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厂空转快四年,屋顶都开始长草,可车间里那四条冲压、焊装、涂装、总装线依旧擦得锃亮。
曾经那个和蔚来、小鹏齐名,甚至号称要“干掉特斯拉”的拜腾,却不见了踪影。
![]()
前言
2016 年成立的拜腾汽车,从诞生之初就自带 “明星光环”,堪称新能源车企中的 “天胡开局”。其核心管理团队几乎全由宝马、沃尔沃等国际车企的资深高管组成:创始人之一的毕福康(Carsten Breitfeld)曾担任宝马 i8 项目负责人,主导这款混动超跑的研发与量产。
另一位创始人戴雷(Dr. Daniel Kirchert)则有 10 余年宝马、英菲尼迪任职经历,擅长市场战略与品牌建设;此外,负责生产制造的高管来自沃尔沃,曾参与 XC90 等车型的生产线搭建,负责供应链的高管则有宝马全球采购经验。
![]()
这样的豪华团队配置,让拜腾在融资市场上备受青睐 ——2017 年至 2020 年间,企业通过四轮融资累计筹集资金达 84 亿元,投资方包括腾讯、苏宁、一汽集团等知名企业,其中一汽集团在 2018 年单独注资 10 亿元,成为战略投资方之一。
在融资发布会上,毕福康曾信心满满地表示 “拜腾将结合德国工程技术与中国市场洞察,3 年内推出首款量产车型,打造高端智能电动车标杆”,当时行业普遍认为,凭借豪华团队与充足资金,拜腾有望成为新能源领域的 “黑马”。
![]()
从 “概念惊艳” 到 “量产停滞”
拜腾的首款车型 “M-Byte” 概念车在 2018 年国际消费电子展(CES)上首次亮相,一度引发轰动。这款概念车最引人注目的是 “48 英寸共享全面屏”—— 中控台配备一块横跨整个驾驶舱的超大屏幕,支持语音交互、手势控制等功能,企业宣称 “将重新定义汽车座舱体验”;
同时,M-Byte 还搭载 L3 级自动驾驶辅助系统,宣称续航里程可达 500 公里以上,预售价定在 30 万 - 40 万元区间,瞄准中高端市场。概念车发布后,拜腾收到超过 5 万辆的全球预订意向,看似离量产仅一步之遥。
![]()
然而,从概念车到量产车的转化过程中,企业却遭遇重重阻碍。首先是技术研发滞后,原定 2019 年底量产的计划,因 “48 英寸屏幕散热问题未解决”“自动驾驶系统兼容性不足” 等问题两次推迟,直到 2020 年底才完成 30 辆工程样车的生产,且样车在测试中暴露出 “屏幕卡顿、续航虚标 20%” 等问题,与宣传数据差距明显。
其次是生产基地建设缓慢,拜腾在江苏南京投资 20 亿元建设的生产基地,规划年产能 30 万辆,2018 年奠基后,因 “设备采购延迟”“施工进度管控不当”,直到 2020 年才完成一期生产线的调试,且仅能满足小批量试生产需求,远未达到量产标准。
![]()
截至 2021 年初,84 亿融资已消耗近 70%,但 M-Byte 仍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量产,仅向内部员工交付了 10 辆测试车。
资金乱象与研发困境的曝光
2021 年 4 月,央视《焦点访谈》推出 “新能源汽车行业乱象调查” 专题报道,将拜腾汽车列为典型案例,直接揭露其 “资金使用混乱、研发效率低下” 的问题。
![]()
报道通过企业内部财务数据发现,84 亿融资中,仅有 35%(约 29.4 亿元)实际投入研发与生产,剩余资金则存在大量不合理支出:一方面是高管薪酬过高,毕福康、戴雷等核心高管的年薪均超过千万元,远超同行业新能源车企高管平均水平(约 500 万元),且企业还为高管配备专属商务飞机、高端公寓,单月相关支出就达 200 万元。
另一方面是办公与营销费用浪费严重,拜腾在上海陆家嘴租用的办公场所,单平米月租高达 12 元,年租金超 3000 万元,内部装修采用进口材料,仅 CEO 办公室的装修费用就达 500 万元。
![]()
市场推广方面,企业在 2019 年至 2020 年间花费 8 亿元赞助体育赛事、明星演唱会,却未将资金优先用于解决研发瓶颈。
更令人震惊的是,报道还曝光拜腾存在 “内部贪腐” 问题 ——2019 年至 2021 年,员工以 “零食采购、下午茶福利” 名义报销的费用累计达 5000 万元,部分部门采购单价 300 元 / 斤的进口樱桃、200 元 / 盒的进口巧克力用于日常分发,甚至有高管通过伪造采购合同,将 1200 万元的 “员工福利” 资金转入私人账户。
![]()
央视的批评报道让拜腾的负面形象彻底固化,原本计划的第五轮融资彻底泡汤,合作银行也开始催缴 15 亿元到期贷款,企业资金链瞬间断裂。
84 亿烧光后的结局
央视报道后,拜腾的处境急转直下。2021 年 6 月,企业因无力支付员工工资,开始大规模裁员,近千名员工被辞退,仅保留 50 人左右的核心团队处理后续事务。
同年 8 月,南京生产基地因拖欠工程款被施工方申请查封,生产线设备停止调试,已生产的 30 辆工程样车被抵押给债权人。
![]()
此时,84 亿融资已全部消耗殆尽,企业资产仅剩南京生产基地的土地与部分专利技术。2022 年 3 月,拜腾汽车向南京中级人民法院申请破产清算,法院经审查发现,企业负债总额达 70 亿元,资产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最终裁定受理破产申请。
破产清算过程中,南京生产基地以 15 亿元的价格被某造车新势力收购,部分专利技术以 2 亿元转让给国内一家科技公司,而前期预订车辆的消费者,仅能通过法律途径申请退还订金,最终平均每人仅追回 60% 的预付款。
![]()
值得注意的是,拜腾的豪华高管团队在企业陷入困境后陆续离职:毕福康在 2021 年 5 月跳槽至另一家新能源车企,戴雷则返回德国,不再涉足汽车行业,曾经的 “明星团队” 最终以 “散场” 告终。
拜腾的破产,给新能源汽车行业带来深刻的反思。行业专家在分析其失败原因时指出,豪华高管团队与充足资金只是 “加分项”,并非成功的 “必然条件”。
![]()
拜腾过于追求 “概念噱头”,将大量资金投入到 “48 英寸大屏” 等吸引眼球的设计上,却忽视了电池、电控等核心技术的研发,导致量产车出现诸多性能问题。
结语
管理团队存在 “水土不服”—— 来自宝马、沃尔沃的高管虽有国际车企经验,但对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快速迭代节奏、供应链管理模式缺乏足够认知,导致研发与生产计划多次脱节。
![]()
资金监管缺失是关键,84 亿融资未建立有效的第三方监管机制,使得高管能够随意挪用资金用于高消费与贪腐,最终加速企业的溃败。此次事件后,投资方对新能源车企的考察更加谨慎,不仅关注团队背景与技术概念,更注重 “研发进度与资金使用透明度”;
多地政府也出台政策,要求新能源车企获得的补贴资金需专款专用,定期提交资金使用报告,避免重蹈拜腾的覆辙。
![]()
参考信源
![]()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