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过去十年, 手术智能化不断进化:导航、影像、机器人、AI算法纷纷落地,手术室的“硬件密度”从未如此之高。然而一个新的矛盾也随之浮现——系统越多,协同越难。
“医生眼前的屏幕在增加,注意力在被分散。”曾有专业人士在技术交流会上这样形容如今的手术场景:一台导航系统在标注路径,一台影像设备在验证位置,一套监测系统输出电信号,而手术机器人还需要重新建立坐标。
系统间缺乏共识,成为智能化落地的现实障碍。
对医生而言,数据孤岛、界面切换、学习曲线长——这些都让“智能”变得沉重。智能手术的难点,不再是算法精度,而是“系统碎片”。
手术室已不缺机器,缺的是能让机器彼此理解的语言,让机器可以相互沟通和协同。
而美敦力正尝试用一个“生态”去解决这种割裂。
AiBLE™数智创新生态并非单一产品集合,而是一种跨设备、跨数据、跨场景的系统重构。
![]()
在这个体系下,感知、导航、机器人、影像、监测、植入物与算法不再孤立存在,而是在统一逻辑中协作,形成一间真正“会理解医生”的手术室。
![]()
#系统之形:AiBLE™如何搭出“可对话的手术室”
要让系统们重新“说同一种语言”,关键在于建立系统语法。
AiBLE™的核心价值,就是让导航、机器人、影像、神经监测、植入物等原本分立的模块,在同一逻辑下协作。
(1)共通的语法:以疗法为核心的重构能力
手术复杂性往往源于病种差异和术式多样。面对不同的治疗策略,医生需要依托多种手术辅助设备协同完成操作。当系统间无法共享信息时,技术就难以形成真正的协同与增效。
AiBLE™的思路,并非按产品去划分功能,而是以“疗法”为核心来组织系统逻辑:让不同病种都能找到最契合的技术组合,并通过技术间共通的语言,实现1+1>2的疗效提升。
在骨科生态中,美敦力以手术导航(StealthStation™、擎航),和Mazor™手术机器人为核心引擎,通过AiBLE™的数据连接将O-arm™三维影像、NIM-Eclipse™术中神经监测系统、Midas Rex™ MR8™手术动力系统、脊柱植入材料与之整合成一条完整的治疗链。导航提供精准的空间坐标和规划路径,机器人执行高精度操作,影像与神经监测系统在术中实时反馈安全状态。整个过程从术前规划、术中减压重建到术后验证,都在同一空间语法下完成,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全流程协同”。
![]()
而在神经外科生态中,导航系统则成为整个体系的神经中枢。以StealthStation™平台为核心,美敦力将Stealth Autoguide™机器人、NIM术中神经监测、Midas动力系统与O-arm™术中影像进行深度整合。导航负责整合多模态信息、规划入路路径;机器人在其指引下完成精准定位与操作;电生理与影像系统提供实时功能反馈,帮助医生在神经肿瘤、脑血管病、功能神外等不同亚专科场景中实现个体化治疗。
![]()
通过这种以疗法为单位的可编排方式,AiBLE™让不同学科、不同设备在统一逻辑下协同——导航不再只是定位工具,而成为智能手术系统的“语言核心”。
(2)双重安全闭环:空间精度 × 功能保护
手术的安全感,根植于“到得准”与“做得稳”的融合统一。
AiBLE™以“空间安全+功能安全”的双主线,构建起智能手术的双重闭环逻辑。
空间安全:
通过多模态融合、智能3D重建、机器人定位、可视化导航与动力系统协同等,AiBLE™让术前规划、术中定位、术后验证在同一套影像逻辑下连续运行。
在脊柱外科、神经外科等高风险领域,医生能够清晰看到每一次操作、每一个角度的变化路径——“精度”变成可被感知的安全。
功能安全:
手术目标不再局限于“切干净”,而是进阶为“保功能、提质量”。
AiBLE™帮助术者跨越这道鸿沟——从“解剖边界”走向“功能边界”。
通过术前“功能安全地图”,以革命性CSD技术追踪神经传导束,以AI规划脊柱手术个体化方案;术中借助功能导航与神经电生理监测,实时守护功能边界,避免毫厘之误引发功能障碍。
空间定义“精度”,功能定义“边界”。当两者统一,系统才具备真正的“判断力”。
![]()
(3)数据回流:让系统具备“自我记忆”
在AiBLE™体系中,每一次手术数据的回流,都是一次系统的再训练。
患者术前影像与术后影像、随访数据进行比对;
每枚植入物的操作路径、时长、误差被实时记录;
