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编将带领文友们一同来欣赏“唐宋八大家”中苏洵的巅峰之作。
苏洵(号老泉)以其雄健奔放、论辩犀利的文风独树一帜,尤擅策论与史论。
这里选择他最为人称道、影响最深远的《六国论》与《管仲论》。
这两篇文章,一篇纵论天下兴亡之大局,一篇深究宰相成败之细节,均体现了苏洵文章纵横捭阖、逻辑严密、切中时弊的鲜明特色。
![]()
一、 作者简介
苏洵(1009年—1066年),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并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历史地位:
· 大器晚成的典范:少年不学,二十七岁始发愤读书,终成一代大家,其经历极具传奇色彩。
· 古文运动的健将:其文风深受《战国策》、《孟子》影响,长于策论,风格雄奇劲健,语言犀利,逻辑周密,欧阳修赞其“博辩宏伟”。
· 实用主义的思想家:其文章多探讨经世致用之学,对政治、军事、历史有独到见解,带有强烈的纵横家色彩。
![]()
生平与仕途:
苏洵的科举之路并不顺利,多次应试不第,遂绝意功名,闭门苦读,钻研百家学说,形成自己独特的学识与文风。
嘉祐元年(1056年),他携二子苏轼、苏辙出蜀入京,拜谒文坛领袖欧阳修。欧阳修对其文章极为赏识,极力推崇,并向朝廷举荐。
由此,苏洵文名大震,“一时学者竞效苏氏为文章”。后虽得授秘书省校书郎等职,但官阶不高,主要作为幕僚参与修撰礼书。
其一生并未担任显要官职,主要以布衣之身纵论天下事,其文章成为他实现政治抱负的主要载体。
《六国论》与《管仲论》均是其精心结撰的策论名篇,旨在借古讽今,为北宋王朝提供历史镜鉴。
![]()
二、 正文全文
六国论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管仲论
管仲相威公,霸诸侯,攘夷狄,终其身齐国富强,诸侯不敢叛。管仲死,竖刁、易牙、开方用,威公薨于乱,五公子争立,其祸蔓延,讫简公,齐无宁岁。
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故齐之治也,吾不曰管仲,而曰鲍叔。及其乱也,吾不曰竖刁、易牙、开方,而曰管仲。何则?竖刁、易牙、开方三子,彼固乱人国者,顾其用之者,威公也。夫有舜而后知放四凶,有仲尼而后知去少正卯。彼威公何人也?顾其使威公得用三子者,管仲也。仲之疾也,公问之相。当是时也,吾意以仲且举天下之贤者以对。而其言乃不过曰:竖刁、易牙、开方三子,非人情,不可近而已。
呜呼!仲以为威公果能不用三子矣乎?仲与威公处几年矣,亦知威公之为人矣乎?威公声不绝于耳,色不绝于目,而非三子者则无以遂其欲。彼其初之所以不用者,徒以有仲焉耳。一日无仲,则三子者可以弹冠而相庆矣。仲以为将死之言可以絷威公之手足耶?夫齐国不患有三子,而患无仲。有仲,则三子者,三匹夫耳。不然,天下岂少三子之徒哉?虽威公幸而听仲,诛此三人,而其余者,仲能悉数而去之耶?呜呼!仲可谓不知本者矣。因威公之问,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则仲虽死,而齐国未为无仲也。夫何患三子者?不言可也。
五伯莫盛于威、文。文公之才,不过威公,其臣又皆不及仲;灵公之虐,不如孝公之宽厚。文公死,诸侯不敢叛晋,晋袭文公之余威,犹得为诸侯之盟主百余年。何者?其君虽不肖,而尚有老成人焉。威公之薨也,一乱涂地,无惑也,彼独恃一管仲,而仲则死矣。
夫天下未尝无贤者,盖有有臣而无君者矣。威公在焉,而曰天下不复有管仲者,吾不信也。仲之书,有记其将死论鲍叔、宾胥无之为人,且各疏其短。是其心以为数子者皆不足以托国。而又逆知其将死,则其书诞谩不足信也。吾观史鳅,以不能进蘧伯玉,而退弥子瑕,故有身后之谏。萧何且死,举曹参以自代。大臣之用心,固宜如此也。夫国以一人兴,以一人亡。贤者不悲其身之死,而忧其国之衰。故必复有贤者,而后可以死。彼管仲者,何以死哉?
