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匠山行记(ID:gh_d836161f0f54)
本文已获得授权
![]()
不完美的
花园
18世纪以来,废墟一直是英国风景式园林最具代表性的装饰之一。在时间的尽头中,总会有野草的肆意生长。
野草与废墟之美,在于它们超越了形式,把自然、崇高与纯粹重新带回人心。它们没有精心雕琢,却在残缺中展现出最真切的美,让我们在忧伤与孤独中,重新发现希望。
或许真正打动人心的,并不是完美无瑕的花园,而是那些带着时间伤痕、依然坚韧生长的不完美。
01
肖蒙山丘公园
在巴黎东北角,有一座花园与众不同。它没有凡尔赛的华丽,也没有卢森堡花园的规整,而是由一片废墟蜕变而来。
这里曾是被弃置的采石场,满是沟壑与断壁。十九世纪的城市更新中,人们没有抹去它的伤痕,而是让它与自然相拥。
野草在瓦砾间攀生,瀑布从岩洞倾泻,湖泊环绕着小岛与石桥。废墟的骨架,被绿意与时间重新覆盖,最终孕育出一座“不完美的花园”——肖蒙山丘公园。
![]()
▲肖蒙山丘公园平面图
事实上,自十八世纪上半叶风景式花园兴起以来,废墟就成为“记住你将会死亡”(memento mori)的象征,成为花园最重要的精神构件之一。它让人直面时间的毁灭性,让人意识到繁华终将衰败、生命必然短暂。
废墟在美学上引发忧郁,在哲学上却引导冥思。它既是对死亡的提醒,也是对存在意义的追问。
与此同时,废墟还承载了“虚空派”(vanitas)的象征意义:它把所有的辉煌转化为虚无,把人类的努力展现为注定荒芜的过程。
那是一种“忧伤的喜悦”——一方面感知到一切终将消逝的沉重,另一方面又体验到一种解脱:既然无常,便无需执着。遗忘反而带来新鲜感,自由在荒凉中悄然显现。
![]()
▲层次丰富的景观
行走其间,你会被一种奇异的情绪包围:一方面,面对断壁与残岩,我们体会到忧郁与无常;另一方面,在野草的生长与流水的回响中,我们又感受到一种摆脱生命重负的自由。
这正是所谓的“忧伤的喜悦”。废墟提醒我们一切努力终将荒芜,但也正因如此,我们体验到遗忘的释然,感受到某种解脱。
![]()
▲西比勒神庙
沿着坡道而上,岩洞、瀑布、牧场与悬崖次第出现。你几乎忘记自己仍在巴黎,仿佛置身于某处远山。吊桥轻晃,那是埃菲尔的手笔;湖水环绕,岛上凉亭像一座古老的废墟,静静伫立在时间的风口。
公园的设计目的,是再现山地景观,而它确实成功了:这里既是风景,又是象征。废墟提醒人们繁华终将归于寂静,野草却在缝隙里倔强生长。悲伤与自由,在此并置。
![]()
▲达吊桥
在阳光下,年轻人与孩子在岩洞旁探险;老人坐在长椅上看书;情侣在草地上野餐;有人缓跑,有人只是躺下,看蓝天在枝叶间流动。
不同的身体,共同在这片废墟上呼吸,仿佛每个人都成了这座“不完美花园”的一部分。
![]()
▲瀑布
![]()
▲岩洞
![]()
▲傍晚的肖蒙丘山公园
02
北杜伊斯堡风景园
在欧洲的工业心脏——鲁尔区,曾经的高炉轰鸣,焦炭焚烧,输送带与管道日夜运转。
随着工业的衰退,这些庞大的机器逐渐停摆,冷却的炉膛、空心的塔楼、废弃的车间,像遗落的巨兽骨架,被锈迹与荒草覆盖。曾经的生产地,化作沉默的废墟。
![]()
▲工业衰退后的遗存
人们重新凝视这些废墟,用一种新的目光去阅读它们。在高炉的轮廓里,辨认出哥特式的庄严;在输送桥的线条间,看见未来主义的力量。
钢铁起重机、冷却塔、油罐与管道,不再只是报废的机械,而成为具有纪念性的雕塑,成为夕阳美学中“过去”的强大象征。
正如学者奎姆·罗塞尔所言:这些过时的工业外壳,如今像图腾一般,在新的公共空间里崛起,提醒人类必须同时承担自己的创造与破坏。
![]()
▲废墟上的野草
彼得·拉茨选择的不是抹去,而是保留。
