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称:吴昌硕 王一亭 癸亥(1923年)作 古香 立轴
作者:吴昌硕 (1844~1927) 王一亭 (1867~1938)
创作年代:癸亥(1923年)作
尺寸:91×32.5cm
材质:设色纸本
形制:立轴
题识:
(一)白龙山人写。
(二)梅花巢居阁折得,山茶拙政园移来。
君谋三十初度,老夫亦赋薹莱。
癸亥春一亭写成,昌硕补梅。时年 八十。
钤 印 : 老缶,王震大利、一亭
上 款 :“君谋”即张乃燕(1894-1958),字君谋,号芸庵。吴兴南浔人。早岁与朱家骅、叶楚沧等有同窗之谊,后入苏州东吴大学攻读化学。1912年参加中国国民党,1913年赴欧洲留学,先后在英国伯明翰大学、伦敦皇家理工大学、瑞士日内瓦大学专攻化学。1919年获日内瓦大学化学博士学位,同年归国。1920年受聘北京大学任化学系教授,兼任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及北京工业专门学校化学教授。1923年,当选为浙江省教育会会长,并兼任浙江省立工业专门学校化学教授。次年1月,应孙中山之聘,出任广州大本营参议,并当选为国民党中央委员。1925年,回上海光化大学任化学教授。1926年任国立广东大学校长(后改中山大学)。1927年4月任江苏省政府委员兼教育厅厅长。是年秋,任国立中央大学首任校长。1929年任浙江省政府委员,1933年国民政府任命张乃燕驻比利时国特命全权公使,同时受全国建设委员会之托,考察欧洲各国的建设事业。1935年辞职返国,寓居上海养病。
张乃燕雅好文艺,常与文艺家梅兰芳、俞振飞、徐悲鸿、齐白石等友好往来。在上海时,张乃燕与王一亭交好。1922年王一亭曾在他的"梓园"接待爱因斯坦,张乃燕便为坐上嘉宾,张氏亦藉由王一亭拜识缶翁。此轴为张乃燕而立庆生之时,缶翁、一亭合写祝之,可窥当年沪上艺坛、学界、商界相交往还之雪泥鸿爪。
![]()
《古香立轴:吴昌硕、王一亭1923年合璧之作中的文人交游与艺术互鉴》
一、艺术合作的典范:缶翁与白龙山人的笔墨对话
1923年(癸亥年)春,时年八十的吴昌硕与五十六岁的王一亭合作完成《古香》立轴,成为海派书画史上的一段佳话。作品以设色纸本为媒,尺寸91×32.5cm,王一亭先绘主体,吴昌硕补梅并题诗,钤印“老缶”“王震大利”“一亭”彰显二人艺术身份。题识中“梅花巢居阁折得,山茶拙政园移来”既点景致渊源,又暗含文人雅趣;“君谋三十初度”则直指上款人张乃燕而立之庆,吴昌硕以“老夫亦赋薹莱”自谦,凸显长者为晚辈祝寿的温情。
这种合作模式并非偶然。王一亭早年拜师任伯年,后与吴昌硕亦师亦友,二人常以“王画吴题”形式创作。王一亭的写意花卉承袭海派传统,笔力雄健;吴昌硕的金石用笔则赋予画面苍劲古拙之气。本幅中,王一亭所绘山茶与吴昌硕补梅的疏影横斜形成刚柔对比,恰如学者所言:“一亭得缶翁草篆之神,枝干旋绕间益臻古媚。”(引自近现代书画拍卖文献)
![]()
△ 吴昌硕 王一亭 癸亥(1923年)作 古香 立轴(局部)
二、上款人张乃燕:跨领域交游的纽带
“君谋”张乃燕(1894-1958)是此作的核心受赠者。作为化学博士、教育家兼外交官,张氏与艺坛的互动映射了民国精英阶层的文化生态。1922年,他通过王一亭结识吴昌硕——彼时王一亭的“梓园”是沪上文艺沙龙重地,爱因斯坦访沪时张乃燕亦列席其中。张乃燕与梅兰芳、徐悲鸿等交好,其学术背景与艺术爱好形成鲜明反差,恰是“五四”后知识分子多元身份的缩影。
此幅祝寿之作的诞生,隐含三层社会关系:
- 学界与艺坛的联结:张乃燕时任浙江省教育会会长,吴、王以书画馈赠,体现艺术对学术精英的吸引力;
- 同乡情谊的延续:三人皆与湖州渊源深厚(吴昌硕籍贯安吉,王一亭、张乃燕为吴兴人),地缘纽带强化了文化认同;
- 政商艺术的共融:王一亭兼具书画家与实业家身份,张乃燕后任国民政府要职,作品成为跨界交往的物证。
![]()
△ 吴昌硕 王一亭 癸亥(1923年)作 古香 立轴(局部)
三、癸亥年的艺术语境与市场价值
1923年是吴昌硕艺术生涯的晚期,其“八十耄耋”题材作品备受追捧。同年所作《神仙贵寿》(153×41.5cm)以草篆笔法绘松石,题跋风格与本幅相似;另一幅《菊残犹有傲霜枝》扇面(1915年作)则展现其早期花卉的凌厉锋芒。相较之下,《古香》立轴因合作性质更显珍贵——王一亭不仅是吴昌硕的推广者(曾言“你卖不掉的画,我都要了”),更是艺术理念的共鸣者。
从市场角度看,吴王合作作品历来高价频出:
- 2012年浙江三江拍卖会上,二人与另两位画家合作的《清供》立轴(152×82.5cm)估价12-16万元;
- 2004年天津文物拍卖中,王一亭单件《松山策杖》立轴以1.8万元成交,而带有吴昌硕题跋的作品溢价显著。
《古香》兼具名家合笔、名人上款与完整流传,若现身拍场,其价值恐非单纯以尺幅计价可限。
四、余论:海派文脉的雪泥鸿爪
此作不仅是艺术合作的标本,更承载了1920年代上海文化圈的鲜活记忆。吴昌硕在题诗中化用苏州名园“拙政”“巢居”之典,将古典文人趣味注入现代城市生活;张乃燕的学术背景与艺术收藏,则揭示了西学东渐背景下传统审美的韧性。齐白石弟子汤发周对此作的发布,进一步延续了其跨世纪的艺术影响力。
今日重观《古香》,犹见缶翁笔下梅花凌寒而立,一亭山茶浓艳欲滴,而“君谋”二字背后,是一个时代的多维面相——艺术、学术与家国情怀,在此轴中悄然交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