![]()
三、 生僻字注音与疑难字注释
六国论
· 赂 (lù) 秦: 贿赂秦国。这里指割地求和。
· 厥 (jué): 其,他们的。
· 暴 (pù) 霜露: 暴露在霜露之中。形容创业的艰辛。
· 厌: 同“餍”,满足。
· 弥 (mí): 更加。
· 判: 决定,确定。
· 与嬴 (yíng): 亲附秦国。嬴,秦国的姓,代指秦国。
· 速祸: 招致祸患。速,招致。
· 洎 (jì): 及,等到。
· 革灭: 消灭,吞并。
· 劫: 胁迫,挟制。
· 故事: 旧事,前例。
管仲论
· 相 (xiàng) 威公: 辅佐齐桓公。“威”通“桓”。
· 攘 (rǎng): 排斥,抵御。
· 薨 (hōng): 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
· 讫 (qì): 到,至。
· 竖刁、易牙、开方: 齐桓公身边的三个佞臣。
· 鲍叔: 鲍叔牙,管仲的好友,曾向齐桓公举荐管仲。
· 四凶: 传说中被舜流放的四个恶人。
· 少正卯 (mǎo): 春秋时鲁国大夫,孔子任鲁国司寇时将其诛杀。
· 弹冠而相庆: 弹去帽子上的灰尘,互相庆贺。指即将做官而互相庆贺。
· 絷 (zhí): 捆,缚。引申为束缚。
· 匹夫: 平民,这里指无足轻重的人。
· 五伯 (bà): 即春秋五霸。伯,同“霸”。
· 文公: 晋文公重耳。
· 灵公: 晋灵公,晋文公之孙,以暴虐著称。
· 孝公: 齐孝公,齐桓公之子。
· 不肖: 不贤。
· 老成人: 指经验丰富、德高望重的老臣。
· 诞谩 (dàn màn): 荒诞虚妄。
· 史鳅 (qiū): 字子鱼,春秋时卫国大夫,以直言敢谏著称。
· 蘧 (Qú) 伯玉: 卫国贤大夫。
· 弥子瑕: 卫灵公的宠臣。
· 身后之谏: 史鳅临终前,命其子将自己的尸体放在窗下,以劝谏卫灵公进贤退不肖,称为“尸谏”。
![]()
四、 现代文翻译
六国论
六国的灭亡,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端在于用土地贿赂秦国。贿赂秦国就会使自己的国力亏损,这就是灭亡的原因。有人说:六国相继灭亡,难道都是因为贿赂秦国吗?回答是: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有了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原因是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失掉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独自保全。所以说:弊端在于贿赂秦国。
秦国除了用战争夺取土地以外,(还受到诸侯的贿赂),小的就获得邑镇,大的就获得城池。比较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与通过战争胜利而夺得的土地,它的实际数目要多到百倍;六国诸侯(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比战败所丧失的土地,它的实际数目也要多到百倍。那么秦国最想要的,与六国诸侯最担心的,从根本上说本来就不在于战争。
想想他们的祖辈父辈,冒着霜露,披荆斩棘,才有了很少的一点土地。子孙对那些土地却不很爱惜,全把它送给别人,好像抛弃(不值钱的)小草一样。今天割让五座城,明天割让十座城,然后才能得到一夜的安睡。(可是第二天)起来向四境一看,秦国的军队又来了。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欲望永远不会满足,(诸侯)送给他的土地越多,他侵犯得就越急迫。所以用不着战争,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就已经分得清清楚楚了。以至于落到全部覆亡,是理所当然的事。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好像抱柴救火,柴不烧完,火就不会熄灭。”这话说对了。
齐国不曾贿赂秦国,(可是)最终也随着五国灭亡了,为什么呢?(是因为齐国)跟秦国交好而不帮助其他五国。五国已经灭亡了,齐国也就没法幸免了。燕国和赵国的国君,起初有长远的谋略,能够守住他们的国土,坚持正义,不贿赂秦国。因此燕虽然是个小国,却后来才灭亡,这就是用兵抗秦的效果。等到后来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为对付秦国的计策,这才招致了(灭亡的)祸患。赵国曾经与秦国交战五次,打了两次败仗,三次胜仗。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赵国大将)李牧接连打退了秦国的进攻。等到李牧因受诬陷而被杀死,(赵国都城)邯郸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赵国用武力抗秦而没能坚持到底。而且燕赵两国正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快要消灭干净的时候,可以说是智谋穷竭,国势孤立危急,战败了而亡国,确实是不得已的事。假使韩、魏、楚三国都爱惜他们的国土,齐国不依附秦国,(燕国的)刺客不去(刺秦王),(赵国的)良将李牧还活着,那么胜败存亡的命运,倘若与秦国相比较,也许还不容易衡量(出高低来)呢。
唉!(如果六国诸侯)用贿赂秦国的土地来封给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来礼遇天下的奇才,齐心合力地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恐怕秦国人吃饭都咽不下去啊。真可悲啊!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天天割地,月月割地,以至于走向灭亡。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啊!
