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洛宁城村张氏人物志(三)
张泽武搜集整理
人生有三不朽,曰:立德、立功、立言。
立德,就是通过品德修养建立道德楷模,作为三不朽之首。国家也将“立德树人”列为教育改革核心任务,通过立德树人的教育实践活动,培养青少年的品德修养、社会责任、爱国主义高尚情操,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融合。立功就是建功立业;立言,就是著书立说。人生有其一,便可以名垂青史。
城村张氏,指城村张光全、张九思家族。城村张氏,以农为本,耕读传家,积德累仁,先世多隐德,行医济世,广受赞誉。
张氏家族,世尚淳朴,人多耿直,嫉恶如仇,有孝行于家,忠义闻于国家;习武之人在国家和民族危亡之际,勇敢抗击来犯之敌,保家卫国;从文的成为圣贤楷模,造福社会,品德名望,功业昭著,这是后世值得效法学习的好榜样。
自清初以来,张氏家族历代人物英贤辈出,仁人志士,名载史册,树立了张氏家族的光辉形象,得到社会广泛尊重和认可,成为张氏家族的楷模。张氏后裔以先贤为榜样,不忘根本,继承优良传统,传承家风,光前裕后。现将历代城村张氏人物事迹整理于后,以供后人学习效法,不泯前劳,以励后效。
本篇收录的是清代城村张氏著名人物。
清朝时期
张淳,字自厚,号青囊,自高曾以下多隐德,积善传家,以故家道日丰。平生“重农桑,精岐黄,全活数千人”,为时所称,有碑颂其德。诰授奉直大夫①,诰赠朝议大夫②。
清咸丰五年《诰赠奉直大夫张公元勛之神道》记载:
“公讲师尧,字元勋,太老封翁張淳之孙,太封翁九畴之子也。太老封翁,精痘疹,设药局,广济施药,不责偿者。伦闾志而述其事,故凡闾公之門者,率皆以药局为名号。盖公之济活数千人有自来矣。”
张淳传三子,九畴、九皋、九思。
注释:
①【诰授奉直大夫】:诰授:在古代,皇帝通过颁发诏书(诰命)来授予重要官员封号或赐予重要职位,以表彰他们的功绩和才能,“诰授”便由此而来,指朝廷用诰命授予封号。在古代,“诰”有着特定的含义,它最初是以上告下的意思,古代以大义谕众也叫诰。“诰”作为一种文书形式,是帝王任命或封赠的重要凭证。而“授”即给予、授予之意。
奉直大夫:明、清各代为从五品文官。
②【诰赠朝议大夫】:诰赠:明清时期对五品以上官员的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及妻室之殁者,以皇帝的诰命追赠封号,叫诰赠。
朝议大夫:朝议大夫是清朝从四品文官的散官官阶。 清朝的散官是按照官职品级来相对应授予的一个称号是个虚衔。从四品的文官都会授予朝议大夫。
张九思,字有益,号幹夫,贡生。公兄弟三人,先生为季,幼而颖异,为父母所钟爱。及长识时务,达事变,内敦孝友之风,外擅仁侠之望,涉猎诗书,务得大义,不屑屑于章句之末。平生务本力农,兼通货贿居积之富,雄视陶朱,凡此皆先生运筹之力。济危扶困,远近知名。性豪爽,好施予,尝施药饵,活人无数。置义田,建家塾,训蒙子弟。而先生志益谦气益下,不矜己以傲物,不凌弱以暴寡。人有急难无不救之,人有困苦无不周之,以故远近传闻,皆望先生如泰山北斗云。张氏累世以行医经商起家,富甲一方,为河南府豫西五县(永宁、宜阳、渑池、卢氏、陕县)首富。朝廷曾授“良田千顷”牌,张家珍藏于家,未曾悬挂。公援例登明经(例贡生),以次子师周贵,诰赠朝议大夫。
![]()
![]()
嵩邑岁进士王三益撰文并书《诰赠朝议大夫幹夫张先生德配刘太恭人墓志铭》。
公生于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殁于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享寿六十四岁。
