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一度医药)
转自:一度医药
据冷泉港实验室及多家权威媒体证实,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科学家之一、DNA双螺旋结构共同发现者、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詹姆斯・杜威・沃森(James Dewey Watson)于当地时间2025年11月6日逝世,享年97岁。
沃森一周前因感染接受治疗后转入临终关怀病房,其家人未披露更多细节,全球科学界及医药领域纷纷缅怀其划时代贡献。
1928年出生于美国芝加哥的沃森,凭借对生命奥秘的执着探索,在25岁时与弗朗西斯・克里克在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合作,基于罗莎琳德・富兰克林的X射线衍射照片(著名的“照片 51”)及莫里斯・威尔金斯的研究支持,于 1953年提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这一发现被公认为20世纪三大科学突破之一(与相对论、量子力学并列),不仅揭示了遗传信息的存储与传递机制 —— 两条螺旋链通过碱基对互补连接,为 DNA 复制和基因表达提供了结构基础,更直接催生了分子生物学这一新兴学科,为现代医学的革命性发展奠定了基石。
1962年,沃森与克里克、威尔金斯共同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其后续成就同样深刻影响医药领域:1968年起,他执掌冷泉港实验室近40年,将其打造成全球分子生物学与肿瘤研究的圣地;作为“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核心倡导者与首任主持人,他推动这一“生命登月工程”的实施,使人类首次获得完整基因图谱,为疾病基因筛查、精准医疗提供了核心数据支撑。此外,他撰写的《基因的分子生物学》成为医学与生物学专业的经典教科书,培养了数代科研与临床人才。
沃森的科学发现为医药领域带来了颠覆性变革。双螺旋结构的阐明,使科学家能够精准解析基因突变与疾病的关联,直接推动了遗传疾病机制研究、基因诊断技术的诞生。如今广泛应用的基因测序、靶向药物研发、CAR-T细胞疗法等前沿医疗技术,其底层逻辑均可追溯至这一基础发现。
在肿瘤治疗领域,沃森主导的冷泉港实验室相关研究,为理解癌症发生的基因驱动机制提供了关键线索,助力靶向抗癌药物从概念走向临床。而他力推的人类基因组计划,更让单基因遗传病的基因治疗成为可能 —— 从罕见病的酶替代治疗到CRISPR-Cas9技术介导的基因编辑临床试验,无数患者因此受益,彰显了基础科学对临床应用的强大赋能。
这位科学巨匠的人生也充满争议。2007年,沃森因公开宣称“智力与种族存在遗传关联”引发轩然大波,随后辞去冷泉港实验室相关职务;2019年其重申类似观点后,该实验室正式撤销其所有荣誉头衔,断绝一切合作关系。科学界普遍驳斥其言论缺乏实证支持,多项研究表明,不同种族的智商差异源于环境因素而非基因差异,沃森的观点违背了现代遗传学共识。
对于医药领域而言,这一争议也引发深刻反思:科学研究应坚守客观公正的底线,基因技术的发展必须与伦理规范并行,避免将科学发现用于强化偏见或歧视。
尽管一生充满争议,但沃森的科学贡献对医药领域的影响无可替代。从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到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推进,他的工作让医学从宏观走向微观,从对症治疗迈向精准靶向,为基因治疗、个性化医疗等前沿领域开辟了道路。如今,基因编辑技术的迭代、罕见病治疗的突破、肿瘤早筛的普及,都在延续着他开启的分子医学革命。
沃森的逝世,标志着一个科学时代的落幕,但他留下的科学遗产将持续照亮医药创新的道路。对于医药工作者而言,铭记其探索精神、汲取争议教训,坚守科学伦理与人文关怀的平衡,方能让基因技术更好地造福人类 —— 这或许是对这位科学巨擘最好的纪念。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