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过一个辉煌的时代,但却没有诞生现代科学。
相反,现在的伊斯兰世界普遍陷入贫困与动荡,为什么呢?这一点跟地理有巨大关系。
接下来我借着上期内容来梳理一下伊斯兰文明的没落和东扩。
![]()
伊斯兰文明的没落
11世纪有人整理了一份当时伊斯兰世界最有影响力人物的名单,共收录415人,其中约三分之一来自中亚,其余三分之二中又有超过一半出自今天的伊朗地区。
中亚人在自然科学、数学和哲学领域的统治地位尤为明显。
所以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当时大多数穆斯林学者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阿拉伯人,他们大多数来自中亚。
![]()
如果说阿拉伯帝国占据了东西方文明的十字路口,那么中亚由于恰好处于欧亚大陆的几何中心,就成了十字路口中的十字路口。
从波斯、希腊、中国到印度,每个文明都在中亚留下了痕迹,并成为其发展过程中的养料。
种种资料表明,早在伊斯兰教到来之前,中亚就已经具备了开启学术大发展的主要条件。
许多学者把伊斯兰黄金时代的衰弱归罪于蒙古入侵或者十字军东征。
但哈佛大学学者埃里克·钱尼(Eric Chaney)通过对史料的量化研究发现,在蒙古入侵之前的12世纪,伊斯兰世界的科学著作比重便开始大幅下降。
与此同时,来自宗教学校作者的著作以及宗教方面的书籍比例则大幅上升。
这表明在蒙古入侵之前,包括中亚在内的伊斯兰世界的科学传统便已经日趋式微。
![]()
从11世纪开始,随着阿拔斯王朝权威的衰弱,各地政权纷纷割据,政治上的不稳定使得社会对宗教依赖加深。
伊斯兰世界的政治混乱导致了宗教狂热的增加以及宗教领袖权力的提升。
为了防止科学研究对宗教领袖影响力的弱化,这些宗教领袖便鼓励开办宗教学校,撰写宗教著作。
所以伊斯兰文明的学术兴盛,宗教并不是主要原因,但伊斯兰文明的学术衰落,宗教狂热却是最重要的原因。
这一时期最有名的伊斯兰思想家叫安萨里,他被伊斯兰世界认为是继穆罕默德之后最具影响力的穆斯林,他在其著作《哲学家的矛盾》中认为一切因果都来自于真主的意志人类无法独立理解自然规律。
这种“神意论”虽然在信仰层面强化了宗教权威,但也削弱了科学探索的逻辑基础。
导致此后的伊斯兰哲学理念日趋转向保守的因果论,不复之前百家争鸣的求索状态。
![]()
与此同时,另一个打击来自欧洲大航海,15世纪末到16世纪初,葡萄牙、西班牙等国掌握了先进的航海与导航技术,直接开辟了通往亚洲的新航路。
欧洲商人可以绕开中间商,也就是阿拉伯人,直接与东亚和东南亚进行贸易往来,原本的陆上贸易中心中亚被彻底边缘化,中亚再也不是过去那个商贸繁盛、多元文化汇聚的文明十字路口。
到了21世纪,那些过去繁盛一时的中亚名城撒马尔罕、布哈拉、梅尔夫、巴尔赫早已不复当年盛景。
值得注意的是,伊斯兰文明的衰退并不意味着伊斯兰教停下了它的扩张步伐。
![]()
大航海路线图
伊斯兰文明的东扩
伊斯兰教从诞生之日起,武德就一直很充沛,而且伊斯兰文明一直处于东扩之中,这里我重点说一下它是如何进入中国西北地区的。
如果从一个较长的时间线来看的话,伊斯兰文明的东扩其实伴随着与佛教、儒家文化的长期碰撞,双方的力量此消彼长,不断产生新的平衡,又不断打破旧的平衡。
这个平衡点从怛罗斯开始在千年的历史中反复摇摆,一度推进到了中华文明的腹地西安。
也可以说,经过长达1000年的战争,伊斯兰的影响力一步一步地从中亚渗透到了中华文明的核心区域之一。
阿拉伯帝国和大唐帝国的第一回合发生在公元751年,唐朝派安西节度使高仙芝率领约三万唐军与葛逻禄、拔汗那等盟军深入西域,与阿拔斯王朝约十万军队在怛罗斯河畔交锋。
双方激战五日,因葛逻禄部在关键时刻倒戈,唐军被迫撤退。
这场战役的直接结果是唐军失利,但它并未导致唐朝对西域的全面失控。
当时唐朝仍处于盛世,安西四镇依旧存在;
而阿拔斯王朝也正忙于稳固其新夺取的中东统治,无力进一步东进。
在这里,伊斯兰文明和儒家文明第一次达到了一种势均力敌的状态。