张九思传二子,师禹、师周。
![]()
![]()
![]()
![]()
张九思墓志铭
张师禹,原任山东县丞,以子凤池历官登莱青兵备道署盐运使司,诰赠中宪大夫①、中议大夫②。张师禹妻程氏以节孝著称,民国六年《洛宁县志》“人物志”有传。道光十三年其子张凤池在城村南为其母程氏建有节孝坊一座。张师禹传一子凤池。
![]()
![]()
旌表诰封中宪大夫故山东县丞张师禹妻程恭人节孝坊
注释:
①【中宪大夫】:明清时期为文职正四品封阶。
②【中议大夫】:明代为文官正四品加授之阶。清代为文职从三品之封赠。
张师周,字圣脉,性慷慨,好施与,戚族里党贫乏者时赒恤之,尝施药饵以馈病者。道光七年,于村中设义塾,施村西地五十亩,以所入为延师岁资。同时施村东窊地五亩为义坟,于河底镇南坡施地十亩为修路之用。道光十年,于宜阳韩城镇西门外三里许施义地十亩,于白杨镇西门外施义地八亩,其碑尚存。咸丰三年,捐裕饷银壹万两,奖知府衔,诰授中宪大夫、朝议大夫,覃恩貤封通奉大夫①。民国六年《洛宁县志》“人物志”有传。城村现存《张师周神道碑》,断为两节,正面文字基本完好。
张师周传七子凤泉、凤瑞、凤台、凤竹、凤楼、凤旨、凤兆。
注释:
①【通奉大夫】:清朝的通奉大夫是文散官名,为从二品官职。
![]()
张师周神道碑
张师尧,诰赠奉直大夫,精医术,有颂碑。《张师尧神道碑》现存城村。
张凤池,字知纶,号莲峰,张九思之孙,张师禹之子。张师禹,山东县丞。张风池年幼丧父,侍母程太夫人极孝,母病侍疾,衣不解带数月。母亡后,归葬祖茔。张凤池出仕做官后,奉旨旌表为母程氏立节孝坊一座。
道光二十六年,张凤池在中牟河工效力,特以道员①用。
道光二十九年,张凤池在山东盐运司②任盐运使。同僚与盐商勾结并企图用重金收买他,遭他怒斥和严查惩办。在大饥荒年,输赈金二万救济灾民。
咸丰五年授张凤池为山东登州、莱州、青州兵备道③。
山东屡遭匪乱,他亲自统领山东登、莱、青三州兵马驻德州剿匪,日夜操劳,屡败匪贼,大获全胜,赢得忠亲王僧格林沁器重。中英失和,粤东海事不宁,山东巡抚令他赴粤东海疆监造炮舰,同僚都劝他说此去凶险,劝公勿往。他毅然说:“我食朝廷俸禄,忠于王事,这是我做一个臣子的本分,现在国家有难,正是用人之际,我本应竭尽全力,为国尽忠。如果我不前去,让国家社稷处于危难怎么办?”他毅然临危受命,前往赴任。待炮舰造成后,谁知同僚中贪腐官员勾结英寇,在海上乘机劫走炮舰。山东巡抚崇恩从中作梗,蓄意陷害,将张凤池革职查办,朝廷责令让张家赔偿造船费用。由于当时捻军袭扰河南永宁,张氏基业,毁于兵燹,家产荡然无存,张家无力赔偿,由此张凤池忧患成疾,蒙冤而逝。
张凤池在职时忠勤王事,竭力尽职,所治有声,政绩显著。想当初毁家纾难,力任艰钜,备历艰险,卒以身犯难,为不易为之事,赍志以殁。
事隔二年后,朝廷才调查清楚,澄清事实,为张凤池平反昭雪,洗清冤屈。朝廷下旨诰赠张风池为中议大夫,诰封张风池之继室马氏为三品淑人。诰赠张风池之父张师禹为中议大夫,山东登、莱、青兵备道、山东盐运使。诰赠张风池之母程氏为三品淑人。山东济东泰武临道王作孚为张风池撰写有《张莲峰先生传》,收录于民国六年《洛宁县志》艺文志。
张风池传二子,长子张守谦为太学生,早逝;次子张守基中光绪辛卯科举人,广东知县。
注释:
①【道员】:道员,又称道台,是清代省与府之间的地方官职,始设于明代,原为布政使、按察使下属参政、参议等临时差遣职务。清代将其分为专责道与分守道、分巡道两类:专责道主管粮储、河工等特定事务;分守道、分巡道由布政使、按察使副职演变而来,初期分管钱粮、刑名,后逐步固定为地方行政长官并加兵备衔。
