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 mRNA 疫苗凭借新冠疫情火遍全球后,曾被忽视的DNA 疫苗正凭借独特优势强势回归。它无需超低温冷藏,生产成本低、可大规模生产,还能反复接种,不仅在传染病预防上表现亮眼,更在癌症免疫治疗领域开辟新赛道。从递送技术的革新到个性化抗癌疫苗的研发,DNA 疫苗正在用基因工程的黑科技,改写全球疫苗的发展格局。本文将用通俗的语言,带你看懂 DNA 疫苗的工作原理、核心优势、临床进展,以及它如何成为下一代免疫疗法的潜力股。
![]()
一、mRNA 疫苗的 “同门师弟”:DNA 疫苗到底是什么?
提起核酸疫苗,大家首先想到的是新冠疫情中大放异彩的 mRNA 疫苗。但其实,它的 “同门师弟” DNA 疫苗,早在 1990 年代就被提出了。
简单说,DNA 疫苗就是把编码特定抗原(比如病毒表面的刺突蛋白、癌细胞特有的蛋白)的质粒 DNA,直接送进人体细胞里。这些 “外来基因” 会利用人体自身的细胞工厂,生产出目标蛋白,进而刺激免疫系统产生抗体和 T 细胞,形成长期保护。
和 mRNA 疫苗比起来,DNA 疫苗的 “性格” 更沉稳:mRNA 是单链结构,娇贵得很,必须超低温(-20℃至 - 70℃)冷藏才能保鲜,而且进入人体后很快就会降解;而 DNA 是双链结构,稳定性极强,在 2-8℃冷藏就行,甚至冻干后能常温运输,完美解决了冷链物流的难题,特别适合资源匮乏地区使用。
更重要的是,DNA 疫苗可以反复接种。对于需要多次 “加强针” 来维持免疫力的癌症患者来说,这是个关键优势 ——mRNA 疫苗因为反应性较高,反复接种可能引发不良反应,而 DNA 疫苗的温和属性,让它能长期为患者提供抗瘤免疫力。
二、黑科技加持:DNA 疫苗的 “送货上门” 技术有多牛?
DNA 疫苗的核心难点,曾经是如何让质粒 DNA 顺利进入细胞(毕竟细胞有细胞膜这个 “保护层”)。但如今,一系列递送黑科技的出现,彻底解决了这个问题。
1. 电穿孔:用电脉冲打开细胞 “大门”
这是目前临床应用最广泛的技术。简单说,就是在接种时用特殊设备释放短暂的微弱电脉冲,在细胞膜上 “打” 出临时小孔,让质粒 DNA 能顺利进入细胞内部,之后细胞膜会自行修复,对人体没有伤害。
比如 Inovio 公司的 CELLECTRA® 设备,已经用在 HPV 疫苗、新冠疫苗的临床试验中,能让 DNA 的转染效率高达 98%,大大提升免疫效果。不过早期设备可能会让接种部位有点酸胀,现在新一代微创电穿孔技术,已经能在保证效果的同时减少不适感了。
2. 脂质纳米颗粒:给 DNA 穿 “保护衣”
受 mRNA 疫苗的启发,科学家们也给 DNA 穿上了 “保护衣”——脂质纳米颗粒(LNP)。这些微小的脂质小球能把 DNA 包裹起来,既避免被体内的酶降解,又能轻松被细胞吞噬,实现高效递送。
虽然 DNA 比 mRNA 更大更 “硬”,包裹难度更高,但科学家们通过优化脂质配方,已经实现了突破。比如用阳离子脂质和可电离脂质搭配,就能让 DNA 顺利进入细胞,还能减少炎症反应,让疫苗更安全。
3. 转座子系统:让 DNA “定居” 细胞
这是更进阶的递送技术。科学家利用天然存在的 “转座子”(可以理解为基因里的 “移动元件”),把疫苗的 DNA 片段整合到人体细胞的基因组里,实现长期稳定的抗原表达。
比如 TcBuster 转座子系统,不仅能高效递送 DNA,还不容易激活致癌基因,安全性更高。它已经被用于 CAR-T 细胞治疗、霍乱疫苗等研发中,未来可能成为长期免疫的关键技术。
![]()
图 1:DNA 疫苗的两种核心递送方式对比。左:电穿孔递送,通过电脉冲打开细胞膜;右:LNP 递送,通过脂质颗粒包裹 DNA 进入细胞。
三、DNA 疫苗 vs mRNA 疫苗:核心优势一目了然
很多人会好奇,有了 mRNA 疫苗,为什么还要发展 DNA 疫苗?其实两者各有侧重,而 DNA 疫苗的独特优势,正好弥补了 mRNA 的短板。
![]()
举个直观的例子:在非洲等冷链不发达地区,mRNA 疫苗很难普及,但 DNA 疫苗只要普通冰箱就能储存,运输起来也方便,能让更多人享受到疫苗保护。而对于癌症患者来说,需要多次接种来维持抗瘤免疫力,DNA 疫苗的低反应性和可重复性,就成了不可替代的优势。
四、不止防病毒:DNA 疫苗的 “跨界” 应用有多广?
