眼泪,终于让我们听到了昆嵛山秋天的声响。王俊伟的单调工作,孙雪萍的雨中直播,所有这些看似没有“说法”的瞬间,那些被我们曾经认为“不够精彩”的日常,恰恰是这座山最鲜活的声音。
我们来时,想给昆嵛山一个说法。离开时,才发现是昆嵛山给了我们答案。这个答案,不在谁的嘴里,也不在我们的镜头里。它在风里,在树梢上,在每一个愿意扎根于此的、沉默而有力量的生命里。
(作者:王丽雯 纪录片《昆嵛》导演)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