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僧说出业力轮转的全过程,听完后你就明白为什么善恶终有报应了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本文资料来源:《华严经》《阿毗达磨俱舍论》《法句经》
图片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纯属虚构,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

业力轮转,这四个字在佛门中重逾千钧。多少人听过"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却不明白这其中到底藏着怎样的天地运转之理?为何有人行善一世却依然困苦?为何有人作恶多端反倒荣华富贵?难道因果真的只是用来劝人向善的说辞?

《阿毗达磨俱舍论》中说:"业能引后有",一个"引"字,道尽了业力轮转的玄机。业,不是惩罚,不是奖赏,而是一种推动生命在三界六道中流转不息的力量。就如同种子必然发芽,泉水必然下流,这是宇宙的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当年世尊在灵鹫山说法,座下五百罗汉齐聚。其中一位尊者突然起身,向佛陀请教了一个困扰众生千年的问题。佛陀听完,环视四周,缓缓道出了业力轮转的全过程。那一番话,让在座的比丘们当场有三十余人证得阿罗汉果,百余人得不退转。究竟佛陀说了什么?这业力轮转又是如何运作的?



那是佛陀成道后的第二十年,正值雨季安居。舍卫城的祇树给孤独园里,僧众云集。这一日午后,阳光透过娑罗树的枝叶洒在地上,斑驳陆离。佛陀刚刚讲完《法句经》中的一段,准备入静。

就在这时,座下一位名叫摩诃迦旃延的尊者站起身来。这位尊者出身婆罗门世家,未出家前精通吠陀经典,善于论辩。他向佛陀合十一礼,恭敬地问道:"世尊,弟子昨日在城中化缘,遇到一桩怪事,心中不解,恳请世尊开示。"

佛陀睁开眼,目光温和地看着他:"但说无妨。"

摩诃迦旃延说:"弟子昨日路过一户人家,见院中有位老者,年近七旬,双目失明,衣衫褴褛,正跪在烈日下向天祷告。他的儿子站在一旁,身穿绫罗绸缎,手持金樽,正与几个朋友饮酒作乐。弟子打听之下才知,这老者年轻时乃是城中首富,乐善好施,修桥铺路,救济贫困,做了一辈子善事。可到了晚年,家道中落,儿子不孝,甚至将他赶出正房,让他住在柴房,每日只给一碗薄粥。"

"而那个不孝子,年轻时作恶多端,欺男霸女,横行乡里,却接手父亲的家业后生意兴隆,财源广进,娶了三房妻妾,日日笙歌。世尊,弟子不明白,这老者一生行善,为何晚景凄凉?那恶子作恶累累,为何反倒荣华富贵?这因果报应,到底是怎么回事?"

这一问,不只是摩诃迦旃延的疑惑,也是在座许多比丘心中的困惑。众人纷纷抬起头,望向佛陀。

佛陀并不急着回答,而是反问道:"你说那老者行善一生,是否问过他年轻时做过什么?"

摩诃迦旃延一愣:"这个......弟子倒是没有细问。"

佛陀微微一笑:"你只看到他晚年行善,却不知他年轻时的所作所为。那不孝子今生富贵,你可知他前世种下什么因?"

这一问,让摩诃迦旃延更加迷惑了。佛陀见状,抬手示意大众安坐:"今日,我便将这业力轮转的前因后果,从头到尾讲给你们听。"

佛陀缓缓开口:"业力轮转,不是一生一世的事,也不是简单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么简单。众生之所以看不清因果,是因为不明白业力运作的过程。业分三种:身业、口业、意业。你们所做的每一件事,所说的每一句话,甚至心中起的每一个念头,都会形成业力,储存在你们的阿赖耶识中。"

"阿赖耶识,就如同一个巨大的仓库,储存着无始以来你们所造的一切业。这些业,有的已经成熟,有的正在成熟,有的还在等待成熟。就像田地里的种子,有的今年播种今年收获,有的今年播种明年收获,有的今年播种要等十年二十年才能收获。"

阿难在一旁听得入神,忍不住问道:"世尊,那如何判断哪些业先成熟,哪些业后成熟?"

佛陀说:"这就要看业力的轻重缓急了。业有四种:顺现法受业、顺次生受业、顺后次受业、不定受业。"

"顺现法受业,就是今生造业今生受报。比如一个人今天种了庄稼,三个月后就能收获,这就是现世报。但这种业,必须具备极强的力量才行。什么样的业力极强?一是极善,二是极恶。"

"极善,比如一个人突然发起无上菩提心,愿意舍弃一切救度众生,这种强大的善念,可以让他立刻感受到心灵的清净和喜悦,甚至证得果位,这就是顺现法受业的善报。极恶,比如一个人杀害自己的父母,这是五逆重罪,造下这样的恶业,往往会立刻感受到极大的痛苦和恐惧,身心俱损,甚至猝然死亡,堕入地狱,这也是顺现法受业的恶报。"

