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韩金序)“现在我又找回了手腕发力的感觉,对康复充满信心,也许我真的能创造奇迹。”11月14日,在武汉协和医院脑机接口医工融合创新中心,因脑梗塞导致右侧肢体瘫痪两年的患者大河(化名),在接受全国产脑机接口芯片植入手术后,右手重获抓握能力。
![]()
术后,患者已经重获抓握功能。医院供图
“与国内已开展的脑机接口临床应用相比,本次手术的核心突破在于‘全自主知识产权’。”11月15日,武汉协和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姜晓兵在接受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采访时介绍,该脑机接口系统由衷华脑机研发,首次实现了从核心芯片、植入电极到解码系统的全链条国产化制造。
姜晓兵解释,该系统从硬件到软件、从电极到算法完全自主可控。这种全链条自主化不仅避免了欧美技术“卡脖子”风险,更标志着“国外能做的,中国现在也能独立完成”。据了解,该系统的神经信号解码准确率持续稳定在95%以上,在信号采集精度、植入安全性等关键指标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025年2月,武汉协和医院与衷华脑机共建院企联合实验室,聚焦侵入式脑机接口等前沿方向,将临床需求深度融入研发全过程。“医院负责临床适应证筛选、手术方案优化,企业专攻技术转化,这种‘医工融合’模式让产品从诞生之初就贴合临床实际。”姜晓兵表示,团队在术前完成了大量动物实验与安全性测试,确保植入芯片的生物相容性与长期稳定性。
两年前,大河因脑梗塞导致右侧肢体瘫痪,右手功能几乎完全丧失,尝试无创脑机接口训练等康复手段后收效甚微。
9月22日,姜晓兵团队在全麻下为大河实施手术,将微型芯片精准植入其颅内感觉运动区。术后影像学检查显示,芯片位置准确,无任何并发症。经过4周系统康复训练,大河的右侧肢体肌力从术前1级提升至3级,手臂可轻松上抬,原本僵硬的大拇指恢复灵活,能完成抓握水杯等日常生活动作。如今,大河戴着轻便的气动康复手套,仅凭意念就能控制右手完成抓握、伸展等动作。
姜晓兵解释,偏瘫患者只是大脑发出的运动指令无法传递到肢体。植入式脑机接口芯片能精准捕捉大脑感觉运动区域的神经信号,通过算法解码后转化为控制指令,驱动气动手套完成对应动作。更关键的是,肢体运动产生的触觉反馈会反向传回大脑,形成“意念-动作-反馈”的闭环训练,逐步重建受损的神经纤维连接。
![]()
9月22日,武汉协和医院神经外科姜晓兵教授团队实施脑机接口芯片植入手术。医院供图
“这种闭环训练模式突破了传统康复的瓶颈。”姜晓兵表示,对于病程超过6个月的慢性期患者,传统康复效果往往进入平台期,而脑机接口技术通过直接激活神经通路,为功能重建提供了新可能。
尽管首例手术取得成功,但该项技术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脑机接口不是‘一劳永逸’的技术,还需要不断迭代优化。”姜晓兵认为,未来团队将重点在三个方向发力:提升信号解码精度,让动作指令更精准;缩小设备体积,降低植入创伤;延长设备使用寿命,减少患者二次手术风险。
而从应用领域来看,这项技术的潜力远不止肢体康复。“除了脑梗、脑出血、脊髓损伤导致的运动障碍,未来还可能拓展到语言障碍、视觉障碍,甚至癫痫、抑郁症等疾病。”姜晓兵举例,对失语患者,可通过解码大脑语言相关区域的信号,将“想说的话”转化为文字或语音;对癫痫患者,或许能通过实时监测神经信号,提前预警并干预发作。
“我们一直在努力,希望这个‘中国造’的产品,能为更多患者带来希望。”姜晓兵认为,随着自主技术的不断成熟,未来或将有更多神经功能障碍患者,通过“大脑与机器的对话”,重新找回生活的主动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