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之国,他们的势力比秦国弱,却还有可以凭借不贿赂秦国而战胜它的优势。如果凭借偌大国家,却追随六国灭亡的前例,这就比不上六国了。
![]()
管仲论
管仲做丞相辅佐齐桓公,(使他)称霸诸侯,排斥夷狄,(在他)整个一生里,齐国富强,诸侯不敢背叛。管仲死后,竖刁、易牙、开方被重用,齐桓公在宫廷内乱中死去,五个公子争抢君位,这些祸患蔓延开来,一直到齐简公的时候,齐国没有一年安宁过。
功业的成就,不是成功于完成之日,必然由一定的因素而引起;祸乱的发生,不是发作于作乱之时,也必然有其根源和预兆。因此,齐国的安定强盛,我不说是由于管仲,而说是由于鲍叔(的举荐)。至于齐国的祸乱,我不说是由于竖刁、易牙、开方,而说是由于管仲。为什么呢?竖刁、易牙、开方三人,他们固然是扰乱国家的人,但重用他们的,是齐桓公。有了舜然后才知道流放四凶,有了仲尼然后才知道杀掉少正卯。那齐桓公是什么样的人呢?(但是)使齐桓公得以重用那三个人的,是管仲啊。管仲病重时,齐桓公询问(他)谁能做丞相。在这个时候,我本以为管仲会荐举天下的贤人来回答。可是他所说的不过是:竖刁、易牙、开方三个人,不近人情,不可亲近罢了。
唉!管仲以为齐桓公果真能够不重用这三个人了吗?管仲和齐桓公相处多年了,也该了解齐桓公的为人了吧?齐桓公的耳朵离不开音乐,眼睛离不开女色,若不是这三个人,就无法满足他的欲望。(他)起初不重用他们的原因,只是因为有管仲在啊。一旦管仲死了,那么这三个人就可以弹去帽子上的灰尘而互相庆贺了。管仲以为自已临死时的话能束缚住齐桓公的手脚吗?齐国不怕有这三个人,就怕没有管仲。有管仲在,那么这三个人,只不过是三个普通人而已。若不是这样,天下像这三个人一样的人难道还少吗?即使齐桓公侥幸而听从了管仲的话,杀了这三个人,但其余的这类人,管仲能全部除掉他们吗?唉!管仲可以说是不懂得治国根本的人啊。假使趁齐桓公询问之时,荐举天下的贤人来取代自己,那么管仲即使死了,而齐国也不算是失去了管仲。那三个人又有什么可怕的呢?(这道理)不说也可以明白啊。
春秋五霸中没有比齐桓公、晋文公再强的了。晋文公的才能,比不上齐桓公,他的大臣也都赶不上管仲;晋灵公暴虐,当然更不能与(相对)宽厚的齐孝公相比。然而晋文公死后,诸侯不敢背叛晋国,晋国承袭晋文公的余威,还能在一百多年里充当诸侯的盟主。为什么呢?因为它的国君虽然不贤,可是还有老成持重的大臣在啊。齐桓公死后,齐国一败涂地,这没有什么难以理解的,他们只靠一个管仲,可是管仲却死了。
天下从来不曾没有贤能的人,大概只有有贤臣而没有明君的情况。齐桓公在世时,就说天下再没有管仲那样的人才了,我不相信。管仲的书中,有记载他临死时评论鲍叔、宾胥无的为人,并且分别列举了他们的短处。(这说明)在他的心中,这几个人都不足以托付国家重任;可是他又预料到自己将要死了,(那么)这部书实在是荒诞不值得相信。我看史鳅,因为活着没能荐用蘧伯玉而斥退弥子瑕,为此进行了身后尸谏。萧何临死,推荐曹参代替自己。大臣的用心,本来应该如此啊。国家往往因一个人而兴盛,因一个人而灭亡。贤能的人不为自己的死亡而悲痛,而忧虑他国家的衰亡。因此一定要再找到贤能的人接替,然后才可以死去。那位管仲,凭什么就这样死去了呢?
