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访华结束的俄罗斯总理米舒斯京已经达到了他的目的,因为在11月3日到11月4日的两天行程中,中俄卫星导航系统已经签署了全新的合作路线图。
根据俄罗斯国家通讯社“塔斯社”的报道,米舒斯京这次访华一共拿到了两大成果。
俄总理访华请求格洛纳斯导航进一步兼容北斗导航,俄已经做好的最后的准备和打算。
![]()
(中俄签署新的卫星导航合作路线协议)
一座昂贵的围城
当俄罗斯总理米舒斯京在2025年11月踏上访华之旅时,外界的目光大多聚焦于常规的经贸议程。
然而,在那份长长的成果清单中,一份名为《2026-2030年中俄卫星导航合作路线图》的文件,却悄然锁定了一个关乎未来地缘战略格局的重大转向。
![]()
这绝非一次简单的续约。就在这次访问中,双方还仔细盘点了上一份五年路线图的落实成果。
这清晰地表明,俄罗斯对其国家导航系统——格洛纳斯(GLONASS)的发展逻辑,进行了一次彻底的颠覆。
这背后,是一种从固守孤城到寻求战略结盟的深刻转变,更是为一个可能充满风险的未来,所做的最后打算。
![]()
说起格洛纳斯,它的出身可谓显赫。源自苏联1976年的宏大计划,它与美国的GPS几乎是同龄人,属于全球卫星导航领域的开山鼻祖。
然而,这份与生俱来的骄傲,却在随后的几十年里,变成了一座将自己牢牢困住的围城。
![]()
这座围城的第一道墙,是它自己选择的技术路线。为了追求当时看来最顶级的抗干扰性能,格洛纳斯的设计师们押注在了“频分多址”(FDMA)技术上。
这个选择意味着,每一颗在轨卫星都必须使用自己专属的频率信号,其技术复杂度和制造成本,远非竞争对手可比。
![]()
相比之下,无论是美国的GPS,中国的北斗,还是欧洲的伽利略,都默契地选择了另一条路——“码分多址”(CDMA)。
这条路技术难度更小,成本也低得多,更利于推向广阔的民用市场。格洛纳斯从一开始,就给自己造了一座昂贵且孤僻的技术壁垒。
![]()
第二道墙,则是根深蒂固的思维枷锁。
苏联解体后的财政危机,曾让这套系统迅速崩溃,一度沦落到俄军在第一次车臣战争期间,竟要从国外采购民用GPS接收机来打仗的窘境。这本该是血的教训。
![]()
然而,即便普京在2002年启动重建,并于2011年让系统重焕新生,其顶层设计依然死守着“军用优先”的封闭思路,完全忽视了商业和民用市场的巨大潜力。
一个无法自我造血的系统,最终的命运只能是沦为缺乏活力的“花瓶”或“摆设”,无法形成良性循环。
![]()
直到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再加上上一代主力卫星的寿命集中耗尽,残酷的现实终于敲碎了这座围城的最后一丝幻想。
内外交困之下,这座曾经的骄傲之城已经难以为继,俄罗斯必须找到一条出路,一个能让自己突围的渡口。
![]()
共筑三座渡河之桥
这个战略渡口,最终指向了中国的北斗系统。
对俄罗斯而言,这不仅是开发面向民用市场的新一代格洛纳斯-K2系统,更是从完全封闭自建,转向与中国寻求深度合作。
而这一合作,并非停留在口头,而是由三座坚实的“技术之桥”具体构建而成。
![]()
第一座是“时间之桥”。卫星导航的命脉在于时间。
中俄双方签署的《时间互操作协议》,目标直指一个惊人的精度——将北斗时与格洛纳斯时的时间同步误差,控制在10纳秒以内。
![]()
这相当于让两个庞大的系统,拥有了几乎完全同步的“心跳”,这是深度融合的脉搏。
第二座是“信号之桥”。要让老百姓真正用起来,就必须让终端设备能“听懂”两种信号。
早在2019年,双方就联合发布了一款能同时处理北斗与格洛纳斯信号的多模芯片,奠定了硬件基础。
![]()
如今,双方更是在民用射频层面实现了兼容,确保一部手机、一台车载导航,能同时接收两个系统的信号而互不干扰。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2023年8月,俄罗斯发射了新一代K2系统的首颗卫星,并在一个月后,历史性地开始广播新的“CDMA”信号。