如今的 DNA 疫苗,早已不只是 “预防针”,更是治疗癌症、自身免疫病的 “精准武器”,应用场景越来越广。
1. 传染病预防:应对突发疫情的 “快速反应部队”
DNA 疫苗的一大优势是研发周期短、生产快。一旦出现新的病毒(比如埃博拉、寨卡、MERS),科学家可以快速解析病毒基因,设计出对应的 DNA 疫苗,几周内就能完成生产。
2021 年,针对新冠的 DNA 疫苗 ZyCoV-D 获批上市,成为 DNA 疫苗走向人类应用的重要里程碑。它不仅稳定性强,而且单剂接种就能产生有效免疫,特别适合在疫情爆发时快速部署。
此外,DNA 疫苗还能应对 “超级细菌” 的挑战。比如针对多重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科学家研发的 DNA 疫苗能在体内产生特异性抗体,保护小鼠不患上致命肺炎,未来可能成为抗生素的重要补充。
2. 癌症治疗:量身定制的 “抗癌导弹”
这是 DNA 疫苗最让人期待的应用领域。传统癌症治疗(手术、化疗、放疗)往往 “杀敌一千,自损八百”,而 DNA 疫苗能精准激活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让 T 细胞直接攻击癌细胞,实现 “精准抗癌”。
(1)针对特定癌症的疫苗
目前,科学家已经研发出针对前列腺癌、乳腺癌、宫颈癌等多种癌症的 DNA 疫苗。
比如前列腺癌疫苗 pTVG-HP,通过编码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AP),能激活 CD8+ T 细胞攻击癌细胞。临床试验显示,它能显著延长患者的无转移生存期,而且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联用,效果更好。
宫颈癌的 DNA 疫苗则主要针对 HPV 病毒(人乳头瘤病毒)。HPV 是导致宫颈癌的元凶,而疫苗通过编码 HPV 的 E6、E7 蛋白,能清除体内的病毒感染,甚至让已经出现的癌前病变消退。比如 VGX-3100 疫苗,在临床试验中让不少患者的宫颈病变完全消失,为不想手术的患者提供了新选择。
(2)个性化 neoantigen 疫苗
这是 DNA 疫苗的 “终极形态”。每个人的癌细胞都有独特的基因突变,这些突变产生的 “新抗原”(neoantigen),是癌细胞的 “身份证”。
科学家通过测序患者的肿瘤组织,找到这些独特的新抗原,然后设计出专门针对该患者的 DNA 疫苗。这种疫苗能精准激活免疫系统,只攻击癌细胞,不会伤害正常细胞,而且能应对肿瘤的异质性,避免癌细胞 “逃逸”。
比如针对三阴性乳腺癌的个性化 DNA 疫苗,在临床试验中让 87.5% 的患者 36 个月内没有复发;针对肾癌的个性化疫苗,也能诱导出强烈的 T 细胞反应,控制肿瘤生长。
![]()
图 2:TcBuster 转座子系统的工作原理。通过电穿孔将转座子质粒和转座酶 mRNA 送入细胞,转座子整合到宿主基因组,持续表达目标蛋白。
![]()
图 3:DNA 疫苗的合成基因电路。通过逻辑门(AND/OR/NOT)精准控制抗原表达,实现靶向免疫。
![]()
图 4:DNA 编码单克隆抗体的作用机制。质粒在体内产生抗体,通过抗体依赖的细胞毒性(ADCC)杀伤肿瘤细胞。
五、未来可期:DNA 疫苗还要解锁哪些新技能?
虽然 DNA 疫苗已经取得了不少突破,但科学家们还在不断给它 “升级”,未来还有更多可能性。
1. 自我扩增 DNA 疫苗:用更少剂量实现更强免疫
这种疫苗在 DNA 中加入了病毒的复制基因,进入细胞后能自行扩增,产生大量抗原。比如针对流感的自我扩增 DNA 疫苗,剂量只要普通 DNA 疫苗的 1/100 到 1/1000,就能产生更强的免疫反应,大大降低接种成本。
2. 合成基因电路:让疫苗 “智能” 起来
科学家给 DNA 疫苗加入了 “逻辑开关”,让抗原只在特定场景下表达。比如只有在癌细胞所在的缺氧环境中,疫苗才会激活;或者只有当免疫系统发出炎症信号时,才开始生产抗原。这样既能提高疗效,又能减少副作用。
3. DNA 编码单克隆抗体(DMAb):一次接种,长期起效
这种技术相当于把 “抗体工厂” 直接送进体内。通过 DNA 疫苗编码治疗性抗体(比如抗 PD-1、抗 CTLA-4 抗体),让人体持续产生抗体,发挥抗癌或抗病毒作用。临床试验显示,针对新冠的 DMAb 能在体内持续表达 72 周,提供长期保护。
六、总结:DNA 疫苗的逆袭,是技术的胜利更是民生的希望
从被质疑 “免疫原性不足”,到如今在传染病预防和癌症治疗中崭露头角,DNA 疫苗的逆袭,离不开递送技术、基因工程等领域的突破。它不需要超低温冷藏,能在资源匮乏地区普及;生产成本低,适合大规模接种;还能反复接种、精准靶向,完美契合了全球公共卫生和癌症治疗的需求。
未来,随着个性化疫苗、智能基因电路等技术的成熟,DNA 疫苗可能会成为我们对抗传染病和癌症的 “全能选手”。或许用不了多久,我们就能接种上常温运输的 DNA 疫苗,甚至能为癌症患者量身定制专属的免疫疗法 —— 这不仅是医学技术的进步,更是每个人都能享受到的健康福祉。
你觉得 DNA 疫苗未来会取代 mRNA 疫苗吗?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看法~
识别微信二维码,添加生物制品圈小编,符合条件者即可加入
生物制品微信群!
请注明:姓名+研究方向!
本公众号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cbplib@163.com),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观不本站。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