![]()
五、 分析与解释
苏洵的文章以立意新颖、论证缜密、气势磅礴著称,这两篇史论是其典范之作。
《六国论》:借古讽今的雄辩奇文
1. 论点鲜明,逻辑严密:文章开篇即抛出石破天惊的中心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随即通过“赂秦而力亏”和“不赂者以赂者丧”两个分论点,构建起一个无懈可击的论证体系,将六国灭亡的原因全部归咎于“赂秦”。
2. 论证手法丰富多样:
· 对比论证:将“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进行数量对比,突出“赂秦”的危害远超战争本身。将六国祖先“暴霜露,斩荆棘”的艰辛与子孙“如弃草芥”的轻易割地进行对比,痛心疾首。
· 比喻论证:引用“抱薪救火”的典故,将“以地事秦”的愚蠢和后果的严重性形象生动地揭示出来,极具说服力。
· 事实论证:分别剖析齐、燕、赵三国灭亡的具体情况,证明“不赂者以赂者丧”和“用兵之效”,使论点建立在坚实的历史事实基础上。
3. 结构严谨,层层递进:全文遵循“提出论点—论证论点—总结历史教训—讽谏当今”的结构。结尾由历史转向现实,点明写作主旨:“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将批判的矛头直接指向北宋王朝对辽和西夏的屈辱求和政策,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
4. 语言犀利,气势充沛:全文多用排比、对偶、设问句式,如“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等,语言节奏急促,感情色彩浓烈,形成一股不可阻挡的雄辩气势。
![]()
《管仲论》:立意高远的翻案文章
1. 见解独到,发前人所未发:传统的观点都将齐国衰乱归咎于齐桓公晚年昏聩和竖刁等小人。苏洵却独辟蹊径,提出“齐之治也,吾不曰管仲,而曰鲍叔。及其乱也,吾不曰竖刁、易牙、开方,而曰管仲。”将责任的大头归于一代贤相管仲,认为他未能荐贤自代是导致齐国衰乱的根本原因。这种翻案文章,体现了苏洵深邃的历史洞察力。
2. 论证层层深入,逻辑性强:
· 确立责任人:首先指出用小人者是齐桓公,但使齐桓公用小人者,是管仲(因其未能彻底铲除隐患并荐贤自代)。
· 驳斥管仲临终遗言:认为管仲临终时仅仅指出三子的危害是远远不够的,这如同“将死之言可以絷威公之手足”,根本束缚不了君主。
· 提出根本解决方案:指出问题的核心在于“患无仲”,即国家缺乏像管仲一样的贤才。因此,管仲最应该做的是“因威公之问,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
· 正反案例对比:将齐国与晋国对比。晋国在晋文公死后仍能维持霸业,因其有“老成人”;而齐国“独恃一管仲,而仲则死矣”,所以一乱涂地。
3. 立意高远,强调制度建设:此文超越了简单的忠奸之辨,深刻地指出,一个国家的长治久安不能依赖于某个杰出人物的个人才能,而必须建立起一个可持续的贤能政治体系(“夫国以一人兴,以一人亡。贤者不悲其身之死,而忧其国之衰。故必复有贤者,而后可以死”)。这种思想在当时是极为先进的。
4. 借题发挥,寄托政治理想:文章表面是批评管仲,实则是对北宋朝廷的讽谏。他希望当政者(对应齐桓公)和朝廷重臣(对应管仲)要以国事为重,善于发现和培养人才,确保国家的政策方针和人才梯队具有连续性和稳定性,避免“人亡政息”的悲剧。
![]()
两篇文章的关联:
· 共同的思想核心:两篇文章都体现了苏洵深沉的忧患意识和经世致用的文学主张。无论是批判“赂秦”还是指责管仲,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给北宋统治者提供历史教训,希望他们能励精图治,避免重蹈覆辙。
· 相似的论证风格:两文都逻辑严密,善于在人们习以为常的历史结论中发掘出新观点,并通过缜密的推理和丰富的论据使其成立,展现出苏洵作为思想家深刻的洞察力和作为文学家强大的说服力。
· 互补的论述角度:《六国论》着眼于宏观的、外交的国家战略失误;《管仲论》则着眼于微观的、内政的人事制度缺陷。二者从不同侧面共同构建了苏洵关于国家兴衰的系统思考。
![]()
六、 作者背景:写作时的苏洵
苏洵写作这些策论时,正值北宋王朝内忧外患之际。外部面临辽国和西夏的严重威胁,每年需输送大量“岁币”以求和平,这与战国时六国“赂秦”如出一辙。
内部则官僚体系庞大,因循苟且,缺乏远图,在人才选拔和储备上存在诸多问题。
苏洵虽身处江湖之远,却心系魏阙,他潜心研究历史,正是为了探寻解决现实问题的良方。
这些文章并非书斋里的空论,而是一个布衣思想家献给国家的治国方略,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与一个士人的责任担当。
![]()
七、 文章的意义
1. 史论散文的典范:苏洵的史论打破了传统史评的窠臼,立意新颖,论证雄辩,将散文的实用性与文学性完美结合,对后世的议论文写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2. 经世致用的思想宝库:其文章中蕴含的反妥协、重人才、建立长效机制等思想,至今仍具有宝贵的借鉴意义。
3. 士人风骨的体现:苏洵以一介布衣之身,纵论天下兴亡,指摘历史巨人,其胆识、气魄与独立思考的精神,为中国知识分子树立了不朽的典范。
![]()
《六国论》与《管仲论》,一如黄钟大吕,振聋发聩;一如手术刀般精准,直刺要害。它们代表了苏洵散文的最高成就,也展现了中国古代论说文所能达到的思想深度与艺术高度。
![]()
透过这些力透纸背的文字,我们看到的是一位目光如炬的思想家,一位心怀天下的士人,和他那份穿越千年依然滚烫的忧国忧民之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