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底荷兰政府突然出手,强硬接管中资控股的安世半导体,冻结资产、夺权交接,一套操作行云流水,打得全球车企措手不及。可到了11月7日,荷兰的态度却来了个急转弯:只要中方恢复芯片供应,接管程序就可以暂停。
![]()
前脚还在质疑芯片质量,后脚就改口说“谈谈也行”,这剧情翻转得比悬疑片还快。荷兰到底是看清了现实,还是顶不住欧洲车厂的压力?这场跨国博弈背后的门道,值得细细剖析。
荷兰动手太快,欧洲车厂吃不消
这事得从荷兰那场“闪电战”说起。9月30日荷兰政府忽然援引1952年的《商品供应法》,在7天内完成了对安世半导体的强制接管。
![]()
一纸命令下来,中资股东闻泰科技的98.23%股份被转交第三方托管,CEO也被暂停职务。这还不够,接着冻结了全球30家安世实体的资产,仿佛在告诉全世界:这家公司,暂时“不是你的了”。
这一连串操作发生在美国刚刚宣布对安世实施出口管制的次日,荷兰的动作之快,显然不是临时起意,更像是配合“老大哥”演的一出双簧。
但问题是安世不是普通企业,它在全球车规级芯片市场占有近四成份额,东莞工厂更承担着全球70%的封装测试产能,你说接管就接管,后果谁来承担?中国商务部很快展开反制,10月4日对安世中国生产的成品芯片实施出口管制,精准打击全球汽车芯片的命门。
![]()
欧洲车企这下坐不住了,大众、宝马等车厂的生产线开始告急,德方警告,如果芯片断供持续,德国可能丢掉20万个就业岗位,短短一个月本田墨西哥工厂已经停产,每天损失数百万欧元。车企给荷兰政府的信一个接一个,压力山大之下,荷兰也只能重新掂量这盘棋。
中方牌局稳准狠,从冻结到豁免,步步为营
面对突如其来的资产冻结和舆论压力,中方没有直接硬碰硬,而是选择了“稳中反击”。一方面安世中国迅速宣布独立运营,启用人民币结算,切断与荷兰总部的财务联系;另一方面,中国商务部在11月1日宣布,对符合条件的芯片出口予以豁免,保留调控空间的同时,也展示出维护全球供应链的灵活姿态。
![]()
更关键的是,中国本土的成熟制程芯片产业链,足够撑起这场供应战。像华润微、士兰微这样的国产供应商,迅速补位,保持东莞工厂的产能不掉线。中方甚至直接公布,库存足以维持到年底,这一招叫“你封锁,我自给”。
相比之下,荷兰方面的策略就显得有些混乱,10月26日安世荷兰总部反手停止晶圆供应,想要逼迫中方就范,结果曝光的是他们自己拖欠东莞工厂10亿元货款,11月6日他们又发函称无法保证中国工厂的芯片质量,第二天风向突变,表示只要中方能恢复供应,就暂停接管,这种前后不一的操作,反而暴露了政策的短视和底气的不足。
![]()
此外中美在马来西亚达成阶段性贸易协定,美国暂停“穿透原则”,荷兰原本赖以动手的“合法理由”也站不住脚。再加上中国对稀土出口的调控,波及到荷兰的光刻机巨头ASML,荷兰这才意识到,自己可能玩脱了。
口头转圜不等于实质退让,真正的难题还在后头
荷兰的“松口”听起来像是缓和,实则只是危机管理的临时止血,11月7日彭博社援引消息称,只要中方几天内恢复芯片供应并通过核实,接管程序就可以暂停。但这里面藏着不少“坑”。
![]()
首先全球供应链恢复不是按下按钮就能立刻运转的,晶圆从生产到封装测试,再到成品出厂,中间每一步都要时间协同,荷兰给出的“几天内核实”,更像是政治姿态,而不是现实要求。
其次安世荷兰与安世中国之间的财务问题仍未解决,10亿元货款谁来还?资产冻结怎么处理?这些棘手问题一个都没松口。即便暂停接管,股权控制、管理权归属等核心问题依然悬而未决。
再者信任危机已经产生,前一天怀疑芯片质量,后一天就要恢复合作,这种“翻书式”外交操作,让人难以建立长期信任。中企出海投资,不只是技术和资金的比拼,更是对规则体系和政治风险的深度博弈。
![]()
对中方而言,这次事件也算一堂现实的教训课。哪怕拥有先进技术和全球市场份额,若控制权不稳,关键时刻依然可能被“卡脖子”。未来海外布局,必须在控制权结构、安全机制、应急脱钩能力上做足准备。
小岛风波撬动大棋局,半导体格局正在重塑
这场安世风波,看似是中荷之间的企业控股纠纷,实则背后牵动的是全球半导体供应链的神经。欧洲车企正加紧与中国本土芯片企业建立新合作,宝马和大众等龙头企业已将芯片认证周期压缩至6个月,意图快速脱离对荷兰的单点依赖。
![]()
而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这场风波也在悄悄推动全球半导体产业链的“区域化”重构。过去那种全球化、细分化的供应模式,正在被地缘政治的现实逼着重新洗牌。政治一旦介入,市场逻辑就失去了主导权。
对中国来说,这也是一个验证自身产业链韧性的机会。安世中国在这次事件中没有“躺平”,而是迅速切换战术,稳住产能、管控出口、布局替代,展示出中国在成熟制程芯片上的话语权。而这一切,或许会让更多国家开始思考,与其紧抱单一阵营,不如寻求一个更平衡的合作模式。
荷兰的转变态度,既是现实压力下的妥协,也是一次自我修正的尝试。但这并不意味着风波结束,安世的控制权问题远未尘埃落定,全球半导体供应链的“地震”也才刚刚开始。
![]()
对于中国而言,如何在技术上不断突破、在规则上掌握主动,将决定未来在类似博弈中的底气。而这场“接管风波”不过是全球科技博弈大棋局中的一枚小子,却足以撬动世界格局的新变。
参考资料:
中美达成共识后,荷兰尴尬了
2025-10-31 京报网
安世半导体拒绝保证中国芯片质量,可能引发付款纠纷
2025-11-07 新浪财经
商务部回应安世半导体相关问题
2025-11-06 中新经纬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