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佛经记载来看,佛陀对于幻术、魔法这一套并不认同,他要求他的信徒“不幻不伪,贤善质直”。在追求最终智慧解脱的佛陀来看,幻术是一种邪行,是应该杜绝的技艺。
既然如此,佛教僧侣应该不用幻术才对。但事实并非如此,为了传教的需要,天竺、西域佛教僧团普遍使用了幻术和魔法手段。虽然不同的僧人有着自己不同的宣道传教能力,但是,他们所发挥“神异”的地方,无非就是在当时技术落后的环境下,使用一些取巧的小手段,或以某些不为人知的技术为信徒或民众解决难题。甚至,我们在文献中见到的一些“神异”,其实可能就是一种“善意的吹牛”,如“日行千里”什么的。
要征服古代社会中那些满脑子神神鬼鬼的上层统治者,光靠说理不行。三国时期在东吴传教的康居国僧人康僧会说服孙权支持佛教,靠的就是这种小把戏。
据《出三藏记集》卷13、《高僧传》卷1、《开元录》卷2等载,康僧会祖籍康居,世居天竺,因其父经商而移居交趾,十余岁父母双亡后即出家。三国吴赤乌十年(247)至建业,因请得舍利而令孙权叹服,为之立建初寺,是为江南佛寺之始。僧史文献中记载的康僧会“请舍利”事件极具戏剧性,可能就是一种幻术的施展。
吴赤乌十年(247),康僧会到建业,营立茅茨,设像行道。但是当时的东吴之地,只见过佛教信仰居士,从没见过像康僧会这样剃发易服的出家僧人,所以纷纷怀疑他不是个得道之人,于是,孙权召见康僧会,他们之间有一段很有趣的对答:
〔孙权〕召会诘问:“有何灵验?”会曰:“如来迁迹,忽逾千载。遗骨舍利,神曜无方。昔阿育王起塔,乃八万四千,夫塔寺之兴以表遗化也。”权以为夸诞,乃谓会曰:“若能得舍利,当为造塔。如其虚妄,国有常刑。”
而康僧会随后恭请舍利的举动更为惊心动魄,几乎就是一场无中生有的幻术表演:
洁斋静室,以铜瓶加几,烧香礼请……既入五更,忽闻瓶中枪然有声,会自往视,果获舍利。明旦呈权,举朝集观,五色光炎照耀瓶上。权自手执瓶,泻于铜盘,舍利所冲,盘即破碎。权大肃然惊起,而曰:“希有之瑞也。”……由是,江左大法遂兴。
文献中康僧会请舍利的这段记载,是他作法三七,到了21天之后才进奉孙权的。要么舍利是其预先带来,要么就是在这21天之内又想了别的办法达到了目的,总之,他的行为必须包装为“作法”这样一种仪式,用这种看起来“无中生有”的幻术类手段才能征服为难他的权势者孙权。
法术中最普遍应用的,就是日行千里、灭火、出水、通鸟兽语、伏虎,等等。
(1)通鸟语的安世高与能伏虎的竺佛调
僧人传教与修道,无论在山寺还是行进在途中,跟一般人相比,同飞禽走兽单独或面对面接触的概率要高得多,所以他们至少要掌握一些应对野生动物的知识和能力。如佛陀耶舍13岁的时候,跟随老师于远行旷野逢虎,他老师想避开卧虎走别的道路,佛陀耶舍判断说:“此虎已饱,必不侵人。”虎一会儿果然离去了。这个事例说明,远行传道的僧人对于野兽行为的判断力,是一项必须具备的能力。
东汉末年,大约在汉桓帝时期活跃在大江南北的安息国僧人安世高,就有许多神异传说,僧传说他精通外国典籍及七曜五行医方异术,最为称道的是精通鸟兽之声。据说他在西域的时候,跟一同修道的僧人们在道上前行,忽然见到一群燕子叽叽喳喳地飞过,安世高就对同伴们说:“燕云应有送食者。”走了不久,果然有信众来迎接他们,送来了食物。
