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改革报)
转自:中国改革报
□ 王 欢
在辽宁,蛇素有“小龙”之称,寓意祥瑞,承续龙脉。这片土地上的蛇年民俗,借助口耳相传的故事、生动诙谐的曲艺、传统话本与精巧手工艺等多元形式,展现了浓厚的地方风情。在代代相传的辽宁民间叙事中,蛇的形象多元而灵动,常被寄寓非凡的能力与灵性,已深深融入地域文化的肌理之中,成为一方民俗传承中不可或缺的精神符号。
根据相关统计,《中国民间故事集成·辽宁卷》收录了多篇流传于当地的蛇题材民间故事,其中尤以《蛇郎》传说最为典型。该卷共辑录了三篇不同来源的《蛇郎》异文,呈现了这一故事在辽宁地区的流变与地域特色。与此同时,作为我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的《白蛇传》,通过评书、弹词、二人转、东北大鼓等艺术形式在辽宁广泛传播,历经本土化改编与演绎,深深融入了辽宁的地域文化土壤,成为民间口头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辽宁地区蛇类故事的产生,与其依山傍海的自然地貌密不可分,从不同的视角反映了人们的地域信仰和风土人情。
辽宁是一片文化积淀深厚的沃土,在悠久的历史进程中,这里的广大劳动人民不仅留下了灿烂辉煌、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遗产,也孕育出许多历史文化厚重、地域色彩鲜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列入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民间文学主要包括北票民间故事、医巫闾山民间文学、古渔雁民间故事、喀左东蒙民间故事、辽西古战场传说、义县风物传说等。
在我国,就非遗保护的成果而言,一直以来,各界对民间美术、传统技艺等技艺类的项目,以及传统曲艺、戏剧、音乐、舞蹈等表演类项目普遍关注,而对作为口头文学类非遗项目的民间文学却不够重视,这与其自身的表现形式有很大的关系。民间文学作为人类伟大的精神财富,构成了民族的共同记忆,共同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传承方式单一、展演过程生活化的特征。
民间文学的传播经历了三个阶段:口头传播、书面传播和信息技术传播。信息技术传播打破了时空的界限。在全球化与现代化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大量外来文化持续进入中国,给本土民间文学的传承与传播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面临着传播形式落后、传播方式单调、传播内容单一等问题。新媒介环境下,民间文学的传承与传播需要紧紧拥抱新技术,才能焕发出新的活力。随着5G技术的大规模普及,以及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深入应用,民间文学在呈现形态与传播机制方面正经历深刻转型。
就民间文学的对外传播而言,我国在国际传播领域投入了不少人力、物力,如申报文化遗产,参加国际交流会,组织参与海外文化年、文化周等活动,投放境外广告和纪录片等,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但各方面资源力量的整合还不到位,未能发挥整体的聚合效应。从民间文学对外传播的现状和存在问题来看,相关部门和研究者应根据遭遇困境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关对策,如培养相关翻译人才、考虑译入语国家的文化需求和海外受众的信息接受度与反馈,利用数字技术打破传播的地域空间限制等,保护和传承民间文学,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针对不同的传播对象、传播场域,采用不同的叙事方式,充分发挥共情作用,讲述有情感、有温度的中国故事,增强情感认同,展示更加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推动民间文学与数字技术的深度融合,需综合运用数字化存储、影像化再现、虚拟现实(VR)、信息可视化等现代技术方式,革新内容表现形式,借助新兴媒介工具与平台,拓展传播载体,从而重塑民间文学的当代形象,增强其在互联网信息洪流中的辨识度与吸引力,最终实现受众群体的重新获取。
辽宁民俗中独具特色的“蛇故事”,既是地域文化的生动载体,也是民间文学对外传播的有效切入点。这些常被称为“小龙”的灵蛇形象,融汇了自然崇拜与人文情感,兼具神秘性与亲和力,极易跨越文化边界实现共鸣。在推动对外传播的过程中,可借助数字化叙事、视觉化呈现与现代译介方式,将深植于山海之间的古老传说,转化为世界所能理解的文化符号。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美国哲学家、逻辑学家皮尔斯等曾提出,可将文化现象视为符号系统。索绪尔的符号是二元的,即能指和所指;皮尔斯的符号是三元的,即代表物、对象及解释项。两者共同构成了现代符号学理论的两大支柱,为我们提供了分析文化符号的强大工具。在辽宁民俗中,蛇的“所指”不仅是动物,更是“小龙”(权力/祥瑞)、“灵物”(智慧/法力)、“情感的象征”等。研究者可将“蛇”作为一个文化符号进行解码,分析如何将这个复杂的符号系统,通过现代传播手段(如影视、动漫、游戏)进行符号的转译与再创造,使其被国际受众所解读和接受。它不仅传递出辽宁人民对生命的理解与敬畏,更成为中国民间文学走向世界的一张情感名片。
国际传播不仅是媒体或涉外部门的事,任何组织、个人都责无旁贷,各种力量集结,才能多角度、立体式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这些都顺应了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远景目标的需求,保护中华传统文化的完整性和延续性,对现实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让外界看到当今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民间文学类非遗中的生动体现,有助于树立民族自信心和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期待本文能够引起各界对民间文学的广泛关注,提高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共同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以传承为根基推动传播,以传播为途径反哺传承。通过多元的解读与阐释,生动展现民间文学的魅力,让中国故事在世界唱响。
【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本文系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辽西走廊各民族共有共享的民俗活态符号的跨文化叙事体系构建研究”(L25BMZ001)研究成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