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记者 张渊
通讯员 覃佐丹 李久驷 陶祥
“看,我的江豚在金丝画里游起来了!”“这是‘双柳航天星’,是我用铜丝织的!”11月7日,每周五下午课后服务时间,武汉市新洲区双柳街中心小学的掐丝画社团教室里,总会响起孩子们清脆欢快的声音。
在这所新洲区唯一开设掐丝画社团的乡村小学,传统非遗技艺正焕发出全新的活力。而带领孩子们走进这场“金丝魔法”的,是一位坚守乡村的95后美术教师——陈御。
![]()
陈御正在指导学生
尽管家住武汉市区,陈御却选择每日往返90多公里,跨越长江,奔赴这所乡村小学。“乡村孩子的艺术梦想,同样值得被点亮。”他说。
陈御与掐丝画的缘分始于2014年。主修美术专业的他,多年来潜心钻研这项传统技艺,反复打磨铜丝弯折、彩砂填充的每个细节。2022年,双柳街中心小学成立掐丝画社团,陈御担起指导重任,其作品先后荣获市级二等奖、区级一等奖等多个奖项。
掐丝画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景泰蓝制作技艺”的衍生形式,以铜丝为笔、彩砂为墨,需经历画稿、掐丝、填砂、固定等多道工序。仅掐丝一步,就考验着制作者的耐心与精准。“刚开始觉得掐丝特别难,一根铜丝要反复调整,好几次都想放弃。”四年级学生陈祉妍的话,道出了不少孩子的初体验。
![]()
但在陈御的悉心指导下,孩子们渐渐沉下心来。经过一年多的学习,陈祉妍已能独立完成复杂作品,还以双柳航天基地为灵感,创作出充满想象力的“宇宙幻想生物”。五年级的刘芷涵则成了“江豚小画家”,从最初常常串色、线条不稳,到现在能精准勾勒家乡的“水中精灵”。“陈老师教我们把家乡的美画进作品里。”她说。
“掐丝画不仅是一门手艺,更是成长的催化剂。”陈御表示,在起稿、绕丝、填砂的过程中,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和专注力明显提升;通过小组协作和作品分享,他们的沟通能力和自信心也不断增强。
![]()
目前,社团里的小幅作品通常需要4课时完成,大幅作品则要8—12课时的精心打磨。孩子们将对家乡的热爱与对传统文化的敬畏,融入每一根线条、每一抹色彩。
除掐丝画外,双柳街中心小学还开设了编程、足球等多个特色社团,丰富乡村孩子的课余生活。面对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陈御有着独到见解:“科技不是对手,而是伙伴。”他正引导学生尝试用AI辅助设计线稿,让创意快速落地,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架起桥梁。
![]()
如今,陈御将课堂打造成“本土文化创作工坊”,把双柳的长江江豚、航天基地、乡村风貌等元素融入掐丝画教学,让孩子们用指尖“编织”家乡故事,使这个“独一份”的社团,成为新洲教育版图上一道亮丽的风景。
![]()
(来源:极目新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