伏虎最有名的是来自天竺的竺佛调和耆域。竺佛调是东晋十六国时期僧人,据《高僧传》记载,他是佛图澄弟子,住常山(治所在今河北真定),后不知所终。竺佛调跟他的老师佛图澄一样,也有高明的医术,所以所居山寺附近的信徒往往都到他的寺中就医。令弟子和信徒们不解的是,竺佛调经常自己单独进山,很长时间才回来,大家都不知道他做什么去了。有一次有人偷偷跟在他后面,山行数十里地,到天暮时分大雪纷飞,只见竺佛调进入山岩间的老虎窟中借宿。一会儿,老虎也回来了,跟竺佛调一起在虎穴中相安无事地各自休息。只听得竺佛调对老虎说:“我夺汝处,有愧如何。”老虎闻声居然乖乖起身下山去了,躲在一边看的弟子直吓得心惊胆战。另一个伏虎有名的耆域是晋代僧人,晋惠帝末年自天竺经扶南来华,据说在从襄阳过江后到洛阳的途中,耆域迎面碰到了两只老虎,本来八面威风的兽中之王见到耆域竟两耳收敛、尾巴下垂,一副乖乖虎的模样。耆域上前摸摸虎头,两只老虎下道而去。耆域的这一举动,立刻引起了道上行人的注目,都纷纷跟他前行。
(2)日行千里的佛陀耶舍、耆域和求那跋摩
能日行千里是每一个长途跋涉的人最渴望的,徒步走过千山万水,到几万里之遥传教的僧人们,更是期望自己能有这样的本领。既能快速到达目的地,又可以在面临权势者的追杀或强盗的劫掠、自然界风雨雷电的肆虐时,也能瞬间逃脱,安然传道。所以,那些千辛万苦到达中原的西域僧人们,有时候也免不了善意地夸大一下自己的长途跋涉能力。
鸠摩罗什的老师罽宾僧人佛陀耶舍就有这样的传说,佛陀耶舍从罽宾东适龟兹,法化甚盛。当时已经到达河西姑臧的鸠摩罗什邀请他到中原,佛陀耶舍备好盘缠粮食,准备出发,但是龟兹信徒不让他走,只好留了下来。一年以后,佛陀耶舍对身边的弟子说:“吾欲寻罗什,可密装夜发,勿使人知。”弟子担心被龟兹国人追上又走不了,于是佛陀耶舍乃取清水一钵以药投入,咒数十言,同弟子用念过咒的药水洗足,连夜就偷偷上路了,等到第二天天明的时候,已经行走了数百里路程。佛陀耶舍问弟子:“何所觉耶?”弟子的回答是:“唯闻疾风之响,眼中泪出耳。”等第二天龟兹国人再追赶他们,还哪里能追得上。
有日行千里传说的当然不止佛陀耶舍,耆域和求那跋摩据说也有这样的本领。耆域是晋代僧人,据《高僧传》卷9等载,本为天竺人,晋惠帝末年自天竺经扶南来华并至洛阳,是有史记载的第一位经海路来华的天竺僧人,后洛阳兵乱,辞还天竺。求那跋摩是南朝宋僧人,据《高僧传》卷3等载,本为罽宾王族,年二十出家,精于戒律和禅学。历游师子国、阇婆国等地。求那跋摩展示他的这种本领不像佛陀耶舍那样是一夜数百里疾走,而是在他所修禅的禅室和山寺之间,两者相距数里,据说他无论狂风雨雪,都能“或冒雨不沾,或履泥不湿”,简直就像飘一样。所以,时众道俗,莫不肃然增敬。
耆域的神奇本事则更为厉害,他在晋惠帝末年到达襄阳的时候,要坐船过江,但是船人见他衣服弊陋,看不起他而不愿意让他上船。可等渡船到达北岸的时候,耆域早就神不知鬼不觉地先头到达北岸了,也不知道他用了什么方法。
最为神奇的是,晋末洛阳兵乱,他要辞还天竺之时,同道与弟子们为他送行,看他在前面走得很慢,但大家就是追不上,耆域又拿手杖在地上画线曰:“于斯别矣。”据后来有人说,就在送别的当天日落时分,有一个叫胡湿登的西域商人在距离洛阳9000多里地的流沙碰到了耆域和尚。
传道僧人们要走很长的路才能到达传道的地方,渴望一日千里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虽然不能一日千里,但制造些神奇传说,总会为那些在漫漫险道上跋涉的信仰者提供无上的鼓励和希望。
本文摘自《胡僧东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