清初道员品级未定,乾隆十八年统一为正四品,仅驻外道员存在特例品级。守、巡道原属省级机构延伸,后获密折奏事权,职权不断扩大。雍正至乾隆年间,全国八十余道员加兵备衔,部分兼管盐务、水利等专项事务。光绪至宣统时期,因政局动荡出现品级跳升现象,同时增设巡警、劝业等新职能道员。虽清末地方行政层级仍维持省、府、县三级,但道员在涉外事务、边疆治理中发挥实际管理作用。
②【山东盐运司】:官署名,掌管地方盐务;指盐运使。盐运使指的是官名。始于元代,明清沿之,其全名为"都转盐运使司盐运使",简称"运司"。设于产盐各省区、掌盐务。
明清时期,各省区掌管盐务的机构称为盐运司,盐运司机构长官称为盐运使。盐运使的官阶为从三品。山东盐运司负责掌管山东省大清食盐的运销、征课、钱粮支兑拨解以及各地私盐案件、缉私考核等等,隶属于户部。
③【山东登州、莱州、青州兵备道】:山东省登州府、莱州府、青州府兵备道。
兵备道,全称整饬兵备道,是明清边疆及要冲地区设立的军事管理机构。其长官多由按察司副使或佥事充任,负责辖区军务监管、兵马钱粮调配及屯田管理,兼具军事与监察职能。清朝沿袭该制,乾隆时期定为正四品,常由分守道、分巡道兼任。清初为战事广设,康熙裁撤后复置,乾隆时期全国兵备道达八十余个。
兵备道机构职能分理辖区军务,监督地方军队,管理地方兵马、钱粮和屯田,维持地方治安等别名兵宪、兵道全称整饬兵备道。
机构职责
军事职权兵备道主要为稳定地方治安而设,同时又要协助巡抚处理军务,其军事职权主要包括分理军务,操练卫所军队和地方民快,缉捕盗贼镇压民乱,管理卫所兵马、钱粮和屯田,巡视江湖防御等。监察司法职权兵备官为按察司官员,本身具有监察权、司法权。包括监督官兵,问理刑名,禁革奸弊等。其他职权兵备道与布、按二司其他诸道在职权、辖区等方面上会有重叠,为避免官员冗余,有时会让兵备道兼职或带管其他事务。包括整饬文教、兴修水利、修筑城墙、管理盐政马政驿传等。各地兵备道的职权因地制宜,不尽相同。兵备官,多由按察司副使或佥事充任,又称兵宪、兵备副使、兵备佥事。兵备道道官有专任的,也有分守道、分巡道、巡海道等兼任的。
张凤泉,字桐斋,号文渠,候选同知①,诰授奉政大夫②。孝友天成,平生喜放赈,活千万人性命。出资修筑村寨,保障乡里,为时所称。
城村现存清同治五年所立《张凤泉神道碑》,2020年被埋入城村北七十亩地机井中。《张凤泉墓志铭》现存城村,基本完好。
![]()
![]()
张凤泉神道碑
注释:
①【候选同知】:候选:等待选拔任用。明清时期官名。同知为知府的副职,正五品,因事而设,每府设一二人,无定员。同知负责分掌地方盐、粮、捕盗、江防、海疆、河工、水利以及清理军籍、抚绥民夷等事务,同知办事衙署称“厅”。另有知州的副职称为州同知,从六品,无定员,分掌本州内诸事务。
②【诰授奉政大夫】:诰授:针对的是在世的官员,朝廷根据其在位期间的功绩与贡献,授予相应的诰爵号。诰授是皇帝对臣子或平民的一种褒奖方式,通过发布诰命来授予封号、职位或官衔。这种封号不仅是身份的象征,还代表了持有者受到朝廷的认可和尊敬。诰授:是对官员在世时功绩的直接认可,彰显其在职期间的贡献与地位。
【诰赠】:则是针对已故的官员,朝廷为了表彰其生前的卓越表现,特意为其追封的爵号。诰赠:则更多地体现了对已故官员的缅怀与尊重,同时也是对其家族荣誉的一种表彰。
【奉政大夫】:奉政大夫是封建时代的一种文职散官,属于正五品官员的荣誉衔。
张凤瑞,同治年间任户部员外郎①。
注释:
①【户部员外郎】:户部是古代朝廷管理国家财政、户籍等重要事务的部门。其官职设置旨在确保国家财政收入的合理征收与管理,以及户籍的准确登记。户部的官职从高到低,职责逐渐细化,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管理体系,以确保国家财政的稳定和公正。
