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卢柯院士第15篇《Science》来了!16岁上大学,38岁当选院士,53岁任副省长

0
分享至


TOP推荐语

16 岁考入大学,30 岁晋升博导,32 岁执掌国家重点实验室,36 岁出任中科院金属研究所所长,38 岁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40 岁跻身德国科学院院士,41 岁成为美国《科学》杂志首位中国评审编辑,48 岁入选中国 “万人计划” 首批杰出人才(全国仅6人),53岁出任辽宁省副省长。卢柯院士的人生如同按下快进键,每一步都远超同龄,自带高光。

2025年11月6日,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辽宁材料实验室卢柯院士李秀艳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全球顶级科研期刊《Science》发表了题为“Strengthening Ni alloys with nanoscale interfaces of negative excess energy ”的研究论文。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辽宁材料实验室为第一完成单位

值得注意的是,卢柯院士目前已发表 15 篇正刊,其中 14 篇《Science》和 1 篇《Nature》。


16岁上南理工,38岁当选院士

2020年9月6日上午,2020年未来科学大奖颁奖典礼在北京举行,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卢柯荣获“物质科学奖”,以奖励他开创性的发现和利用纳米孪晶结构及梯度纳米结构以实现铜金属的高强度、高韧性和高导电性。

16岁上南京理工大学,30岁当博导,32岁担任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36岁出任中科院金属研究所所长,38岁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40岁当选德国科学院院士,41岁成为美国《科学》杂志的首位中国评审编辑,48岁成为中国“万人计划”的首批杰出人才6位人选之一。卢柯的人生就像安了加速器,每一步都走得比同龄人更快更受瞩目。


1、做科研,人比环境更重要

“做科研,人比环境更重要”

卢柯身上有两个绕不开的“标签”,第一个是“超音速”:16岁上大学,30岁当博导,36岁出任中科院金属研究所所长,38岁增选为中科院院士。2013年,48岁的他又成为“万人计划”首批杰出人才的6位人选之一。有人称他为“天才科学家”,他却相信上天给每个人的时间都是一样的。比起天赋,他更依仗严格的时间表和作息规律。

卢柯身上的另一个标签则是“中国制造”,从本科到博士研究生,一直在国内接受教育的他是地地道道本土培养的科学家。卢柯并不缺少出国深造的机会,1988年硕士毕业时,金属研究所就计划送他去日本读博士。彼时中国的科研条件、经费等远落后于日本,然而他决定留在金属研究所读博。

卢柯用行动证明了“人比环境更重要”。1990年,刚刚博士毕业的他在国际期刊上发表文章,提出制备纳米晶体的新方法——非晶晶化法,成为当今国际纳米材料的3种主要制备方法之一。

2、在国内外做科研没区别

2000年,卢柯发表在美国《科学》杂志上的第一篇文章,帮他在材料科学的世界权威领域打开了一扇窗。2003年和2004年,《科学》杂志两次刊登卢柯课题组的最新研究成果。2005年,《科学》总编辑邀请卢柯出任该杂志的评审编辑

“我们中国人总要有人参与这种全球顶尖学术类杂志的活动”,尽管日常工作和科学研究把卢柯的时间表安排得满满的,他仍坚持做好这份工作。因为此前《科学》的评审编辑里没有中国人,卢柯明白他代表的不是个人,还要代表一个国家在世界科学领域发出声音。2010年年初,卢柯应邀为《科学》撰写展望性文章《金属的未来》,这表明他已跻身世界材料科学的顶尖科学家队伍。

26年前,卢柯放弃去日本的学习机会,他认为“在国内外搞研究没有区别”。26年后,他已经有足够底气宣布,“在纳米金属制备上我们这儿是世界上最好的”。

卢柯喜欢用两句话勉励自己的学生,一句是“游戏远没有结束”,另一句则是“没有什么不可能。”比起花费大量时间在实验上,卢柯更看重思考的力量,如今他也把这种观念传递给自己的学生。他反复强调要培养学生做研究的兴趣,对于在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反而看得很淡。


3、求学成才之路

卢柯出生在甘肃华池一个偏远的山区,直到读高中时,他才从贫困的山区里走出来。虽然他的父母都是老师,对他的管教也非常严格,但并没有束缚他聪明而又不拘一格的天性。

卢柯从小就是一名学霸,他16岁参加高考,他以高过录取分数线60分的成绩考入了华东工程学院(现南京理工大学)机械系,攻读的是金属材料与热处理专业。进入大学之前,他对这个专业一无所知,只知道是一个工科专业,名字听上去也很喜欢。但进入大学之后才发现跟自己想象的不太一样,引以为傲的高考成绩也让他大失所望。原来在系里100多名同学中,他高考分数超甘肃录取线60多分,但全系120多人,他入学成绩倒数第二,高考英语也只有30多分。这让卢柯深深地吸了一口冷气。要想不落后,只有靠自己奋力追赶了。

那就从头学起,他玩命学英语,把专业最经典的英文原版教材——《位错引论》,花了一年时间翻译成中文看。


卢柯把全部的心思集中在学习上,四年之后他不仅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还考上了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生,攻读的还是相同的专业,他觉得这个领域里还有许多未知的世界。

