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五届运动会(以下简称“全运会”)的赛事热潮在粤港澳三地持续升温。在这场体育盛会背后,数字孪生、AI智能体和多源数据融合等气象科技的创新实践正在发挥关键支撑作用,展现广东智慧气象发展最新成果。
广东省气象台副首席预报员韩浦城制作全运会气象服务专报。 摄影:王天巍
机制开局:织密“全链条、跨域化”保障网络
面对粤港澳三地联合承办的多样化需求,广东省气象部门创新构建“监测—预警—预报—服务—决策”全链条智慧气象保障体系,以全运会智慧气象保障系统为核心,通过专线与执委会指挥平台深度对接,实现预报服务产品的全流程生成与分发。
全运会智慧气象服务系统
在运行机制上,广州市气象局创新推出“131631”递进式服务模式,即提前1个月提供气候趋势预测,提前1周开展逐日预报,提前3天提供细化至逐3小时预报,赛事当天按6小时、3小时、1小时频次滚动更新,确保预报“层层递进、精准落地”。深圳市气象局建立“前店后厂”机制,首席预报员进驻赛事指挥中心(MOC),现场保障团队对接竞委会,后方气象台负责产品制作,形成“前端校正—后台输出—决策联动”的链条式响应,让预报建议快速转化为赛事调整方案。同时,粤港澳三地通过建立联合工作专班机制,实现跨境数据分钟级共享和协同研判,确保跨城赛事保障“零掉棒”。
技术破壁:打造“三维化、智能化”预报引擎
精准预报,离不开关键技术支撑。广东省气象部门将数字孪生、人工智能、多源数据融合等前沿技术融入气象服务,打造“三维、秒级、多要素”的精细化预报体系,让“看见风、量化风、用好风”变为现实。
数字孪生技术为赛事场景构建“气象显微镜”。针对开闭幕式场馆,气象部门完成 L4级实景建模(周边建筑 L3级、10公里范围 L2级),叠加晴雨与昼夜仿真场景,将场馆周边站点实况与逐时预报“嵌入”三维模型中,让气象服务从“凭感觉”走向“看数据”。
人工智能成为预报员的“智能助手”。广州市气象局主导研发全运会专项气象服务智能体“穗小天”,基于 DeepSeek、阿里通义千问(Qwen)等国产大模型,深度整合1.4万份广州本地气象资料与4.7万条赛事案例样本,实现“问答式预报”。
11月4日上午,广州市气象局新媒体团队工作人员石伟伟为记者介绍全运会专项气象服务智能体“穗小天”的功能。 拍摄:孙志清
多源数据融合技术“领衔出道”。粤港澳大湾区气象监测预警预报中心成功研发国内首个面向对象的时空多尺度气象资料同化系统(MOTOR-DA),每15分钟输出未来6小时天气数据,为全运会赛事气象服务筑牢底座。
精准落地:实现“个性化、定制化”预报目标
广东省气象部门针对不同赛事的气象敏感性,创新推出“一馆一策”等定制化服务,针对不同赛事特点预设个性化阈值,通过“红黄绿灯”风险提示模式,将专业数据转化为直观易懂的决策建议。
马拉松游泳赛事的海况研判,充分彰显超大城市的精密立体气象综合监测硬实力。作为全运会首个海上马拉松项目,风速(适宜≤5米/秒)与水温(适宜12℃至32℃)是关键指标。深圳市气象局科学分析近10年11月赛场数据,发现适宜气象条件概率达60%,高风险大风概率仅10%。针对赛事从七星湾调整至桔钓沙的需求,团队对比两地近5年风速数据,为选址提供科学依据。赛时,移动海洋观测设备实时监测水温与浪高,每30分钟向组委会推送海况安全报告,让运动员在舒适、安全的环境中竞技。
从机制协同打破地域壁垒,到技术创新重构预报逻辑,再到服务落地赋能赛事决策,全运会气象服务保障将充分发挥精准预报核心引擎作用,为智慧气象发展写下生动注脚。
作者:陈雪梅 汪至新 陈碧强 徐文文
编辑:王亮 贾静淅
发布:卢健
审核:段昊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