户部员外郎:属于户部的中级官员,主要负责协助郎中处理具体事务,如户籍管理、赋税征收等。
张凤竹,咸丰年敕封修职郎①,儒学正堂,候选教谕。
注释:
①【修职郎】:修职郎属于八品散官,通常被授予给县丞等官员。散官官阶是一种荣誉称号,没有实际职务,通常在官员任命时一并授予。其中,“恩授”指的是不通过科举程序,由上级领导直接授予的官阶,这类官阶往往是通过捐资获得的,属于一种荣誉头衔。在民间,一些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有时会为已故亲人购买这类官阶,以彰显其社会地位。
张凤仪,张九畴之孙。清同治年间贡生。
张守基,字子诚,幼名东林,生于同治元年三月十二日。光绪十一年乙酉科拔贡,光绪辛卯科(光绪十七年,公元1891年)举人,戊戌科大挑一等,分发广东知县。清光绪三十三年,永宁县成立劝学所,张守基首任劝学总董。民国元年任河南省临时省议事会会员。民国六年协修《洛宁县志》八卷。《洛宁张君(张守基)墓志铭》,河南固始秦树声撰书,河南中牟仓永龄撰盖。该墓志铭原拓尚存于世。
张守基传四子,荫祖、华祖、英祖、蕃祖。蕃祖传一子传栋。
![]()
登科录
![]()
![]()
张守基墓志铭
注释:
①【拔贡】:一种清代选拔人才的制度。清制,初定六年一次, 乾隆七年改为每十二年(即逢酉岁)一次,由各省学政选拔文行兼优的生员,贡入京师,称为拔贡生,简称拔贡。同时,经朝考合格,入选者一等任七品京官,二等任知县,三等任教职。
②【大挑】:清乾隆以后定制,三科以上会试不中的举人,挑取其中一等的以知县用,二等的以教职用。六年举行一次,意在使举人出身的有较宽的出路,名为大挑。挑选的标准多重形貌,相传有'同田贯日气甲由申'八字诀,合于前四字形貌者为合格。例如长方面型为'同',方面型为'田',身体长大为'贯',身体匀称为'日'。
张维清,张九皋曾孙。清光绪年间山西河东盐大使①。
注释:
①【山西河东盐大使】:盐大使是清朝的一种官职,属于盐运系统的基层官员。清朝都转盐运使司盐课司大使省称为盐大使。
盐大使为明清时期盐课司之主官。掌盐场、盐井产盐、征课事务。明清时期于盐产区置有盐场大使, 为正八品官,隶盐运使司或盐法道。盐大使主要负责协助盐运使司运使管理盐场的生产和销售,包括督察盐场生产、估平盐价、管理水陆挽运事务等。他们的职责还包括维护盐场的社会治安、处理盐场的一般诉讼案件,并在灾荒时负责赈济灾民。此处指山西河东地区的盐大使。
张寅清,张凤瑞子。清光绪年间任刑部主事①。
①【刑部主事】:刑部是六部中负责全国司法刑罚的部门,一把手是刑部尚书,正二品,二把手是刑部侍郎,从二品。刑部之下设司,各司的负责人称郎中,正五品,副手称员外郎,从五品。而各司负责具体的刑名事物的官员即刑部主事,正六品,属于低级别官员。
张永清,张凤仪之长子。清光绪年间廪生。
![]()
作者简介:张泽武,洛宁县陈吴乡新寨村人,2003年,发起并成功组织成立了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担任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一职,2006年参与组织筹备成立洛阳市姓氏文化研究会,任副秘书长。2017年被推举为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会长。2024年8月再次当选为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会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