1988年硕士毕业后的卢柯,获得了到国外去留学深造的机会。在别人眼里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但卢柯并不这么想,他觉得越简陋的环境,越能激发人的创新和斗志。科学的研究更取决于人的能力。最终,卢柯还是选择继续留在金属所里攻读博士学位。1990年卢柯获得了博士学位,他继续留在所里任研究员


4、做科研把自己“捂”进去

熟悉卢柯的人都知道,他除了锻炼身体没别的爱好,一心扑在工作上:几乎每个晚上都有工作,每周只休息半天,离开金属所不是回家就是去机场——参加国内外各种学术交流和会议,其他地方几乎不去。

他把自己定位成职业科学家,“不做科研,还能做什么?”他效率非常高,几乎是用半天的时间就能把一天的活儿干完。他一直在加速理解什么是科研,加速实践自己的科研想法。他的理由是:“越早经历,越早能修正自己的错误,死之前做有价值事情的时间就越多。”

为什么能这么快呢?卢柯认为客观上是自己运气好,主观上方法和努力很重要。学习有学习的方法,做科研有做科研的方法。跌跟头爬起来也有爬起来的方法。他的方法是“讲求效率,缺什么就学什么,不被动等待。”

2016年5月19日,在中国科学院大学玉泉路校区的科学前沿进展讲座上,他把自己的求学体会转送给在场的300多名国科大本科生:“去找兴趣,越早找到越好。国科大的科学前沿讲座涉及各个领域,是找兴趣的好机会。”

“这一轮精品讲座扫下来,你对什么感兴趣,你到底喜欢什么,应该会有点思路。至少你能了解到老师们的兴趣。有时候,改变你兴趣的,不是一个学科,而是一个人。你跟了一个导师,这辈子就可能‘捂’进去这个领域了,能‘捂’进去是好事儿。”

5、做科研就是自己和自己斗

“捂”进纳米材料领域后,卢柯一直专注于对材料“制备-结构-性能”关系的思考,并取得了一系列成就。2000年至今,卢柯课题组先后研究出“纳米孪晶结构”“梯度纳米结构”“纳米层片结构”等几种新型纳米结构,研究水平国际领先,为开发高综合性能纳米金属材料开辟了新途径。

不是没有过挫折和痛苦,卢柯的实验也曾好多次做不下去。他说,“做不下去时,就跳出来,放到更大的视野下去看看。”

1998年,卢柯在参加学术会议的路上偶遇一位国际大牛,他兴奋地说起自己在做的表面纳米化研究。大牛一瓢冷水泼下来,“你去看某某人的文章,有人早研究过了,nothing new。”

备受打击的卢柯并没有叫停实验。他读完文章后,仔细分析别人做了什么,还有什么东西可以做。他和学生花了很长时间做样品。从1997年—2005年,第一代样品做出来,卢柯觉得“完了,就到这儿为止了!”样品坑坑洼洼,粗糙度太大,根本看不见表面纳米层对力学性能的效果。

“要放弃吗?”

“要放弃,这是技术问题,但大目标不变。”

“万一错了呢?”

“有可能错,那你也得承受。科研有风险,这是一个斗智斗勇的过程。”

“跟谁斗?”

“跟自己斗!”

卢柯扔掉第一代样品,扔掉了之前的原理,换思路带领学生又做了五年,还是什么都没做出来。不过,这回他认定自己的思路是对的,不放弃。


2016年5月19日,卢柯在中国科学院大学科学前沿进展讲座现场

一年后,“两头粗中间细,界面光洁,强度和塑性都很高”的梯度纳米结构样品就做出来了。2011年,这项成果被发表在《Science》,起初大家都不相信能实现,后来又都跟风做。2015年,美国材料学会秋季大会上,还开设了专门研讨 “梯度纳米结构材料”的分会。

同时期,卢柯课题组还开展其他多项研究。2003年,他们发现利用表面纳米化技术将铁表层的晶粒细化到纳米尺度,其氮化温度显著降低。表面纳米化技术成功应用到了宝钢集团冷轧厂的拉矫辊上,大幅提高了拉矫辊的使用周期。

像这样能在短时间内投入使用的材料和技术是少数,“99%的新材料都停在死谷里,等待着走出去。”材料研发过程的复杂性、长周期、大尺度跨越、低成本要求,卡死了很多新材料走向实际应用,也让卢柯和很多从业者感到不幸,“大部分人在死之前,是看不到他研究的材料能用上的。”

编辑、审核:石瑾鹏

版权声明:本文由“ TOP大学来了 ” 综 合 自“Science、高分子科学前沿、 人民日报、新华网、中国科学院、 中国经济学人、TOP大学来了以往报道 ”,文章转摘只为学术传播,如涉及侵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修改或删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虽然毛主席享年83岁,保健医生却说:其实毛主席不具备长寿条件

虽然毛主席享年83岁,保健医生却说:其实毛主席不具备长寿条件

刘哥谈体育
2025-11-12 09:18:23
中国有权在日本驻军,高市早苗闯了大祸,日方意识到大事不妙!

