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军博士在《文明之光》一书中盛赞荷兰人讲商业信用。他举了两个例子。一个是巴伦支船长的“冰封事件”:1569年,荷兰船长巴伦支为寻找北方航线,被困北冰洋长达9个月。船员宁可冻饿而死,也绝不动用船上属于委托人的货物(如保暖衣物、药品)。最终部分船员遇难,但货物基本完好归还。另一个是给敌国提供贷款:1609年,阿姆斯特丹立法规定,任何机构(包括政府)不得干涉银行对客户资产的保障。即便在与西班牙交战期间,阿姆斯特丹银行仍拒绝冻结西班牙的白银存款,甚至贷款给西班牙购买军需。这种对信用的重视和对契约精神的恪守,使得大量外国的钱都涌入荷兰,让荷兰成为了当时世界的金融中心之一,并拥有当时最强大的海上舰队。
让人惊讶的是,这样一个号称把商业信用看得比什么都重要的国家,怎么会公然违反商业规则,严重侵犯私人企业的利益,强行接管中资企业安世半导体?
答案很简单,在荷兰人的隐秘心思里,它的商业信用只是给欧美国家的,不会给曾经沦为西方列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亚洲国家,尤其是曾经打败荷兰的中国。
让我们把时光回溯到400年前,也就是荷兰被吴军博士盛赞的光辉岁月。当时的荷兰,号称“海上马车夫”,是全球第一海洋霸主。荷兰东印度公司是荷兰对亚洲殖民的急先锋,在亚洲犯下许多严重罪行。比如1621年,为独占肉豆蔻贸易,时任荷属东印度总督的扬·彼得松·库恩率军进攻印尼班达群岛,对该岛的1.5万名居民进行大规模屠杀,幸存者仅有约600人。库恩曾直言:“没有战争就无法进行贸易,没有贸易也无法进行战争。” 荷兰人名声太臭,东亚各国普遍都拒绝与荷兰做生意。在亚洲人眼里,欧洲人都长得一个样,分不出谁是谁,这甚至影响到了英国、葡萄牙等国在东亚的生意。明朝末年的澳门葡萄牙人,不得不辛苦地向明朝官员解释,干坏事的只是“红毛夷”,其它欧洲人还是在好好做生意的。
凭借船坚炮利横行一时的荷兰人,居然被武器落后的中国人给打败了。17世纪初,荷兰殖民者趁明朝国力衰弱,侵占台湾,建立殖民统治,对当地民众进行经济剥削和军事控制。1661年4月,郑成功率领约2.5万士兵、数百艘战船从金门出发,横渡台湾海峡,在台南鹿耳门登陆,迅速突破荷兰军队的防线,包围荷兰殖民统治的核心据点热兰遮城(今台南赤嵌楼一带)。经过近一年的围困,荷兰殖民者于1662年2月1日正式签署投降书,退出台湾。根据条约规定,荷兰人交出了所有武器、物资和财产,包括热兰遮城内价值47万荷兰盾的商品,并承诺永远不再返回台湾。至此,被荷兰占据38年的台湾重新回到中国版图。
失去台湾对荷兰的影响非常大,如果称其为荷兰国运的转折点也不为过。
首先是经济上的损失。据估算,荷兰在台湾的殖民统治期间,年均运回荷兰的财富达40万荷兰盾,相当于4吨黄金。巅峰时期,台湾的贸易收入占荷兰东印度公司亚洲总收入的25.6%,仅次于日本的38.8%。台湾是荷兰进行中日贸易的关键节点,丢掉台湾后,不仅损失了来自台湾的全部贸易收入,连来自日本的贸易收入也大降三分之二。失去这些财富来源,对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财政状况造成了严重冲击。
其次是政治上的损失。郑成功从荷兰人手中收复台湾,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也对当时的国际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当时正逢英荷争霸,丢掉台湾让荷兰实力大损,荷兰在三次英荷战争中被英国彻底打败,丢掉了海上第一强国的地位。
最大的损失,恐怕还是脸面上实在丢人。要知道,在二战以前,殖民地取得对殖民者的战略性胜利屈指可数,仅有意大利败于埃塞俄比亚、法国败于海地等少数几起。作为当时一流的军事强国,荷兰竟然被中国一个仍主要以冷兵器作战的地方割据政权打败,可以说是奇耻大辱。郑成功收复台湾对荷兰的国际地位和声望造成了严重损害,英、法等国在欧洲的外交场合中公开质疑荷兰的能力和信誉,荷兰动不动就要被其它欧洲国家拿出这事来嘲笑。
荷兰对于失去台湾可以说是相当地痛心。对失去台湾负直接责任的台湾总督揆一在流放期间写了本《被贻误的台湾》为自己辩解,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了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全过程。荷兰画家创作了许多画作,最著名的是《热兰遮城的投降》,生动地描绘了揆一向郑成功投降的场景。在音乐作品方面,荷兰作曲家也创作了一些与这一事件相关的作品。其中最著名的是一首名为《台湾的沦陷》的叙事曲,讲述了荷兰失去台湾的故事,表达了荷兰人对这一损失的悲痛和愤怒。这些艺术作品都反映了当时荷兰社会的情绪。
