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绘画一直强调书法和绘画是同根同源的。尽管许多人并不清楚何为 “源”,更不知何为 “同源”,但 “文” 与 “画” 皆通,是民国及民国之前画家的一个重要特点,这是人所共知的。
![]()
书画双绝,能与古人争锋,乃是当代书画名家的梦想。没办法,做艺人的,得有理想,得有英雄气概。王镛在书法和绘画上的造诣,自然吸引了不少学生。
王镛早年的山水画深受李可染的影响,注重写实,在构图上力求真实,颇具李家风格。20 世纪 90 年代,他的画风发生了变化,他把书法融入到画中,着重于点线的书写性,他的作品用错综复杂的线条介于抽象和具象之间,层层叠叠,追求荆浩、关仝、董源、巨然等人的山水精神,注重一种饱满的气氛和意境。
![]()
随着他的绘画创作,他省去了山水画中的勾、皴、擦、染,整个画卷皆由长短线条交错而成。山不再仅仅是山,树也不再只是树。李可染的恢宏气势在他的画中逐渐淡去,更多的是他将自己的书法融入画中,从而达到了一种自得其乐的境界。
中国绘画中的山水画,需继承前人的衣钵,在 “移思妙悟” 中寻找道之本源。然而,王镛对自己的线条太过自信,认为这就是一种新的创造,却与水墨的精神背道而驰。他的作品就像是用竹子编织而成,层层叠叠。看过的人只会一笑置之,看不懂的人会认为这是一种创新。
纵观山水画的历史,无数的革新者,都在这门充满艺术气息的艺术中奉献了自己。每一件艺术品,都是为了将自己的灵魂融入作品中,超越外在形式。
王镛虽然是中央美术学院的博士生导师,但也因此获得了一个传奇般的称号,并且他也很喜欢这个称号。这在当今画界是一种悲哀。
![]()
现代山水画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 “颠覆性” 的创新,即在西方美术理念的影响下,放弃了对 “墨” 的追求,转而以 “水墨” 来强调 “形”;另一类是 “模山范水” 式,即作者过分拘泥于前人成熟的文人笔墨模式,创作出一幅千年不变的山水画。
王镛看起来既不乏 “颠覆性” 的创新,也不“模山范水” 式。他的风景画不能超脱常规之外,表现出来的画面仍是老一套,毫无新意可言,且用笔单一,令人有审美疲劳之感。
![]()
王镛师从李可染,但他的起点是书法和篆刻,后来闯出了名堂。最近有一种现象,许多书法家和篆刻家都喜欢绘画,或模仿齐白石,或模仿黄宾虹。这也正应了民间常说的 “好字不如烂画” 的说法,所谓市井,就是市井。
事实上,在新中国建立以前,同样的条件下,任何画作都不如文字价值高。一个人的书法,能反映出他的真面目,他是谁?学识怎么样?看他的文字,看他的文章,总是让人印象深刻。
随着文明的衰落,人们进入了一个肤浅而又尴尬地看图时代。人们缺乏美感,这就造成了粗制滥造的现状。
但是,在中国绘画中,并不能仅仅靠一些笔墨就能够做到。所谓 “笔精墨妙”,其实只是一幅画的表象而已。不是临摹齐白石和黄宾虹,画上一两笔,就能达到与他们相同的境界。
![]()
中国绘画和一切艺术的本质都是相同的,不但要言之有物,还要有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并且能够以一种艺术的视角去把握这种感觉,这是艺术的精髓。
王镛的画出现了一些问题,实际上是与他的书法有关。王镛把 “秦砖汉瓦” 带入书坛,既是对碑学的继承,又是对 “民书” 的肯定,有利于书法的发展。
![]()
然而,他只是浅尝辄止,并没有将民俗文化雅化、升华,也没有进行艺术化处理,而是使其简单化、模式化、技术化。只有形似笔墨而无真正的笔墨神韵,始终徘徊于艺术之外,实在可惜。这种结果,不是学识不够,就是画技欠佳。
在绘画方面,王镛亦是如此。简单的组合,简单的笔触,重复的手法,重复的动作。山、山、水,一切都仿佛在沉睡。这样下去,情况只会越来越糟。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