那些曾经轰鸣的高炉,如今成为人们登高远眺的塔楼;焦炭储存间,被改造成一座隐秘的花园。
仓库的裸墙被攀岩者重新触碰,旧油罐则化身为潜水池;废水沟被净化,铁轨蜿蜒成绿色的路径,引导自然再次进入这片土地。
废墟不再诉说工厂里的死亡,而是转而讲述生命的可能。
![]()
▲北杜伊斯堡风景园平面图
![]()
▲历史过程
白天,孩子们在攀岩墙上嬉戏;夜晚,灯光点亮高炉,整个园区像一座未来主义的舞台。
这里既是对工业记忆的敬意,也是对自然再生的回应。工业考古与环境教育在此相遇,怀旧的忧郁与诗性的崇高在此叠合。
![]()
▲冒险乐园
![]()
▲改造后高炉园
![]()
▲节日庆典
03
西马拉庭院
在撒丁岛的腹地,距离奥里斯塔诺45公里的小村落西马拉,废墟不再只是衰败的象征,而被重新塑造成鲜活的历史见证。
在村庄的中心,一处十九世纪的庭院建筑,曾是地主的宅邸与农事活动的中枢。它一度沦为尘封的遗迹,如今,在马蒂诺·皮切达的策划下,被谨慎地唤醒。
清除杂草、拂去尘土,不只是功能性的修复,而是一种象征性的动作——揭示历史的层叠,挖掘废墟的潜能。
![]()
▲西马拉庭院鸟瞰
![]()
▲西马拉庭院
断壁残垣依旧脆弱,却成为了空间的焦点。它们像舞台的布景,框定出一个开放的中庭,既承载私密记忆,又向公共生活敞开。
废墟的界定,让人们在此驻足、聚会、展览,形成一个介于个人与集体之间的过渡地带。
传统“impedrau”石铺地面,唤起撒丁岛庭院的触觉记忆;玄武岩石板以宽缝排布,借管道网络引导雨水渗入地下;旧石板碎片则被重新整合,延续场所的叙述。
![]()
▲铺装
![]()
▲石墙上的野草
经过极简的干预,这片庭院转化为公共展览广场。墙壁以生态石灰基灰泥加固,却保留粗粝与陈旧,讲述劳动与日常的故事。废墟的“不完整性”,在这里被自豪地展示——它们不再遮掩,而是成为美学与精神的核心。
西马拉庭院的诗意,源自简洁。它聚焦于材料、记忆与空间的情感唤醒,成为一个既承认根源又拥抱新生的隐喻。
过去的私人农业用地,如今化身公共舞台,推广地方产品与慢旅游,带动经济与文化的复兴。
通过这种温柔而坚决的介入,西马拉成为地域再生的活实验室,证明废墟能够以最质朴的方式连接历史与当代,为社区塑造一个开放、共享的故事。
![]()
▲简洁的墙体
![]()
▲公共舞台
![]()
▲材质细节
结语
废墟与野草提醒我们:景观不是完美的形态,而是一种叙事。它把过去与现在、记忆与想象交织起来,让场所自身的语言被重新“阅读”。在残垣断壁间,新的意义悄然萌发。
景观设计师同时也是叙事者——在土地中编辑、策展、播种信念。哪怕在荒芜之地,也能长出一座触动人心的花园。
当废墟化作叙事,野草化作隐喻,花园便成为共享的舞台。它邀请人们在此凝望、交谈、停驻,也提醒我们:正是在这些不完美之中,景观的力量得以彰显。
我们总能在废墟和荒地之上,看到生机和绿色。
资料引述:
1.废墟诗意,极简主义城市更新 / Martino Picchedda Architect
2.德国北杜伊斯堡风景公园——Thyssen-Meiderich 炼铁厂景观改造 / LATZ+PARTNER
3.《城市工业野境的遗产价值、生态价值辨析 及其公众感知研究 》
4.《花园里的哲学 》
编辑| mume
责编| 王梓宇
初审 | 袁兆童
终审|黄 山
- End -
内容合作:微信chenran58,
|免责声明|
本文转载自:匠山行记
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文章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 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