中国有权在日本驻军,高市早苗闯了大祸,日方意识到大事不妙!

荷兰豆爱健康
2025-11-12 12:42:25
李连杰没穿“皮肤衣”!?

李连杰没穿“皮肤衣”!?

八卦疯叔
2025-11-12 11:05:01
斯诺克战报!赵心童拒绝连输5局,单杆136分救赛点,4-5紧追囧哥

斯诺克战报!赵心童拒绝连输5局,单杆136分救赛点,4-5紧追囧哥

刘姚尧的文字城堡
2025-11-12 05:37:40
155-69!广东创得分新高,狂赢86分斩获2连胜,王浩然8分钟轰21分

155-69!广东创得分新高,狂赢86分斩获2连胜,王浩然8分钟轰21分

萌兰聊个球
2025-11-12 15:58:54
鸽武缘恢复带货并公开道歉,谴责扇耳光比赛暴力:以后再不会参与

鸽武缘恢复带货并公开道歉,谴责扇耳光比赛暴力:以后再不会参与

杨华评论
2025-11-12 01:54:55
一克黄金要交150元税,金店价格已涨到1279元一克

一克黄金要交150元税,金店价格已涨到1279元一克

映射生活的身影
2025-11-11 11:07:05
我过了70岁才发现:拼搏半生换来的房子和存款,却成了一种负担

我过了70岁才发现:拼搏半生换来的房子和存款,却成了一种负担

蝉吟槐蕊
2025-11-07 10:29:57
1:3失利!2:4落败!孙颖莎连败队友,世界第一全运冲金遇挑战

1:3失利!2:4落败!孙颖莎连败队友,世界第一全运冲金遇挑战

阿晞体育
2025-11-12 14:03:16
中国人集体戒酒

中国人集体戒酒

马蹄烫嘴说美食
2025-11-12 11:33:45
全运会爆大冷!世界冠军1-4出局,林诗栋剃光头,男单16强落位

全运会爆大冷!世界冠军1-4出局,林诗栋剃光头,男单16强落位

知轩体育
2025-11-11 20:32:59
流量反噬?雷军抖音视频屡遭举报下架,粉丝少了几十万

流量反噬?雷军抖音视频屡遭举报下架,粉丝少了几十万

大白聊IT
2025-11-11 21:58:42
4.99万!刘强东新车价格大反转,轰动全网

4.99万!刘强东新车价格大反转,轰动全网

新浪财经
2025-11-11 09:08:48
SanDisk推出全球最小1TB USB-C闪存盘 可永久插在笔记本上

SanDisk推出全球最小1TB USB-C闪存盘 可永久插在笔记本上

龙剑秀南
2025-11-12 17:20:45
4分惜败!辽宁一胜难求,吴庆龙尽力了,刘子扬23分,李悦洲35+4

4分惜败!辽宁一胜难求,吴庆龙尽力了,刘子扬23分,李悦洲35+4

萌兰聊个球
2025-11-12 18:35:45
德媒:要不是中国把所有脏活累活全给干了,欧洲今天也不会这么惨

德媒:要不是中国把所有脏活累活全给干了,欧洲今天也不会这么惨

boss外传
2025-11-11 16:00:03
尺度惊艳,Netflix制作的3部成人动漫,太过瘾了

尺度惊艳,Netflix制作的3部成人动漫,太过瘾了

来看美剧
2025-10-12 21:22:41
反转!3岁幼童偷上千零食:门店老板还原真相,赔60又退50给家长

反转!3岁幼童偷上千零食:门店老板还原真相,赔60又退50给家长

奇思妙想草叶君
2025-11-11 22:16:23
4大岗位被正式移出事业编!“铁饭碗”时代结束,合同制成常态!

4大岗位被正式移出事业编!“铁饭碗”时代结束,合同制成常态!

搬砖营Z
2025-11-10 21:52:02
癌症去世的人越来越多?医生:宁可打打麻将,也要少做这6件事

癌症去世的人越来越多?医生:宁可打打麻将,也要少做这6件事

游古史
2025-11-11 11:37:32
2025-11-12 19:43:00
TOP大学来了 incentive-icons
TOP大学来了
高等教育|学术|高校与学科|
10001文章数 12702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科技要闻

前阿里人亲述: “经济上行”期双11什么样

头条要闻

高志凯:幸好荷兰政府失败了 否则开此先例将极其危险

头条要闻

高志凯:幸好荷兰政府失败了 否则开此先例将极其危险

体育要闻

消磨你上千小时的足球游戏,走过第20年

娱乐要闻

再王珞丹和白百何 明白两人"差别"在哪

财经要闻

段永平最新访谈:聊企业经营 投资理念

汽车要闻

7座皆独立座椅/新增5座版 体验第三代吉利豪越L

态度原创

时尚
家居
本地
数码
健康

“廓形穿衣法”太火了!掌握这5个法则让你美一整个冬天

家居要闻

情感之所 生活教会设计

本地新闻

云游安徽 | 凌滩玉魄淬千年,诗意钢城马鞍山

数码要闻

不叫笔记本电脑!新款智能键盘用上AMD/Intel CPU

血液科专家揭秘白血病七大误区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