![]()
到了公元9世纪到10世纪,突厥语民族的势力在中亚崛起。
西迁的回鹘后裔在中亚建立了喀喇汗王朝,这个政权原本信奉佛教和摩尼教。
由于喀喇汗国因为内部争权夺利,喀喇汗奥古尔恰克的侄子萨克图为了取得外部穆斯林力量的支持,首先皈依伊斯兰教,随后在圣战者的支持下打败了他的叔叔,自称博格拉罕。
在他的儿子和孙子统治时期,伊斯兰教正式进入新疆,成为喀喇汗王朝的国教,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信奉伊斯兰教的突厥语民族国家。
喀喇汗王国完成了伊斯兰化之后,开始向南对信奉藏传佛教的于阗王国(今新疆和田一带)发动圣战。
经过近半个世纪的血腥征服,西域千里佛国血流成河,成为真主的土地。
在这个过程中,穆斯林拆毁佛教寺院,捣毁佛像,焚烧佛教经典,对抗拒者大肆屠杀,逼迫佛教徒加入伊斯兰教。
回鹘人就是今天维吾尔族的祖先,关于这场战争,至今和田民间仍有百年战争的说法。
随着于阗王国的灭亡,佛教也结束了在这个地区千余年的主导地位,佛教势力从此退出了塔里木盆地西部和南部地区。
但伊斯兰教并没有停止扩张的步伐,此后数百年,两种宗教势力在西域你来我往,厮杀不断。
到了16世纪初,伊斯兰教最终将佛教势力排挤出了哈密一带。
至此,伊斯兰教自传入中国以来,经过6个世纪多的传播和发展最终成为新疆地区的主要宗教。
![]()
到了17世纪末清王朝康熙时期,随着蒙古族准噶尔部的崛起,西域再度陷入动荡。
信奉藏传佛教的准噶尔可汗噶尔丹率军攻灭了西域的穆斯林国家叶尔羌汗国,使伊斯兰势力一度退却。
清军在1688年和1697年先后两次击败噶尔丹,结束了准噶尔的扩张。
但清王朝在灭掉噶尔丹之后并没有着手处理新疆的穆斯林问题,仅仅两年时间,代表穆斯林势力的大小和卓便迅速叛乱。
清廷才开始正视新疆的穆斯林问题,设立伊犁将军和总理回疆事务参战大臣等机构。
虽然中央正式确认了对新疆的直接管理,然而新疆汉人势力的衰弱让西北的局面变得十分不稳定,宗教上新疆的伊斯兰化并没有扭转。
中华文明的核心是儒学,儒学主要是在读书人阶层中传播,重视伦理秩序和家族体系;
而伊斯兰教则是无论贫穷富贵,每一个人都要融入其中。
在冷兵器时代,这种以信仰为纽带的社会结构确实赋予伊斯兰社会更高的组织效率。
但中国与伊斯兰文明核心地带之间隔着广袤的沙漠和高原,交通困难,这种天然的地理屏障让中亚的伊斯兰势力虽能不断渗透,但始终难以全面入侵。
伊斯兰教最终在中国西北地区深深扎根,却未能越过甘肃走廊进入中原腹地。
![]()
总结
不可否认,伊斯兰教的出现覆灭了很多文明,比如波斯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伊比利亚文明,包括欧洲人面对伊斯兰文明的入侵长期都处于守势。
阿拉伯帝国曾经将自己的版图从阿拉伯半岛扩展到了中东、近东、北非和西班牙的大部分地区,并进而占领了西西里岛和意大利南部的许多地区。
但伊斯兰文明唯独覆灭不了中华文明,它在传播过程中只能逐渐与中国传统文化深度融合,这种融合的结果就是后来的“回教”。
回教不同于伊斯兰教,它是一个高度儒家化的宗教共同体。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伊斯兰教在中国“汉化”了,却从未被完全同化。
![]()
明代建立后,朱元璋曾本着民族主义的精神采取一系列“汉化令”,禁止胡人说胡语,穿胡服,要求胡人女子只能嫁给汉人男子。
但结果却适得其反,反而有很多汉人皈依了伊斯兰教。到了清代,回回群体在西北地区已形成相当规模,清末在陕甘一带还大闹了一场,此后被清廷狠狠收拾,但时至今日仍然坚守伊斯兰教。
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传播既保留了自身的精神内核,却在语言、礼仪、教育、社会组织等方面深度融入了儒家文明,这种“融而不化”的局面,使得中国的伊斯兰社群在保持宗教传统的同时,也能与主流文化和平共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