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铜钟,不仅有灵,更有情
在容县的历史长河中,景子铜钟早已不是一口普通的古物,而是被世代百姓敬称为 “灵钟” 的精神象征。这一称号的正式确立,源于明代弘治年间灵钟亭的修建,但 “灵” 的内核,却早已在千百年的岁月中,通过一次次传奇经历深深烙印在铜钟与容县人民的羁绊里。
修亭之前:两次“抗命”显灵性
在灵钟亭修建之前,景子铜钟就已展现出惊人的“灵性”。
成化三年(1467年),都御史韩雍想将铜钟运往梧州作府治禁钟。运至龙湾时,铜钟突然坠入河中,众人费尽九牛二虎之力也无法打捞。最终,这个计划只能作罢。
![]()
不久后,守备指挥尹君又想将钟迁到城西。这次动用了上百名民夫,铜钟却纹丝不动。令人惊讶的是,当大家决定将其送回原处时,却只用了之前一半的力气就抬动了。
![]()
这两次“抗命”,在容县百姓眼中,正是铜钟“恋乡情结”的体现。它用这种方式告诉世人:我只愿守护这片土地和这里的人民。
灵钟亭的诞生:一个名字的由来
明弘治十五年(1502年)冬,梧州府节推曾侯来到容县。一日政务之暇,他登城远眺,看到东门谯楼上的铜钟,不禁感慨:“从唐宋至今七百余年,屡经战火,唯此钟完好保存,岂非神鬼护佑?”
当地教谕黄鹏向曾侯讲述了铜钟的神奇传说:每逢风雨之夜,此钟会飞往大莲塘与铜锅相斗;成化三年欲运往梧州,至龙湾忽坠水中,众人无法打捞;后来想迁往城西,百名壮汉也无法移动,但送回原处却只需一半力气。
曾侯听后深感震撼,决定捐出俸禄重修护钟亭。亭成后,他亲自题名“灵钟亭”,并请黄鹏作《灵钟亭记》。
![]()
梧州府志·卷之四·古迹 [清] 史鸣皋:灵钟亭在城东门谯楼北,相传钟飞龙潭,与龙相斗,即此。今钟移城东谯楼。
《灵钟亭记》的开篇就引用《张咏传》的典故:有人因更鼓敲得准时而被举荐为好官。黄鹏起初不以为然,后来亲眼见证后才信服。他悟出一个道理:政事治理得好,百废俱兴;治理不善,则百事懈怠。
在黄鹏看来,铜钟作为报时警备的“禁钟”,关系到民生治理。保护好铜钟,体现的是对政务的重视。曾侯重修灵钟亭的善举,正是良好政绩的体现。
黄鹏在记中写道:“大禹的鼎能飞入泗水,雷焕的剑可化龙而去,这些皆载于信史。既然知道鼎能飞、剑能化龙,对于这口灵钟的传说,也就可以理解了。”这位明代知识分子的开明见解,让灵钟的“灵”有了文化的根基。从此,“灵钟”这个称呼正式载入史册。
这种“灵与政通”的思想,将铜钟的“灵性”与官员的“政绩”相联系,赋予了灵钟传说深刻的执政为民寓意。
![]()
《粤西诗载》粤西文载卷三十“容县灵钟亭记黄鹏”,(清) 汪森编,四库全书本,第19页。
修亭之后:千年沧桑中的神奇守护
灵钟亭建成后,景子铜钟继续展现着它的“灵性”,在一次次历史劫难中化险为夷。
明末清初,容县遭遇“郭勇屠城”的惨剧,百姓的生命财产受到威胁,灵钟多次鸣响告诫民众疏散。这次战火中,铜钟的鸣响展现出悲天悯人的情怀。(详见雷达老师“郭勇屠城、灵钟报警”的故事)
![]()
清末民初,铜钟被移至容园,依然完好保存。
抗日战争时期,日寇侵入容县,铜钟被弃于壕沟。在烽火连天的岁月里,它奇迹般地被找回,未落入日寇之手。
![]()
解放初期,有人视铜钟为“封建遗物”,欲将其运往铁锅厂熔毁。幸运的是,容县首任副县长周昶旦及时制止,铜钟再次逃过一劫。
在接下来的各种运动中,许多文物遭到破坏,但这口铜钟始终得以保全。
在多次改朝换代、历史事件中,铜钟均安然无恙地留存下来,这种“冥冥中的保佑”,更体现了它的灵性。
灵在何处:千年相伴的情谊
景子铜钟的“灵”,究竟在何处?
它“灵”在神奇的传说中——与龙相斗、与锅相搏的奇幻。
它“灵”在历史的抉择中——一次次化险为夷,仿佛有神明护佑。
但它最“灵”的地方,在于与容县百姓建立的深厚情谊。一千二百多年来,它见证了容县的沧桑变迁,陪伴着一代代容县人的成长。
景子铜钟,这个容县人民的“老朋友”,它聆听过唐风宋雨,见证过悲欢离合,它的每一道纹路,都刻满了容县的记忆。
相信在未来的岁月里,这口灵钟还会继续陪伴容县人民,共同见证更加辉煌的历史篇章。因为它已经用自己的方式告诉世人:我与这片土地,这些人民,有着不解之缘。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