"但大多数人,一生中既没有发起极强的善心,也没有造下极重的恶业,所做的都是普通的善恶之事。这些业力,就无法在今生成熟,而要等到来世,这就是顺次生受业。"

摩诃迦旃延听到这里,似乎有所领悟,但又不完全明白。佛陀看出了他的困惑,继续说道:"你说的那个老者,今生行善却晚景凄凉,就是因为他今生所做的善业,是顺次生受业,要等到来世才能成熟。而他今生的苦报,则是因为他前世,甚至前几世所造的恶业,在今生成熟了。"

"那个不孝子呢,今生作恶却荣华富贵,是因为他前世曾经种下了很大的善因,这个善因在今生成熟了,所以他能享受富贵。但他今生所造的恶业,同样会储存在他的阿赖耶识中,等到来世,甚至后世,这些恶业成熟时,他就要承受相应的果报。"

座下的比丘们听到这里,纷纷点头,但又有人提出新的疑问。一位年轻的比丘问道:"世尊,既然善恶都有报,那为何不是立刻就报?为何要等到来世,甚至更久以后?这岂不是让作恶的人有恃无恐,让行善的人心生退转?"



佛陀摇了摇头:"你这个问题,正是众生不明因果的关键所在。业力之所以不能立刻成熟,是因为业力的成熟,需要因缘具足。"

"打个比方,一颗种子要发芽,需要土壤、水分、阳光、温度等诸多条件。如果只有种子,没有土壤,种子就无法发芽。如果有土壤,却没有水分,种子还是无法发芽。即使有了土壤和水分,如果温度不够,种子依然无法发芽。只有当所有的条件都具足了,种子才能发芽、生根、开花、结果。"

"业力也是如此。一个人造下了某种业,这个业就像种子一样储存在阿赖耶识中。但这个业要成熟,必须要等到相应的外缘具足。有的业,今生就能遇到合适的外缘,所以今生就成熟了。有的业,今生遇不到合适的外缘,就要等到来世,甚至更久以后。"

"比如,一个人前世对某人起了杀心,但因为种种原因没有杀成,这个恶念的业就储存了下来。到了今生,如果他和那个人没有相遇,这个业就暂时不会成熟。但如果今生他们又相遇了,而且外缘也具足了——比如两人发生了矛盾,他又有了杀害对方的机会——这时,前世的业力就会推动他,让他产生强烈的杀心,最终可能真的造下杀业。"

"所以说,业力不是立刻就报,而是要等因缘成熟。这就是为什么有的人今生行善却遭遇不幸,有的人今生作恶却平安无事。并不是因果不灵验,而是他们今生的遭遇,是前世,甚至更久以前的业力在今生成熟的结果。而他们今生所造的业,还在等待将来的因缘成熟。"

佛陀说到这里,停顿了一下,环视四周。只见众比丘有的若有所思,有的面露喜色,有的则更加困惑。

这时,座下另一位尊者舍利弗起身问道:"世尊,弟子还有一个疑问。既然业力要等因缘成熟才能受报,那是不是说,只要不让因缘成熟,就可以避免恶报?"

佛陀赞许地看了舍利弗一眼:"这个问题问得好。理论上说,如果一个人造了恶业,但他能够及时忏悔,修习善法,改变自己的心念和行为,确实可以延缓甚至转化恶业的果报。但是,要想彻底消除业力,只有证得阿罗汉果,超脱三界,才能不再受业力的牵引。"

"业力就像影子一样,跟随着你。只要你还在三界中轮回,业力就会如影随形。你可以通过修行来改变业力成熟的时间和程度,但要想彻底摆脱业力,唯有证得涅槃,超脱轮回。"

舍利弗听后,若有所悟,又问:"世尊,那业力到底是如何一步步推动众生在六道中轮回的?这个过程又是怎样的?"

佛陀点了点头:"这个问题,正是今天我要讲的核心。业力轮转,不是一个简单的因果关系,而是一个复杂的、环环相扣的过程。这个过程,分为十二个环节,佛法中称为'十二因缘'。"

"十二因缘,也叫十二缘起,是揭示生命轮回奥秘的钥匙。这十二个环节分别是: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

"无明,是一切轮回的根源。无明不是没有智慧,而是对真相的无知。众生因为无明,看不清世界的真相,误以为有一个实在的'我',误以为外在的世界是真实的,误以为可以通过追求外在的东西来获得永恒的快乐。"

"因为无明,众生就会产生'行',也就是造业。身体的行为、语言的表达、内心的念头,这一切都是'行'。你们每时每刻都在造业,善业、恶业、无记业,这些业力不断积累,储存在阿赖耶识中。"

"'识',就是阿赖耶识,是储存业力的仓库。当一个人死亡时,肉身会消亡,但阿赖耶识不会消亡,它会带着这一生所造的业力,投胎转世。这就是为什么人死后不是一了百了,而是会继续轮回。"

