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身边,总有这样两种人。
面对同一个问题,一种人只能看到表面的现象,人云亦云,随波逐流。
而另一种人,却能穿透层层迷雾,直抵事物的本质,总能给出让人醍醐灌顶的见解。
很多人将这种差距,归结为智商、阅历。
但深到根子上看,真正拉开人与人之间巨大鸿沟的,是一个可以被刻意练习的习惯:深度思考。
![]()
01
第一步:从被动接受到主动追问
大多数人,都是信息的“接收器”。
看到一个新闻,接受它的结论;接到一个任务,遵循它的指令。
我们习惯于在别人划好的框架里打转,却很少去问一句“为什么”。
而深度思考的起点,就是把自己从“接收器”,切换成一个“探照灯”。
这个探照灯,就是不断地、刨根问底地追问。
丰田公司内部,流传着一个著名的“5 Why工作法”。
当一台机器停止运转,他们不会满足于“保险丝断了”这个表面答案。
他们会追问:
为什么保险丝会断?——因为电流过载。
为什么会过载?——因为轴承润滑不足。
为什么润滑不足?——因为润滑泵失灵了。
为什么润滑泵会失灵?——因为泵轴磨损了。
为什么会磨损?——因为没有安装过滤器,混进了金属屑。
你看,连续追问五个“为什么”,才找到了问题的真正根源。
哲学家苏格拉底说:未经审视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
同样,未经审视的观点,是不值得信的。
养成追问的习惯,对每一个“理所当然”都保持警惕。
当你对世界刨根问底,世界才会向你展露真相。
![]()
02
第二步:从孤立的知识到关联的智慧
很多人读了很多书,学了很多课,却依然无法进行深度思考。
因为他们的知识,是孤立的、碎片化的。
就像一堆散落的砖块,永远也无法建成一座坚固的大厦。
而真正的思考高手,都善于在知识之间,建立连接。
他们会搭建一个属于自己的“思维脚手架”。
投资大师查理·芒格,就是这方面最顶级的典范。
他从不局限于金融领域,而是疯狂地从心理学、物理学、生物学等各种学科中汲取智慧,建立起一个“多元思维模型”的框架。
当他分析一家公司时,他会用上心理学的“激励机制”,也会用上物理学的“断裂点理论”。
不同的知识在他脑中互相碰撞、连接,让他能看到别人完全看不到的维度。
智慧,不是知识的堆砌,而是知识的融会贯通。
不要孤立地学习。每当你学到一个新知识,都要主动地去思考:它和我已知的哪些东西有关联?它能解释我生活中的什么现象?
当你脑中的知识,从一个个孤岛,连接成一片大陆,深度思考便会自然发生。
![]()
03
第三步:从嘈杂的环境到独处的仪式
再厉害的大脑,也无法在嘈杂和干扰中,进行高质量的思考。
深度思考,是一项极其耗费心力的、需要绝对专注的活动。它天生就与喧嚣为敌。
而我们最稀缺的,恰恰是这份不被打扰的宁静。
所以,高手都懂得为自己,刻意地、定期地,创造一个“独处的仪式”。
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每年都会进行两次“思考周”。
在这段时间里,他会彻底地与外界隔绝,把自己关进一个小木屋里,只带上大量的书籍和资料。
他就在这种极致的寂静中,去思考微软的未来,以及科技的走向。
所有深刻的思想,都诞生于伟大的寂静之中。
你必须为自己, 开创出一段神圣的、不可侵犯的时间。
它可以是每天清晨的一小时,也可以是每周固定的一个下午。
在这段时间里,关掉手机,远离人群,与自己的思想进行一场纯粹的对话。
没有独处,就没有深度。
![]()
我总觉得,一个人的思考能力,就像一块肌肉。
有的人,任由它在日复一日的浅薄信息中,逐渐萎缩、松弛。
而有的人,则通过不断地追问、关联和独处,将它锻炼得无比强壮、坚韧。
这块肌肉的力量,最终决定了你能抵达的人生高度。
深度思考,不是少数天才的专利,它是一种人人都可以习得的习惯。
当你开始主动地、刻意地去训练它,你会发现,你眼中的世界,将完全不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