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去过武侯祠的人不太知道的一个事:
武侯祠叫做武侯祠,写作昭烈庙。
细想来,是最好的安排。
历史上刘备白帝托孤,举国托付诸葛亮,“君可自取”;阿斗也确实大事小情“咸决于亮”,诸葛亮是事实上的国君。
但诸葛亮进退不失臣礼,始终以臣自居;“行君事而国人不疑”。
“你信赖我,我回报你,但不滥用你的信任;我行君事,但始终是臣”,这是他对刘备与阿斗的完美回报。
并不是没人试图劝诸葛亮搞点事情——比如李严——但那当然是明白地玷污了诸葛亮,玷污了他对刘备的忠,刘备与阿斗对他的信。
连曹操加了九锡,当了魏公魏王,就差最后一步了,都没直接篡立,还是让曹丕来干这事的。
连司马昭之心都路人皆知了,还是没直接上位,还是让儿子司马炎干这事的。
那个位子,直接上去,可以是荣耀,也可以是耻辱。后来五代那些被推上去的大佬们感叹“真是害苦了我呀”,并非全是假话:不上去,进可攻退可守,上去了,没得退。
当然,诸葛亮又远胜过曹操与司马昭:曹操与司马昭只是少个名分,事实上已经各种肆无忌惮了;诸葛亮却是尽力杜绝一切嫌疑。
别说没有改朝篡位了,甚至街亭败后自贬,临终上表申明家产,都是姿态端正。
安于丞相之位,武侯之封,“武侯、丞相”而非“陛下”,是诸葛亮的坚持,是诸葛亮所以为诸葛亮。
![]()
现在刘备的汉昭烈庙,大家呼为武侯祠;恰如当年阿斗为国君,但大家知道蜀汉实在诸葛亮执掌。
所以口呼昭烈庙,心知武侯祠,这才是对诸葛亮最完美的尊重。诸葛亮和刘备的故事如此完美,更不必追加什么。
当年诸葛亮不需要一个实际的王位,不需要袁术那样沐猴而冠地掌玺自立;如今他也不需要一个武侯祠的称呼。
所以写作昭烈庙,心里武侯祠,是诸葛亮最完美的写照。
武侯祠这三个字,更不用特意写到牌匾上。
“在史册上,在人心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