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杏芝 黎海燕
红色文化是最宝贵、最深厚、最生动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对完善思政课程内容体系、增强价值引导功能、凝聚精神力量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将红色文化有机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既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路径,也是推动思政教育实现循序渐进、横向贯通、纵向衔接的内在要求。通过红色文化资源赋能一体化建设,能够有效贯通各学段、各环节与各要素,构建全域覆盖、立体联动的育人链条,从而实现对时代新人的文化浸润、思想引领和价值塑造。因此,深入挖掘并运用好红色资源这一“富矿”,使其成为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持续驱动力,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做好总体规划,统筹规划目标体系。红色文化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应以系统、前瞻的总体规划为基础,打破边界、学段、部门限制,构建一体协同、联动配合的教育体系和工作机制。其一,强化一体化管理,建立统筹协调的组织机制。 应组建专门指导委员会,负责统筹规划、资源整合与机制建设,围绕人才培养、师资建设、课程开发等核心环节进行系统部署,探索建立红色文化赋能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长效机制。委员会需依据上级教育主管部门要求,科学设定红色文化教育的总体目标、学段目标与课程目标,构建连贯递进的目标体系。同时应以学生核心素养培育为主线,明确各学段素养指标的具体表现与评价方式,确保红色文化融入工作规范有效实施。其二,开展一体化调研,完善过程监测与反馈机制。需定期组织专项调研,系统评估各学段红色文化教育的工作进展与实施成效,重点对课程设置、活动开展、学生认同度等维度进行动态监测与分析评估。调研结果应为总结工作经验、优化教育策略提供依据,也为下一阶段目标的有效落实奠定基础。其三,推动一体化教研,形成协同攻关的教研共同体。高校应发挥引领作用,联合中小学各学段教育主体组建常态化教研团队,通过专题会议、经验交流、联合研讨等形式,围绕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一体化过程中的重点问题、难点环节与关键议题开展协同研究与集体攻关,凝聚共识、共享智慧,共同推动教学卡点的疏通、难点的突破与短板的补强。
做好内容衔接,统筹规划课程内容。红色文化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须以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和学生认知发展规律为基础,通过系统化内容建设将红色资源转化为适配各学段的课程体系,为实现一体化育人提供坚实内容支撑。其一,加强理论研究与资源梳理,夯实教材融通的基础。应统筹区域思政教育与红色文化智库力量,组建专业团队,系统开展红色文化资源的整理、阐释与内涵提炼,为各学段教学提供学理支撑。同时,推进红色文化在思政教育中的应用研究,围绕资源开发、实施路径与机制建设等关键问题展开探讨,提出对策建议,为红色文化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指导。其二,突出教育重点与学段特征,构建适配的教材体系。要依托地方红色文化资源,遴选具有突出价值、育人效果显著、文化底蕴深厚的优质资源,科学融入思政课教材体系。在此基础上,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多元化课程系统,为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教育目标奠定坚实基础。其三,尊重认知规律与学段差异,实现课程内容的层次化设计。小学阶段侧重感性认知,课程内容宜采用故事化、形象化表达,融入浅显生动的红色文化故事与符号,注重意识启蒙与道德情感培养。中学阶段伴随学生抽象思维发展,应逐步增加红色文化的理论知识、历史背景与价值内涵等内容比重,帮助学生夯实知识基础、增强理论素养。大学阶段重在强化使命担当与主体自觉,红色文化融入应突出思想内涵、历史逻辑与实践导向,引导学生实现从理性认知向自觉行动的转化。
统合资源体系,拓展服务供给边界。红色文化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需以开放思维整合各类教育资源,突破时空限制,构建跨学段、多层次的“思政教育+红色文化”资源平台,实现资源的系统整合与开放共享。其一,推动技术赋能,建设数字化红色教育资源库。通过3D建模、高精度数字化采集等技术,对红色文物、文献档案进行数字化转化与修复,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直观的认知载体。同时借助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可对重要历史事件与场景进行虚拟重构,增强教学沉浸感与感染力。在此基础上,应加快建设一体化网络思政教育资源库,整合展示、体验与互动功能,构建集内容、平台与服务于一体的红色教育数字门户。其二,设立学段资源专区,完善模块化服务体系。应在数字化资源平台中设立大中小学专属资源模块,系统整合在线课程、名师讲座、教学案例与校本资源等内容,构建结构清晰、内容适配、便于获取的模块化资源服务体系,从而有效缩小区域和校际差距,促进红色文化教育的广泛覆盖与公平实施。其三,创新传播形式,拓展红色文化教育的时代载体。在自媒体传播环境下,积极运用贴近青少年认知特点的表达方式,可以增强红色文化的吸引力与感染力。同时借助微视频、直播、图文推送等新媒体形式传播红色故事与革命精神,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参与热情,推动红色文化教育在内容形式与传播渠道上的创新发展。
本文系2023年度广东省本科高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茂名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虚拟教研室”、2025年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高等教育专项)“数字化赋能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理论逻辑和实践路径研究”编号:2025GXJK001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广东石油化工学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