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曾经问礼于老子,老子赠送给孔子三句话,其实是后世儒生杜撰的,因为这三句话的意思与老子思想是背道而驰的。
有一句将孔子捧到无以复加地位的话,说“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将孔子比喻为天下人的指路明灯。殊不知,这句话本意是嘲讽孔子的,出自明朝李贽的《赞刘谐》。说有个人好儒,衣帽穿戴和言行举止都模仿儒生,刘谐见到后,讥笑他道:“你是不懂我的仲尼兄啊!”那人勃然大怒,说:“‘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你是什么人,敢称仲尼为兄?”刘谐道:“怪不得伏羲以上的圣人,整天都是打着灯笼走路。”那人被驳得哑口无言。
![]()
孔子的祖父是宋国人,叫孔防叔;孔防叔的孙子叔梁纥与颜氏女子在野外交合,生下孔子。孔子一生下来,头顶上就是“圩顶”(凹陷),形状如丘,所以取名为孔丘,字仲尼。
孔家先祖弗父何本来可以继位宋国国君的,却让给了厉公,因此,孔子算是贵族之后。礼仪制度由来已久,是维持统治阶级地位和社会秩序的道德工具,怪不得他要将礼教发扬光大。
![]()
孔子天生就是一个创教的人。他小时候与儿童嘻戏时,就学祭祀、飨宴时的“俎豆”之礼,俎和豆是盛放食物的礼器。
孔子年少时,家庭贫穷低贱,他做过鲁国季氏的史官,掌管称量粮食,处事公平;又做过掌管牧场的司职吏,牛羊成倍增长;然后逐渐做到鲁国司空。随后,他辞别鲁国,周游列国,游说各国学习他的礼仪,结果屡屡碰壁,最后又回到了鲁国。
![]()
他和学生南宫敬叔去周朝问礼,拜访了老子。临走时,老子送他,对他说:“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贵,窃仁人之号,送子以言,曰:‘聪明深察而近於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这段话什么意思呢?
![]()
我听说富贵的人以财送人,仁义的人以言送人,我不能富贵,窃用仁人名号,以言送子,说:“聪明睿智、洞察幽微而置自己于死地的人,是因为喜欢议论别人;博学善辩而危害到自身安危的人,是因为揭发别人的短处。为人子者,要心存父母,而不能专为自己着想;为人臣者,要心存国君,不能专为自己打算。”
这段话前面部分是铺垫,后面三句是重点,强调了父子、君臣的伦理关系,也就是儒家那套等级关系。这与老子思想完全不符。
![]()
孔子虽然也是个睿智的人,但他那套礼仪不符合自然规律,只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地位和社会秩序。儒家世界观的局限性就在于:自然界以天地为至尊,人世间以皇帝为至尊,所有事物都是围绕着这个中心来运行的。实际上,万事万物是生克制化的关系,既相生又相克,既对立又统一,斗争是事物前进的方式,统一是事物平衡的状态,没有哪一种事物是至高无上的,没有对头或制约的,所以也就没有尊卑贵贱的等级关系的存在。比如,狮子、老虎在自然界中看似无敌的,实则也有制约它们的对头,如毒蛇;毒蛇看似没有对头,却有蜜獾吃它,以此类推……人类社会的制度设计也应该这样,才算顺应自然规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