![]()
这标志着格洛纳斯主动拆除了自己的技术壁垒,开始拥抱更适合民用推广的主流技术,向北斗的“语言”体系靠拢。
第三座则是“大地之桥”。如果说前两者是无形的融合,那互设地面站,就是将两大系统在物理上牢牢绑定。
![]()
根据协议,中方在长春、乌鲁木齐和上海为格洛纳斯建设监测站,作为对等措施,俄方则在奥布宁斯克、伊尔库茨克和堪察加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为北斗系统建立起监测网络。
这不仅仅是为了技术监测,更是将彼此的坐标系牢牢地铆钉在对方的国土上,形成了一张覆盖欧亚大陆的庞大地基网络,构筑了合作最坚实的地理基础。
![]()
一张地缘战略安全网
当中俄双方的技术合作细节层层铺开,其背后超越技术的地缘战略意图也随之浮现。
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系统升级,而是在联手构建一个独立于美国GPS之外的,属于自己的战略“安全网”。
![]()
对俄罗斯而言,这次合作的意义是双重的,既是“续命”,也是“拜师”。
在现实层面,它迫切需要将技术更先进、系统更稳健的北斗,作为自身导航系统的关键备份,这是一条宝贵的“生命线”。
这给了摇摇欲坠的格洛纳斯一条新的商业生命线,一张走进新时代的珍贵“门票”。
![]()
更深层次的,是学习北斗在全球组网和商业化建设上的成功经验。
俄罗斯已经意识到,一个导航系统的长盛不衰,根本在于商业和民用市场的庞大支撑。与北斗的合作,无疑是为自己的新一代K2系统“拜师学艺”,注入商业基因。
![]()
而对于中国来说,这盘棋同样意义重大,是“破局”与“加固”。
长期以来,美国GPS在全球导航领域一家独大。与格洛纳斯形成合力,是联合打破这种单极主导地位的有力一步,能显著提升中俄在全球定位服务领域的话语权。
![]()
同时,这种深度的兼容互操作,也为中国的北斗系统增加了一层宝贵的冗余备份。
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为自己关键的太空基础设施再加一道“保险”,是加固自身安全性的关键步骤,是面对未来危机时的一份万全准备。
![]()
米舒斯京表示,热烈祝贺中共二十届四中全会成功召开,坚信中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将取得更大成就。俄中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当前处于历史最高水平。
彰显了俄中牢固的政治互信和两国人民的深情厚谊。俄方愿同中方加强高层交往,拓展贸易、投资、交通、能源、农业、数字经济、人文等领域交流合作,办好“俄中文化年”系列活动,不断丰富两国关系内涵。
![]()
结语
回看格洛纳斯这几十年的曲折历程,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关于技术围城、战略突围与地缘结盟的深刻故事。
从起步最早的导航巨头,到因自我设限而陷入困境的孤城,再到最终选择放下身段,与中国北斗共建“战略渡口”,俄罗斯用行动诠释了什么叫审时度势。
![]()
就在2024年8月,中俄双方决定进一步深化合作,追求更高水平的兼容互操作。这表明,双方的战略捆绑已经越来越深。
这种姿态,被外界解读为俄罗斯正在为可能发生的全球性风险,做最后的战略打算和准备。
![]()
这不再是一个简单的技术问题。它清晰地表明,在大国博弈的时代,关键基础设施的未来,早已不是单打独斗的技术竞赛,而是基于战略互信与技术融合的协同演进。
中俄通过北斗与格洛纳斯的深度融合,不仅为各自找到了新生与加固之路,更共同构建了一个足以影响全球导航格局的全新联盟。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