教育系统同步更新学习曲线与案例库。
这些数据在不断回流中形成新的经验模型——让系统从“被动协作”转向“主动学习”。
当系统拥有记忆,它就能成长。AiBLE™的智能,不藏在算法里,而存在于每一次手术后的“共识积累”。
# 系统之势:当生态开始主动吸收新能力
当系统具备了“理解力”,它也具备了“吸收力”。
今年进博会上,美敦力展示的两项创新协同,正是AiBLE™生态主动生长的体现:一个连接了“空间理解”,一个延伸到“生理理解”。
(1)AiBLE™ × 今海:导航引导下的脊柱内镜
![]()
在脊柱外科的众多术式中,脊柱内镜手术是最具微创潜力、却又最考验空间感的疗法之一。
对于初学者来说,空间感差、透视次数多、学习曲线长——是绕不开的难题。这一次,AiBLE™联合今海医疗,将光学导航、O-arm™三维影像与今海创新的脊柱工具融合到一个连续工作流中,让内镜操作从“经验导向”走向“空间可视”。
导航系统可在术中实时显示镜下操作通道位置,O-arm™提供实时三维影像,形成内镜与三维影像的软硬双重可视界面。
![]()
术者可以在屏幕上看到绿色扇形的实时FOV叠加区,就像在一张地图上精准定位路径;
![]()
环锯建立通道、镜下减压操作都有清晰的导航引导,避免“迷路”与不必要的透视操作。
其临床意义在于,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降低射线暴露、提升患者安全,更重要的是,医生能更快上手——这使脊柱内镜从高门槛技术走向更广泛的日常应用。
这项合作让“空间理解”第一次进入内镜体系,让系统协同从“局部可视”延展为“全局空间感知”。
(2)AiBLE™ × 佳量:机器人引导下的LITT治疗
另一项合作,则代表了智能系统在“生理理解”层面的跃迁。
机器人引导下LITT(磁共振监测激光消融治疗)是一项先进的微创手术技术,它通过手术机器人将光纤套件精准植入目标区域,利用光热效应完成对病变组织的定向消融,尤其适用于传统开颅难以处理的复杂病灶,如难治性癫痫、脑胶质瘤、放射性坏死等。
今年,美敦力AiBLE™与佳量医疗的联合技术创新,将机器人技术与激光消融技术深度整合,在精准清除病灶的同时,最大程度减少手术通路对正常脑组织的损伤,更好地保留患者的认知功能。
![]()
该技术体系贯穿三个层面,构建起“规划‑执行‑验证”的完整闭环:
术前规划,基于CSD神经纤维束追踪与手术规划软件,构建融合解剖与功能信息的“安全路径”,规避手术通路上的功能区损伤;
术中执行,高精度手术机器人搭载高速动力系统与全程可视化导航,实现光纤套件的亚毫米级精准植入;
![]()
![]()
消融阶段,独有的980nm/1064nm双波长激光系统,直径1.55毫米的超细光纤套件,可灵活适配不同组织结构与病灶形态,支持个体化消融策略;全程在MRI实时监控下,医生可直观观察消融进程,真正实现“可视、可控、可验证”。
AiBLE™在此刻实现了从“空间理解”到“生理理解”的跃迁,让系统开始真正“懂得组织”,懂得“病灶背后的生命逻辑”。
系统的智能化,不止是让操作更精准,而是让医生能更少地“靠经验”,更多地“靠系统”。
# 系统之道:当系统从“被连接”走向“自进化”
AiBLE™的意义,早已不止于“连接”。
它更像一个活的生态——一个能主动吸收新技术、生成新能力、并持续生长的系统。
在这个生态中,“联”只是起点,“长”才是核心。
自2023年提出“AiBLE™数智生态”概念以来,美敦力持续借助进博会的平台,推动开放式的合作共创。
过去一年,公司与多家医院共同探索智能化手术新模式,也与本土产业伙伴携手,在导航、机器人、影像与能量技术的融合上不断尝试。
这些合作,让AiBLE™生态持续扩展,也让系统本身在实践中不断进化:不同设备的语言开始统一,不同疗法的路径逐渐贯通。
这种生长,不是外力叠加的结果,而是一种内生的进化。
每一次手术的数据反馈、每一次技术的协同,都会让系统更“理解”医生、更“贴近”临床。
真正的智能,不在于连接更多,而在于理解更多;
真正的生态,不在于兼容一切,而在于共同生长。
这正是AiBLE™的方向——一个能持续进化的手术系统,也是一种从连接走向共生的智能生态。
进博会上的美敦力康辉AiBLE™数智生态展台,只是故事的一个节点。
接下来,这个生态仍将继续生长——向着更多疗法、更多伙伴,也向着更完整的系统未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