"阿赖耶识带着业力投胎转世后,就进入了'名色'阶段。'名'是精神,'色'是物质。在母胎中,一个新的生命开始形成,精神和物质结合在一起,这就是'名色'。"

"随着胎儿的成长,'六入'逐渐形成。'六入'就是眼、耳、鼻、舌、身、意这六种感官。有了感官,生命就能与外界接触。"

"'触',就是感官与外界的接触。眼睛看到颜色,耳朵听到声音,鼻子闻到气味,舌头尝到味道,身体感受到触觉,意识产生念头,这一切都是'触'。"

"因为'触',就会产生'受'。'受'就是感受,有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你看到美丽的风景,产生愉悦的感受;你听到刺耳的声音,产生痛苦的感受;你闻到香气,产生舒适的感受。这些感受,推动着你继续与外界互动。"

"有了'受',就会产生'爱'。'爱'不是爱情,而是贪爱、执著。你对愉悦的感受产生贪爱,想要一直拥有;你对痛苦的感受产生厌恶,想要远离。这种贪爱和厌恶,就是'爱'。"

"因为'爱',就会产生'取'。'取'就是追求、抓取。你拼命追求能给你带来快乐的东西,拼命逃避能给你带来痛苦的东西。这种追求和逃避的过程,又造下了新的业力。"

"'取'会导致'有'。'有'就是业力的积累,是未来轮回的因。你在追求和逃避的过程中,不断造业,这些业力储存在阿赖耶识中,成为你下一世轮回的动力。"

"有了'有',就会有'生'。当这一世的生命结束时,阿赖耶识带着储存的业力,再次投胎转世,开始新的一生。这就是'生'。"

"有'生',就必然有'老死'。每一个生命,从出生那一刻起,就注定要走向衰老和死亡。而死亡,又是下一次轮回的开始。"

佛陀讲到这里,声音低沉而有力:"这十二个环节,环环相扣,循环往复,这就是业力轮转的全过程。众生就是这样,在无明的驱使下,不断造业,不断轮回,永无止境。"

"所以,要想打破这个轮回,就必须从根源入手,破除无明。只要无明还在,轮回就不会停止。只有证得智慧,看清世界的真相,看清'我'的虚妄,才能停止造业,才能超脱轮回。"

座下的众比丘听得如痴如醉,有的人甚至当场落泪。摩诃迦旃延更是感慨万千,他再次起身,向佛陀顶礼:"世尊,弟子明白了。那老者今生行善却晚景凄凉,是因为他前世造下的恶业在今生成熟。那不孝子今生作恶却荣华富贵,是因为他前世积累的善业在今生成熟。而他们今生所造的业,还在等待未来的因缘成熟。"

佛陀点头微笑:"正是如此。业力轮转,从来不是一世的事,而是三世因果。过去的业,决定了现在的果;现在的业,决定了未来的果。你们看到的只是现在,却看不到过去和未来,所以会觉得因果不公。"

"但实际上,因果从来没有不公过。每一个人所经历的一切,都是他自己过去所造业力的成熟。每一个人今天所做的一切,也都在为他的未来种下因。"

这时,又有人问道:"世尊,那如果一个人前世造了很多恶业,今生注定要受苦,他今生再怎么行善,也无法改变命运了吗?"

佛陀摇头:"不是这样的。业力虽然强大,但并不是不可改变的。如果一个人今生遭遇苦难,却能在苦难中不断修行,积累善业,这些善业虽然无法立刻消除他前世的恶业,但可以减轻恶业的果报,甚至可以延缓恶业的成熟。"

"更重要的是,如果他能在今生证得圣果,超脱三界,那即使还有未成熟的业力,也不再对他产生影响。这就是为什么佛法强调修行的重要性。修行,不仅仅是为了来世的福报,更是为了今生就能超脱轮回。"

"所以,不要因为看到行善的人受苦就怀疑因果,也不要因为看到作恶的人享福就对因果失去信心。你们看到的,只是业力轮转过程中的一个片段。真正的因果,贯穿三世,错综复杂,不是凡夫俗眼能够看清的。"



佛陀说到这里,突然停了下来,目光扫过众人,缓缓说道:"不过,业力轮转,还有一个最关键的环节,如果不明白这个环节,就算知道了十二因缘,也无法真正打破轮回。"

众比丘听到这里,精神为之一振。阿难忍不住问道:"世尊,是什么环节?"

佛陀微微一笑:"这个环节,就藏在十二因缘之中。但要真正理解它,还需要明白业力的三个层次,以及业力如何在不同时空中流转。更重要的是,你们要明白,业力并不是宿命,而是......"

说到这里,佛陀停顿了下来,没有继续往下说。此时天色已晚,夕阳西下,将整祇树给孤独园染成了金色。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