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称:吴昌硕 庚申(1920年)作 泼墨风竹 立轴
作者:吴昌硕 (1844~1927)
创作年代:庚申(1920年)作
尺寸:107.5×40.5cm
材质:水墨绫本
形制:立轴
题识:爵觚盘敦鼎彝钟,掩映清光竹一丛。
种竹道人何处住,古田家在古防风。
庚申腊月朔学吴仲圭泼墨,锋芒之沉着不及。吴昌硕年七十七。
钤 印: 聋、吴昌石、园菜果蔬助米粮。
![]()
吴昌硕《泼墨风竹》立轴:金石笔意与文人精神的终极表达
一、创作背景与艺术源流
1920年腊月(庚申年),77岁的吴昌硕创作此幅《泼墨风竹》立轴(107.5×40.5cm),题识中明确提及"学吴仲圭(吴镇)泼墨",实则是对元代文人画传统的致敬与超越。此作以水墨绫本为载体,诗书画印四绝合一:题诗"爵觚盘敦鼎彝钟"将青铜器与竹并置,暗喻金石气韵与文人风骨的融合;"古防风"的地名考据则指向吴昌硕故乡安吉的古防风氏国,隐含文化根脉的追溯。钤印"聋"(晚年自号"大聋")、"园菜果蔬助米粮"等,既是对清贫生活的自嘲,亦彰显其"以艺为粮"的精神追求。这一时期,吴昌硕已完成从"苦铁"到"老缶"的风格蜕变,其绘画以石鼓文笔法入画,形成"雄浑古拙,大气磅礴"的典型特征。
![]()
名称:吴昌硕 庚申(1920年)作 泼墨风竹 立轴(局部)
二、技法解析:金石写意的巅峰呈现
- 泼墨与篆籀的融合
画面以饱墨大笔横扫竹叶,墨色淋漓中见层次,竹竿则以中锋篆籀笔法一笔到底,如"金错刀"般劲健(参考2025年书画界对吴昌硕"金错刀法"的研究)。题识自谦"锋芒之沉着不及吴镇",实则通过飞白与浓墨的对比,形成"干裂秋风,润含春雨"的笔墨张力。这种"以书入画"的实践,源自其数十年篆刻与石鼓文书法的功底。 - 构图与空间的诗性经营
立轴形制强化纵向气势,竹枝自右下向左上斜出,与题识书法形成动态平衡。大面积留白营造"清光掩映"的意境,暗合"种竹道人"的隐逸主题。绫本材质使墨色渗透更具层次感,与同期纸本作品(如浙江省博物馆藏《墨竹图》)相比,更显浑厚苍润。 - 印文与文本的互文性
"园菜果蔬助米粮"朱文印,既呼应题诗中"古田家"的田园意象,亦揭示画家晚年"鬻画为生"的现实处境;"聋"印则象征其"大聋听市"的超然态度。三印位置经营如篆刻章法,构成画面不可分割的视觉元素。
![]()
名称:吴昌硕 庚申(1920年)作 泼墨风竹 立轴(局部)
三、艺术史定位与市场价值
- 文人画传统的现代转型
此作突破了传统"个"字、"介"字竹叶程式(见百度百科《墨竹图》词条),以泼墨结合金石线条,开创"重、拙、大"的新风。对比1917年前后作品(如《竹雀图》),此时吴昌硕画竹已完全摆脱形似束缚,进入"写气不写形"的自由境界。 - 市场表现与收藏脉络
吴昌硕晚年力作近年屡创高价:2021年《花卉十二屏》以2.093亿元成交,2025年东京萬邦拍卖同类《风竹》立轴估价100-150万日元。本幅经齐良芷弟子汤发周推介,兼具"海派"正统性与学术稀缺性。水墨绫本存世稀少,此作逾四平尺的尺幅与完整题跋,更具收藏溢价空间。 - 文化精神的当代启示
作品中"古防风"的地域指向与"爵觚盘敦"的金石意象,构成对传统文化根脉的守护。在20世纪西学东渐的浪潮中,吴昌硕以"古意出新"的实践,为传统艺术现代转型提供了范式。
结语:风竹啸傲的世纪回响
《泼墨风竹》不仅是吴昌硕艺术生涯的总结性作品,更是一座联通古今的精神桥梁——它将商周青铜的凝重、元代水墨的逸气、清代金石的金石力量,熔铸为水墨绫本上的永恒瞬间。那些在狂风中挺立的竹枝,既是文人"不可一日无此君"的品格象征,亦是一个古老民族在变革时代的文化宣言。正如缶翁所言:"画当出己意,摹仿堕尘垢",此作超越技法的层面,直抵中国艺术"以艺载道"的核心精神。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