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内蒙古日报)
转自:内蒙古日报
![]()
![]()
□陈裕
“讲好内蒙古故事口袋书系列”由四册书籍组成,其中《黄河至北》,是由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院北疆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康建国所著。本书在深入研究史料的基础上,以讲故事的方式,选取了内蒙古地区与黄河相关的多个典型场景和历史片段,从历史人文等诸多方面,深入描绘了内蒙古地区独特的自然风光与浓郁的民俗风情,展现了黄河内蒙古段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
书中分为16个篇章,从黄河在内蒙古的起点开始,以时间为脉络,把黄河的认知以及相关的史料一一描述出来。这本书从文记到实地将黄河最北端的地理风貌、历史变迁、文化传承与民俗风情展现在读者眼前,每一页文字都流淌着黄河的雄浑气魄与文化渊源。比如作者在讲述河源河套的历史这一章节里,以古籍记载为史实考证,追溯黄河发源的真实概况。书中这样写道,“‘河’,在古代一般特指黄河。关于黄河的最早记载见于《尚书·禹贡》,其中有‘导河积石,至于龙门’的记载。《尔雅·释水》说‘河出昆仑虚,色白,所渠并千七百一川,色黄。’已经点出了黄河的基本特征。”书中像这样的引证多处呈现,为读者呈现着真实可靠的地域简章。
黄河“几字弯”的右上角,是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其境内黄河岸边的河口村是黄河上游与中游的分界点,黄河从这里结束了它北上的征程,转而由北向南冲入黄土高原。书中对黄河此段地理环境的描写,生动勾勒出这片土地的独特轮廓。从地域场景看人文发展的历史,作者借助黄河沿岸丰富多样的地貌讲述着农耕文明的发展,如水陆驿站燕家梁、南海子渡口码头、“乌海走廊”中的党项人、归化城的佛教召庙等,每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地点,都是对黄河文化的传播,既让读者领略到黄河这一中华民族母亲河幽深的文明脉搏,又从中感知到内蒙古地区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民俗风情。
在悠悠历史长河中,黄河一直都是中华民族引以为傲的存在。流经内蒙古境内的黄河河道,在历史上多次发生改道和水量的变化,从而不断改变着这一地区的面貌,历史的兴衰在这里反复上演,但文明却从未间断。从古代的游牧民族在此饮马逐草,到中原王朝的边疆防御与开发,这片土地见证了无数的战争与和平、民族的融合与交流。它曾是不同文化碰撞的前沿,游牧文化的奔放与农耕文化的内敛在这里相互交融,共同塑造了独特的黄河文化。书中提及的内蒙古地段以及相关的历史遗迹,无一不是这片土地上曾经的辉煌与沧桑的再现,因而作者的文字便有了生动的历史厚重感与深沉的民族自豪感。
书中还对内蒙古境内黄河所流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交融进行讲述。其中说道,河口在中国黄河水运史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以河口为中心的商户经营范围北至喀尔喀蒙古、俄罗斯地区,南达晋陕地区,东连察哈尔、京津地区,西接河套、宁夏、甘肃、新疆地区,所涉及的地域范围可谓广阔。河口的繁荣促成了从今呼和浩特到北京的一条新的商道的形成,这就是老一辈呼和浩特人经常说的大京路。据史料记载,那时候光在河口经营河渡的船舶就有200多只,河路船工有1000多人,商号90多家,伙计达2800多人。
商业的繁荣促进了人口的流动,带动了文化的交流与交融,特别是“走西口”,不仅是人口的大迁徙,也是文化上的大融通。晋陕文化对今天的呼和浩特、包头地区影响深远。建筑上,一些传统民居仍然坚守着晋陕文化的传统风格。内蒙古西部地区的二人台、漫瀚调等民间艺术,也是文化交融的典型例证。饮食上,莜面、炸糕、腌菜等典型的山西美食,在内蒙古西部地区已经成为特色食品。饴饹、焙子等面食既是山西传统面食,也是草原商路上的特色食物,特别是焙子能长期存放,成为远行客商的干粮。烧卖、羊杂也是多民族饮食习俗与地方物产相结合的典型,成为文化交融的例证,而这一切都与黄河有着千丝万缕、不可分割的联系。
本书图文并茂、文味悠长,是对黄河流域文化的一次深度解读,生动展现出内蒙古地区黄河文化的魅力。作者用翔实的引用和生动的笔墨讲述黄河文化,传递出对文化传承和保护的深度思考,以及对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的倡导,让读者仿佛置身于辽阔北疆,品读它史诗般的故事以及孕育的古老而灿烂的文明。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