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阿姨,家里的冷冻馒头放了一周,还能吃吗?”60岁的李阿姨刚把早餐端上桌,就听邻居在厨房门口小声嘀咕。
自从她刷到“冷冻馒头有致癌物”的短视频,这几天居然整夜都睡不好,满脑子都是各种安全担忧。
张大爷不以为意:“我家冻一个月都吃得好好的,哪有那么邪乎!”可李阿姨越想越怕,连闺女送来的包子都没舍得解冻,生怕误吃了“砒霜”一样的毒物。
![]()
冷冻馒头真的会致癌吗?最近浙大发布权威科普,彻底击碎谣言。但暗藏在某些不当保存和加工中的“真毒素”,却远比误传的“砒霜”更可怕。
你以为安心囤馒头,就高枕无忧了吗?真正需要当心的健康隐患,很多人还在忽视。到底哪些馒头风险比你想象的要大,“砒霜一样”的致癌陷阱又藏在哪里?
很多人觉得“馒头冷冻后会变质”“反复解冻再加热容易产生致癌物”,这些说法是真是假?浙江大学食品安全团队的研究明确指出:合规制作、密封保存的冷冻馒头,并不存在所谓严重食物安全风险。
![]()
正规流程下,“冷冻”反而能延长馒头的新鲜度,抑制细菌繁殖,使其口感和营养最大限度保留。
但如果“冷冻-解冻”循环太频繁,或因包装破损,导致水分蒸发和细菌污染,可能影响风味,但绝不会在常规冷冻条件下产生致癌物。
根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GB 19295-2011)要求,-18℃以下冷冻储存的面点产品,微生物指标和安全性都有严控。
即便存放2-3个月,其致癌物(如丙烯酰胺)含量基本不升高。所以,“冷冻馒头含砒霜”的谣言,纯属无稽之谈,是不实信息。
![]()
真正需要警觉的,不是普通的冷冻馒头,而是某些反复烘烤、火候过重的面类食品,产生的丙烯酰胺。
丙烯酰胺被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认定为2A类可能致癌物,其毒性可致神经损伤和基因突变。
令人震惊的是,过度加热(如烘烤、油炸过度发黄变焦)后的馒头表皮,丙烯酰胺检测值最高能达到每千克上百微克,远远高于正常清蒸馒头。
![]()
有研究显示,馒头反复加热3次,每次温度超200℃,其丙烯酰胺含量最高可升高140%-180%。
而长期摄入超过欧盟建议的每日摄入量(每公斤体重0.5微克),相比“砒霜”(急性毒性,0.5毫克/公斤)的慢性、隐匿危害更难察觉,它在生活中更易被忽略、更难第一时间发现。
谁最易“中招”?爱吃“烤焦”、二次加热馒头、追求焦脆口感的家庭,往往最易摄入丙烯酰胺超标。
尤其是给孩子当早餐、老年人喜欢吃“锅巴皮”那一口,如果长期如此,风险可能悄悄积累。
![]()
避免丙烯酰胺风险其实很简单,关键在于科学加工和食用:
尽量避免二次高温烹调。冷冻馒头解冻后,用蒸锅加热最安全,时间以热透为宜,避免锅底煎烤、明火烤焦。
切勿反复冷冻、解冻。每次只取食用量,剩余密封保存,不要让馒头在室温下反复回温,预防细菌滋生。
留意颜色变化。馒头出现较深的焦黄、发黑部分,说明烹调温度过高,建议直接去掉,避免食用。
储存不超两三个月。家庭冷冻条件有限,不建议长期囤放冷冻馒头,最好2个月内吃完,口感和安全性更有保障。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