荷兰很想夺回台湾,1664年曾派遣舰队再次来到台湾,一度占领了基隆。然而,在清朝政府和郑氏政权的联合打击下,荷兰人最终在4年后被迫撤离。郑成功收复台湾加上英荷战争失利,让荷兰殖民帝国开始瓦解。到18世纪,荷兰已经失去了大部分海外殖民地,从一个世界性的殖民帝国沦为一个欧洲的二流国家,再也没有从中国找回场子的机会。清朝政府将荷兰视为朝贡国,要求荷兰使节行跪拜礼,并限制其贸易活动。荷兰虽然对此不满,但为了维持与中国的贸易关系,不得不接受这些条件。荷兰这一忍,就是300多年过去了。
![]()
谁也没想到,在信息时代,荷兰居然有一个小公司阿斯麦异军突起,造出了全球最先进的光刻机,夺取了芯片制造皇冠上的最闪亮的那颗明珠。阿斯麦在全球光刻机市场上的份额超过80%,其中高端DUV(ArFi 浸润式)的份额高达92%,EUV(极紫外)更是达到100%垄断,全球唯一供应商。
于是,荷兰政府一直在非常积极地配合美国限制光刻机的对华出口。2018年,美国把EUV光源等关键子系统列入《出口管理条例》,只要含美技术即需美商务部许可。荷兰政府随后一直拒绝为阿斯麦对华EUV订单发放本国出口证。2023年6月,荷兰修订《国家出口管制清单》,将TWINSCAN NXT:2000i及后续浸润式DUV列入,对华出货必须向海牙单独申请许可。2024年9月再次扩围,把主流中阶机型1970i、1980i也加进清单,只对非中国实体清单厂个案考虑,周期长达 90 天且多数被拒。2025年4月起,进一步覆盖ALD(原子层沉积)、外延、量测等配套设备,管制线从7纳米节点下调到14纳米节点。
荷兰每次扩大管制范围的时间点、技术参数和官方表述,均与美国BIS公告高度一致,被业内称为“复制-粘贴式立法”。荷兰首相、外贸大臣公开承认“与美国保持高度一致”,并密切与美商务部磋商光刻机出口事项。阿斯麦如果要向中国出口光刻机,必须先向荷兰经济事务部提交申请,再由美驻荷大使馆进行“技术合规”会签,实质赋予美方否决权。
目前,阿斯麦的EUV仍100%对华禁运,先进DUV几乎断供,中阶DUV需“白名单”且无法保证售后。中国晶圆厂这两年只能依赖阿斯麦在管制生效前抢运出来的设备,同时通过降低工艺参数、改造旧机台等方式艰难维持7纳米产线的生产。
我们需要注意一个事实:中美贸易谈判,光刻机虽然是一项重要议题,但从来不会出现在双方正式公布的谈判结果中。比如10月25-26日在吉隆坡举行的中美经贸磋商后的结果公布压根就没有提到光刻机,10月30日在韩国釜山举行的中美元首会晤后的新闻通稿也没有提到光刻机。原因无它,美国不产光刻机啊。中国拿不到光刻机,虽说主要原因是荷兰受到了美国的压力,但你不能不承认荷兰也是正主,这个国家自己对中国也极不友好。
在安世半导体事件中,荷兰政府的真面目暴露无疑。
2025年9月29日,美国实施“50%穿透规则”——只要被列清单企业持股≥50%,其全球子公司也自动受禁。荷兰随即强制接管作为中国企业闻泰科技子公司的安世半导体,暂停中国籍CEO张学政的职务与表决权,将公司日常管理权移交独立管理人,为期最长一年。荷兰政府接管安世半导体的法律依据竟然是1952年制定的《物资供应法》,该冷战时期法律授权经济事务大臣在“关键物资可能出现供应中断”时,对企业资产、知识产权、人员及业务决策实施最长一年的临时接管或冻结。简单地说,荷兰政府竟然将战争状态下接管敌国财产的法律,应用于和平时期对私人企业财产权的赤裸裸的侵犯。
荷兰政府没想到的是,打脸来得如此之快。10月30日,中美吉隆坡磋商后,美国宣布“50%穿透规则”暂停一年。这项政策从生效到被暂停之间仅间隔31天。荷兰政府慒了,老大转向太快,这让小弟怎么跟啊?闻泰科技10月30日公开声明,任何重启中国出口协议的前提都是“恢复张学政CEO职务”,归还企业完整控制权,并撤回所谓 “技术窃取” 的不实指控。但荷方至今未让步。11月3日中方商务部与荷方通话,再次要求“尽快恢复中方投资者合法权益”,荷方仅表示“继续对话”,未提及解封或复职时间表。欧盟贸易专员塞夫科维奇透露,中荷双方谈判“正在取得进展”,目标是“消除出口管制壁垒、恢复供应链稳定”。11月4日,中国商务部强调:荷方措施“严重侵害中企合法权益”,须“以负责任态度相向而行”,但首次透露“对符合条件的产品出口将予以豁免”,有可能放松对安世中国的芯片出口禁令,被视为留谈判余地的信号。
安世半导体回归中国的问题有望在短期内解决,但如果荷兰政府仍保持早就过时了的殖民帝国心态,不改变在商业信用上的双重标准,恐怕类似安世半导体这样的事件,未来仍然还会发生。
(作者简介:余盛,硬科技财经作家、荷兰商学院行业导师,著有《芯片战争》《芯片浪潮》《手机战争》《金龙鱼背后的粮油帝国》等作品。欢迎关注公众号“余盛”,第一时间阅读余盛本人的原创科技、财经和历史类深度评论文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